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文祥 陈顺超 陈 杰 熊竑瑞 李正垣 聂良鹏
(1.西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2.云南通衢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00)
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是结构中最为典型的受弯构件,在桥梁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1]。在设计时,由于混凝土的变形呈非线性[2],为了方便计算,各国相关规范都对混凝土受压区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进行了相应的简化。我国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版)通过把受压区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简化成矩形,从而推导出计算截面的抗弯承载能力Mu[3],这种方法具有计算简便、快捷等优点[4]。但在计算时将混凝土压应力分布曲线等效成矩形,相关材料参数取设计值进行计算,往往忽视了材料实测强度、混凝土压区应力—应变关系为曲线时对承载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利用混凝土压区应力—应变曲线、实测材料参数,推导出混凝土受压区合力C 以及抗弯承载能力Ms的公式,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 版)抗弯承载能力Mu、试验结果加之比较,从而分析实测材料参数、混凝土压区应力—应变分布为曲线时对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承载能力的影响。
基于文献[5]得出如下假定:①在荷载作用下,截面变形后保持为平面;②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强度;③钢筋、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图已知。
一是受拉区混凝土开裂,继而退出工作,拉力由钢筋承担;二是受拉钢筋先达到屈服强度,且应力不变,应变明显增大;三是梁的受压区边缘混凝土在钢筋达到屈服强度后,逐渐达到极限压应变,随着荷载增大梁随之破坏[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 版)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7]对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承载能力的计算做出了详细规定(见图1)。其基本思想是:先根据实际情况预先求出设计截面抗弯承载能力Md;再利用相应规范,选用材料设计强度计算出截面极限抗弯承载力Mu。若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sd、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d、截面尺寸b、纵向受拉区全部钢筋截面面积As已知,则可根据式(1)求出受压区名义高度x。
图1 按规范计算图示
从而根据式(2)求出计算截面的抗弯极限承载力Mu。
式中:β 为混凝土名义压区高度与实际压区高度换算系数;γ 为等效矩形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系数;γ0为结构重要性系数;ℎ0为截面有效高度。
若按规范所述方法进行计算,由于材料设计值与实测值相差较大,现尝试利用材料实测强度直接对应力—应变曲线进行积分,进而得到基于实测材料参数的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极限承载力Ms。具体计算过程如下,受压区截面应力—应变关系见图2。
图2 积分法计算图示
①基于平截面假定,假定受压区分布服从相似规律可以得到,离中和轴的距离x 对应的混凝土应变关系表达如式(3)。
式中:xc为混凝土实际受压区高度;εu为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ε0为混凝土峰值应力时对应的应变。
②众多学者对混凝土单向受压变形特征做了大量试验,其中CEB/FIB 模型[8],考虑到混凝土初始弹性模量、峰值应力处弹性模量对曲线的影响,因而在上升段能较好地满足混凝土经典曲线[9],清华大学用αd表示不同材料和强度的混凝土对下降段曲线的影响,能相对较好地反映混凝土受压区的应力应变关系[10]。所以本研究中混凝土受压区应力—应变曲线上升段取CEB/FIB 模型,下降段取清华大学模型[11],进而推导出截面抗弯承载能力Ms的公式。
混凝土受压区应力—应变关系模型如式(4)。
式中:fc为混凝土峰值应力;ES为混凝土割线模量;E0为混凝土弹性模量;αd为不同材料和强度的混凝土对下降段曲线的影响系数,根据文献[11]得αd为0.4。
其中混凝土的割线模量与原点弹性模量的关系为式(5)。
式中:λ 为弹性特征系数即 λ = εce/εK,当σ(ɛ) ≤0.5f c 时,λ ≈ 0.9,εce 为弹性应变,εK 为割线模量时混凝土应变,本研究λ取0.9。
根据中和轴距离x 与其对应的混凝土应变关系式ε(x )和式(5)可以得到任意受压区高度x 对应的压应力σ(见图3)如式(6)。
图3 受压区高度与应力关系
利用式(6)对σ(x ) 进行积分求得合力C如式(7)。
