中医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022-12-23 10:21:10陈锶粤王德惠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20期
关键词:肥胖型胰岛素血糖

陈锶粤,王德惠

(1.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000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000)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以血糖水平升高为主要特征。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饮食、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之相关的,中国18 岁及以上成人的T2DM 患病率也迅速由1986 年的1.04% 上升至2017 年的11.2%[1]。T2DM 患病率上升如此明显,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超重和肥胖人口在迅速增加。相关的报告显示,中国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 和16.4%,相较往年上升趋势明显[2]。从该份报告还可以看出,T2DM 的发病率与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统计,90% 的T2DM 患者都处于肥胖状态。其原因在于肥胖易引发机体胰岛素抵抗,使得胰岛β 细胞长期高负荷工作,进而损伤胰岛细胞功能,导致胰岛素对脂肪分解的抑制加强,从而使肥胖加重。中医治疗肥胖型2 型糖尿病方法众多,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现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古代医家对肥胖型T2DM 的认识

中医虽然没有与肥胖型T2DM 完全对应的病名,但很早就认识到了“消渴”和“肥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素问·通评虚实论》云:“消瘅……膏粱之疾也。”认为过食膏粱肥美会导致“消瘅”病的发生,符合现代医学对能量摄取过多导致糖尿病的认识。《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此多肥美之所发也……转为消渴。”同样也认为“脾瘅”可转化为“消渴”。宋代医书《圣济总录》云:“消瘅者膏梁之疾也,肥美之过积为脾瘅……乃为消中。”认为过食肥美之品会导致“脾瘅”,而“消瘅”“脾瘅”最后都可以发展为“消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消渴”。综上可看出,古代医家认为“肥胖”与“消渴”都有过食肥甘厚味这一相同的病因,“肥胖”可以转化为“消渴”,二者关系紧密,故现代医家通常将肥胖型T2DM统一归入中医中的“消渴”“消瘅”或“脾瘅”等病的范畴。

2 肥胖型T2DM 的中医病因病机

2.1 禀赋不足

本病的发病与人体禀赋密切相关,《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说明五脏虚损与肥胖型T2DM 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集注》对此条注曰:“盖五脏主藏精者,五脏皆柔弱,则津液竭而善病消瘅矣。”这进一步阐述了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使五脏虚损,导致人体气血失调,阴津亏损、津液耗竭最终发展为消渴。

2.2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

《黄帝内经》云:“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转为消渴。”过食肥甘厚腻之品,易伤及脾胃,脾胃运化失司,导致中满内热,耗伤阴液,最终发为消渴。《丹溪心法》云:“牌土之阴受伤……气留血涩,湿气内停, 遂成胀满。”脾胃功能受损,运化无力,也会导致水谷精微不能输送至全身,聚湿生痰,进而发展为肥胖。综上可看出,饮食不节是肥胖与消渴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

2.3 劳倦过度

由于工作方式的转变,现代社会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口越来越多,长期久坐工作,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易损伤气机,正如《内经》所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求其不消不渴,宁可得乎?”劳倦过度,人体气机受损,形体气衰,脾胃中满内热,熏灼阴液,发为消渴。此外,房事不节,房劳过度,也可损伤肾精,肾精亏损引起虚火内生,阴虚内热,发为消渴,正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所记载:“房劳过度, 致令肾气虚耗, 下焦生热, 热则肾燥, 肾燥则渴。”

2.4 情志失调

情志失调同样为肥胖型T2DM 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一方面脾在志为思,忧思过度易伤脾,导致脾虚气弱,运化无力,痰浊内蕴而发为肥胖。另一方面,肝为气机升降之枢,若情志失调,肝气疏泄失常,气机不畅,郁滞日久则化热,在上发为肺热,患者常表现为口干舌燥,多饮;在中可发为肝郁胃热,烧灼胃液, 患者常表现为消谷善饥;在下可损伤肾阴,患者常表现为小便频数,这些正是消渴常见的临床症状。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消渴》云:“心境愁郁, 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

2.5 滥用滋补之品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养生逐渐得到当代人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追求健康长寿、保健养生而盲目服用一些滋腻不易吸收的中药或保健品,如人参、鹿茸、阿胶等,导致体内燥热偏盛,耗伤营阴,阴虚火旺进而发为消渴。

