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莲
新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要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简称“四层”,这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方向指导。2021年是福建省实施新高考的第一年,研究学科试题有利于加深对新高考评价体系和新高考理念的理解,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和复习备考。笔者从“四层”角度对2021年福建高考政治卷(以下简称“2021年福建卷”)第20(1)题进行综合分析,并辅以本卷其他试题,透过试题总结命题特点和规律,并提出学科复习备考的意见。
思政学科的必备知识包括学科主干知识,如核心概念、主要原理、基本理论观点、重要论断等。2021年福建卷试题立足课标要求,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知识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以哲学为例,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其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生学习和掌握哲学必备知识,要做到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统一,做到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统一,既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整体认知和把握,又要对每一个基本原理精细化掌握并区别于其他原理。2021年福建卷就考查了发展观、价值观、认识论、矛盾观等基本原理,其中,第20(1)题考查“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的必要知识,属于微观考查,学生要运用此原理结合建党百年的情景材料,分析思想建党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意义。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对原理知识全面识记并理解,并能实现原理、材料和设问的有机结合。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必须圈定知识范围,否则容易错误地回答成哲学其他模块原理,特别是“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同时,还要求对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知识要全面掌握和理解。
思政学科的关键能力有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反思与评价等。2021年福建卷题型多样,客观题有曲线类、意义分析类、目的推导类等,主观题有作用分析类、措施体现类、原因分析类等,关注多种学科能力,突出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考查[1]。
第20(1)题属于原因分析类,知识限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该题从微观小切口入手,要求学生对原理表述完整;分析“思想建党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原因,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思想建党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意义的内在逻辑;要求学生把原理知识与材料设问有机结合,有逻辑地组织答案,经分析,将矛盾的主要方面对应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将矛盾的次要方面对应侵蚀党性的“病毒”,得出“通过思想建党,加强党的自我革命,才能防止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转化,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结论。由此可见,本题既考查了学生信息获取和解读、语言文字表达的一般能力,又考查了学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的关键能力。
学科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最终是落实在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上。思政课堂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堂,最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就围绕着这四方面展开。
思政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得如何要看学生能否将理论联系实际,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社会生活情境的问题,所以有效的教学和有效的命题都要以相应的社会生活情境为载体。2021年福建卷每一题都依托当下时政热点,创设情境,突出试题的思想性、政治性,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进行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20(1)题以建党百年为背景,创设党史上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党史教育对青年的期望的情境,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认知,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强化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从而增强其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夯实学科必备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通过日常的教学日积月累的。思政学科的必备知识繁多,各有侧重,也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在高三复习课要坚持以自身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带领学生梳理基础知识,突破难点和重点,构建知识体系:利用平常课堂时间,进行小测、提问、默写重点知识等强调主干知识;利用课后时间,落实教辅作业,及时批改反馈,答疑解难;阶段性总结提升,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建构课、单元、模块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整理复习提纲、易错易混题、填空题等夯实基础知识,高考前30天注重书本知识的回归,对主干知识进行再巩固和对“边角料”查漏补缺。
2021年福建卷第20(1)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落实这个知识点可以综合以下方法:通过默写等方法加强对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全面记忆;进行知识建构,围绕知识点进行演绎和归纳,宏观构建“矛盾的主次方面—矛盾观—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知识体系,还可以从哲学教材的标题角度,微观构建小的知识体系,区别易错易混知识点;运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成语俗语或者实际案例,化抽象为具体,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加强典型题训练,对提高学科关键能力有独到的作用。从福建省2021年适应性考试和2021年高考来看,思政学科的试题有多种类型,如客观题有曲线题、传导题、图表题、漫画题、逻辑关系题等,主观题有意义类、原因类、措施类、辨析类、探究类等,每个试题都涉及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各类试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通过思维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灵活度,提高其学科能力[2]。