3 肥胖型T2DM 的中医辨证分型

肥胖型T2DM 由于其病因多样,病机复杂,尚没有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仝小林等[3]对2518 例肥胖型T2DM 患者进行了资料收集,并依据《消渴病辨证诊断参考标准》对其证型进行判断和计数,经统计按病机分类为中满内热的患者总共1871 例(74.3%),说明中满内热是肥胖型T2DM 的核心病机,符合《内经》相关理论。按证候分类为肝胃郁热证的患者数最多(1332 例,52.9%),其余证型按占比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胃肠实热证、气滞痰阻证、脾虚痰湿证等,并且随病程及年龄的增长证型由偏实证转为偏虚证。还有学者[4]将179 例肥胖患者按患病情况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以四诊信息为依据进行中医分型,经统计发现肥胖非糖尿病组证型以痰湿证(29 例)、阳虚证(11 例)等为主,而肥胖糖尿病组以郁热证(33例)、阴虚证(9 例)、结热证(10 例)等为主。综上可以看出,肥胖型T2DM 最主要的证型为郁热证,发病日久或体虚容易夹痰夹湿发为气滞痰阻、脾虚痰湿等证。

4 肥胖型T2DM 的中医治疗

4.1 中医内治法

4.1.1 单味中药 现代研究已证实,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能降低人体血糖水平,在针对肥胖型T2DM 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同时具有降糖调脂功效的中药更容易取得较好的疗效。黄连在消渴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中的主要有效成分黄连素(小檗碱)可对肿瘤坏死因子与游离脂肪酸进行抑制, 进而使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改善,加速胰岛β 细胞的再生,促进葡萄糖降解,抑制糖异生[5]。此外,黄连素还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胆汁酸的代谢与合成、提高低密度脂蛋白(LDLR)、血清脂联素的表达等作用,从而可降低血脂,达到调脂抗肥胖的目的[6]。黄芩中包含黄芩苷等多种黄酮类成分, 其中的黄芩甙元能通过抑制α- 糖苷酶活性来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5]。范景辉等[7]利用实验证实,黄芩苷能通过激活大鼠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使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 并减少肝糖原合成, 调节胆固醇和脂肪酸的合成及甘油三酯的分解,对肥胖型T2DM 患者具有良好的降糖及调脂效果。中药知母为百合科植物,具有悠久的降血糖应用历史,钟艳梅等[8]通过对大鼠的实验发现,知母的有效成分知母总多糖和知母总皂苷不仅能有效降低T2DM 大鼠的空腹、餐后血糖水平, 改善T2DM 大鼠的糖耐量,减轻其胰岛素抵抗, 而且能够降低T2DM 大鼠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 提高高密度脂蛋白, 从而可有效治疗糖脂代谢紊乱。

一些中药除了能调节血脂血糖外,还能改善肥胖型T2DM 患者的并发症,如黄精能降低患者的食欲,改善多食症状,降低患者体重[9];山楂能抗血小板聚集,预防或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0];丹参能改善患者的微循环,抑制微血栓形成[11]。肥胖型T2DM 同时伴有并发症的患者使用这类药物能得到更加全面的治疗。

4.1.2 中药复方 临床上治疗肥胖型T2DM 常根据患者的证型辨证选方论治,常见证型有:1)三焦热盛型。临床可选用黄连解毒汤清三焦之火来治疗,韦亚萍等[12]研究发现,黄连解毒汤(黄连、黄柏、栀子、黄芩)不仅可以对肝脏脂酰辅酶A- 胆固醇酯基转移酶(ACAT) 的活性加以抑制, 减少胆固醇的合成,还能促进患者胰岛素抵抗脂肪组织InsR 与IRS-1 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表达,进而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2)湿热型。临床可以选用三仁汤清利湿热来治疗。王耀辉[13]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三仁汤(苦杏仁、薏苡仁、白豆蔻、法半夏、淡竹叶、滑石、通草、厚朴)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肥胖症状,降低患者的食量,减少胰岛素的摄取,提高用药安全性。3)脾虚湿困型。临床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进行治疗,高平等[14]将44 例肥胖型T2DM 脾虚湿困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口服二甲双胍(0.5 g/ 次,1 次/ 天)降糖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汤剂(茯苓、山药各20 g,焦山楂15 g,苍术、白术、半夏、陈皮、泽泻、厚朴各10 g,水煎取汁200 mL,每天1 剂,早晚分服),并根据患者的症状加减药方。经3 个月的治疗后发现,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瘦素水平更低,脂联素水平更高(P<0.05),且血糖水平下降更为明显,说明参苓白术散能够辅助降糖治疗,并且能够调节脂肪激素和胃肠激素的释放。4)肝郁脾虚型。临床可选用半夏泻心汤调和肝脾来治疗,周珊珊等[15]发现加味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干姜、党参、黄芩、玄参、苍术、炙甘草、大枣)能明显降低T2DM 大鼠空腹餐后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对胰岛β 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并且对大鼠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5)气滞血瘀型。临床可选用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进行治疗。王聪[16]研究发现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黄连、牡丹皮、黄芪、桃仁、酒大黄、赤芍、党参、甘草)能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肥胖型T2DM 患者的症状,降低血糖、胰岛素抵抗及体重指数。