典型题的训练要有的放矢,注重技巧和方法,提高效率。一是筛选练。教师在自己做题研题基础上进行精心挑选,给学生提供紧扣高考思路和脉搏,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适宜的高质量模拟试题和高考真题进行强化训练,重点研究和选择近5年的全国卷、实行新高考省份的地方卷或质检卷。二是限时练。每周安排适当的主观题和客观题专项练习训练课,如一节16题选择题专项训练(20分钟内完成)加解析错题课,或一节典型主观题题型解题方法指导课、一节典型主观题训练(8至10分钟内完成)加讲解课。三是规范练。从答案组织的序号化、字迹工整、逻辑清晰等方面加强要求。四是变式练。尝试对原题进行变式训练,预防思维定式。
纵观近年来高考对哲学知识的考查,主观题主要是中观(如价值观、认识论多个知识综合)考查和微观(单一知识)考查,2021年福建卷第20(1)题是微观考查。在复习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答题方法和策略,对于中观考查题目可以按知识点展开解答,微观考查题目可以按单一知识的多方面展开解答,并把知识和材料设问有机结合。同时,第20(1)题是常见的原因分析类主观题,答题主要从必然性和重要性入手。必然性包括必要性和可行性(可能性),必要性有“现实”必要性和“理论”必要性(理论依据),可行性指事物存在和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重要性即积极影响或意义,可以从主体入手,由表及里,由近到远。
除加强典型题训练之外,思政学科高三复习还要利用《人民日报》等权威报刊、《新闻周刊》等电视节目,同时关注学科相关公众号等,增强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适当开展撰写时政小论文、时政演讲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时政敏感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利用时政、社会热点等资源,设置情景问题,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政治表达能力。
高考命题基于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考查学生在把握时代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创新试题设计的基本模式。因此,教师要巧妙处理时政问题,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创设情境,做到“无情境不教学”“无情境不命题”[3]。此外,福建高考政治学科是省自主命题,经常采用本土资源,所以教师要挖掘本土资源,特别是响应国家号召和落实国家政策方面的典型事例。
思政学科高考常用时政素材主要有: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新名词、新概念,传统文化、文化交流等。在复习备考中,教师对时政热点的使用要注意:不能脱离知识;不是备考时政热点本身,而是锻炼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第一,树立政治认同,坚定“四个自信”。2021年福建卷第6题以脱贫攻坚为背景,创设新疆消除绝对贫困的情境,体现了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正确性,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复习课中,教师可以选取当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相关材料,与西方疫情防控的情况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党和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选取这些情境材料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政治认同,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二,促进全面发展,坚持“五育”并举。高考政治命题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2021年福建卷第8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创设中国杂技的传承与创新的情境,通过美育增强学生美的情操和品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13题以模范人物为背景,创设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的情境,讲述郝吉明把人生和智慧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的故事,使学生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明确劳动和奋斗的意义,明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从而引导学生把握当下,锤炼本领,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在复习课中,教师可以选取此类情景素材,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增强法治意识,坚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思政学科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中国公民。2021年福建卷第4题以反垄断为背景,彰显国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的决心,凸显依法治国的要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其他素养的必要前提,是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必备素质之一。在思政复习课中,教师应该选取当下有关法治建设的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形成法治意识,自觉参加法治国家建设。
第四,培养公共参与意识,增强使命担当。思政学科培养公共参与意识,是要引导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成为有责任担当的中国公民。2021年福建卷第20题(2)以“建党百年”为背景,创设“习近平党史教育对青年的期望”情境,要求学生写一段“毕业感言”,使学生能“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学习和继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品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因此,在复习课中,教师要选择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的情境材料,鼓励学生积极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增强主人翁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在新高考评价体系“四层”视域下,思政教师要树立学科自信,研究新高考评价体系、新课标、新教材,研究高考试题,理性分析“变”与“不变”,把握好高三思政课复习的方向,以夯实必备知识和提高关键能力为基础,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提高高三思政课复习的效率,切实把思政课打造成“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堂,实现教考和谐的美好教育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