此外,针对肥胖型T2DM 患者的并发症,中药复方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张增建[17]对100 例肥胖型T2DM 伴有皮肤瘙痒患者治疗发现小陷胸汤(黄芩、清半夏、络石藤、全瓜蒌、川黄连、苦参、地肤子、蝉蜕、蒺藜、防风、炒苍耳子、紫丹参、酒乌梢蛇、赤芍、广地龙、蜂房)能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增加血液流动,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过敏反应,从而可有效缓解肥胖型T2DM 患者伴随的皮肤瘙痒症状。宋聚杰[18]发现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薏苡仁30 g、三七5 g、熟大黄6 g 、郁金10 g、枳实10 g 、败酱草15 g、生地15 g、丹参20 g)能有效清除体内炎症因子,减少肥胖型T2DM 患者的便秘次数。

4.1.3 中成药 肥胖型T2DM 属于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服药,西药不能因人对症治疗,中药汤剂煎煮费时费力,药物不易携带,二者都有一定的缺点,而中成药综合了西药服用携带方便与中药辨证论治的优点,在治疗中广受患者青睐。张青立等[19]将116 例肥胖型T2DM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给予口服磷酸西格列汀(1 片/ 次,1 次/d)的基础上联合服用天麦消渴片(2 片/ 次,2 次/d)。经过12周的治疗后,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81.03%),且血糖相关指标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西药联合天麦消渴片的降糖效果更显著。李娜等[20]发现在治疗肥胖痰湿型T2DM 时联合应用消渴健脾胶囊能改善患者的诸多不适症状,取得更好的降糖效果。

4.2 中医外治法

4.2.1 针灸 针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可靠的疗效,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特色疗法,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肥胖型T2DM 的治疗中。宋姗姗等[21]在大鼠实验中用电针针刺治疗组肥胖大鼠(取穴:双侧三阴交、后三里、脾俞、胃脘下俞)并与对照组肥胖大鼠相比较,发现治疗组大鼠的体质量、空腹血糖、血脂相关指标水平相较于对照组均有所下降,说明电针具有降低血糖、调节脂代谢的功能。庞楠[22]在临床中对糖尿病前期合并肥胖患者的针刺治疗中发现,采用腹针(取穴天枢、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大横、滑肉门、外陵、上风湿点及气穴)比常规针刺治疗(取穴曲池、中脘、下脘、丰隆、阴陵泉、足三里、太冲穴)能更加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体重指数、腰围、臀围及腰臀比,减少腹部脂肪堆积,调节脂质代谢紊乱。

4.2.2 推拿 推拿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项重要治疗手段,因其具有治疗手段简便,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的特点,在临床中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选择。高天姣等[23]在大鼠实验中发现,对肥胖型T2DM 大鼠腹部进行摩腹法、运腹法、推腹法、点腹法(点按气海穴、天枢穴、中脘穴与关元穴)、拿腹法和振腹法等手法的推拿治疗,能抑制IL-6、TNF-α 等表达,从而削弱脂肪炎症,纠正脂代谢紊乱,治疗胰岛素抵抗。

4.3 食疗

肥胖型T2DM 属于慢性疾病,需要患者长期坚持服药治疗,在临床上常遇到患者不遵医嘱,依从性差的问题。对此类患者可选择食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食疗作为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利用饮食来达到养生治病的作用,深受百姓喜爱。张尚智等[24]总结发现临床中常用来辅助治疗糖尿病的食材主要为蔬菜类、肉蛋奶类、淀粉类以及豆类,其中最常用的有莲藕、苦瓜、菠菜、鸡蛋、猪肉、猪胰、小麦粉、绿豆等,这类食材总体来看升糖指数低,营养丰富,部分有类胰岛素功能(如苦瓜、猪胰等),能对糖尿病相关症状有一定的改善。麻静[25]在临床中将200 个高血脂病人分为两组,除正常药物治疗外,观察组用由粳米500 g、山药50 g、薏仁米50 g、枸杞50 g 等制成的药膳粥辅助治疗,经过两个月实验发现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血脂正常的患者数更多,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血脂相关指标的水平更低,且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膳食也能辅助药物治疗调节患者的血脂。

5 小结

近年来,肥胖型T2DM 的发病率迅速升高,并有了年轻化的趋势,对肥胖型T2DM 的治疗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中医在治疗肥胖型T2DM 中能采用中药、中成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方式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改善相关症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肥胖型胰岛素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6:34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揿针联合化痰逐瘀方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观察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妈妈宝宝(2017年3期)2017-02-21 01:22:30
随访护理对肥胖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干预评价
猪的血糖与健康
利拉鲁肽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奥利司他与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