根据我国规范 εcu取 0.003 3,ε0取 0.002,将式(6)代入式(7),令t = x/x0,N = E0/Es,得式(8)。
式中:b为截面宽度。对式(8)积分得式(9)。
③假定梁处于适筋破坏,受拉区钢筋则刚好可以达到屈服强度,即钢筋的拉应力与混凝土压应力合力C 满足如下关系式,即可求得混凝土实际受压区高度xc,如式(10)。
式中:As为受拉钢筋截面面积之和;fs为钢筋实测屈服强度。
④利用上式可求得合力C 的作用点到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xs[12],如式(11)。
化简得式(12)。
⑤根据截面力学平衡条件建立如式(13)等式,分别求得截面抗弯承载能力Ms。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混凝土实际受压区高度对应的抗弯承载能力。
实测立方体抗压强度fc= 40.9 MPa,钢筋实测强度fs1= 480 MPa、fs2= 540 MPa,混凝土受压区截面宽度b = 120 mm,截面高度ℎ = 160 mm、as=30 mm,钢筋公称直径r1= 8 mm、12 mm。
按规范所述计算方法具体的计算步骤在规范中已详细给出,不再赘述,其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按规范计算抗弯承载力
将以上取值分别代入式(9)、式(10)、式(12)、式(13),求得受压区合力C。假定梁处于适筋范围,由钢筋的拉应力合力与混凝土压应力合力C 满足式(10),可分别求得实际受压区高度xc。根据式(12)求得合力作用点C 到截面受压区边缘的距离为xs。将xs、C、ℎ0分别代入式(13)可以得到截面抗弯承载能力。以上计算过程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积分法取实测值计算结果
以计算取值为例,试验采用强度等级为32.5 R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为C45 的混凝土。制作4组试件按照标准[13]养护28 d后,实测平均力学参数如表3 所示。钢筋选用牌号为HRB400,HRB500,实测平均抗拉强度如表4 所示。制作4 根尺寸为1 280 mm×160 mm×120 mm、计算跨径为1 080 mm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见图4)。其他参数如表5所示。
图4 混凝土简支梁截面图(单位:mm)
表3 混凝土实测力学性能
表4 钢筋实测力学性能
表5 梁其他参数
如图5 所示的装置,采用三等分加载,间距为3 mm×360 mm。在竖向千斤顶之间配置压力传感器,根据《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52—2012)[14]进行加载。试验所得梁的极限荷载见表6。
表6 梁试验数据表
图5 装置加载图
将抗弯承载能力进行比较,如表7、图6 所示,发现两种计算方法计算出的抗弯承载能力结果差别较大,配筋率越高误差越大,两者相对误差保持在24.27%~32.96%,按规范计算出的承载力和试验测得承载力误差较大,两者误差为29.93%~33.00%,说明按照规范计算出的承载能力结果偏于保守。用积分法计算出的抗弯承载力和试验测得抗弯承载力差别较小,两者误差仅为0.06%~7.47%。分析其原因,在两种方法计算过程中,规范计算取用材料强度设计值fsd、fcd,而积分计算法则是取用通过试验得到实测材料强度fs1= 540 MPa、fs2= 480 MPa,显然实测值与设计值误差较大。
表7 两种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图6 两种计算结果与试验对比
将规范计算抗弯承载力中的钢筋屈服强度、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均取用实测值,进行计算的结果如表8、图7所示。
由表8、图7 可知,在材料强度取实测值之后,规范法和积分法计算出的结果误差较小,误差仅为0.82%~2.77%,吻合程度较高。此外,积分法与试验测得承载力误差较小,保持在0.06%~7.47%,规范法计算承载能力与试验测得承载力,保持在0.42%~6.71%。显然,不同的混凝土受压区应力—应变曲线,对混凝土矩形梁截面承载能力大小有影响。
图7 材料实测参数用规范法计算结果对照
表8 取材料实测值参数用规范法计算结果对照
①针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关于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能力部分,对设计值与材料参数实测值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用设计值计算出的结果强度储备高且误差较大。
②在结构满足平截面假定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曲线积分,给出针对不同混凝土应力—应变模型计算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抗弯承载能力的公式。
③材料强度选用实测参数时,将规范法和积分法计算的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2 种计算方法的相对误差较小,误差最高为2.77%,说明积分法能较为准确地适用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
④因积分法和规范法均可用于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极限承载能力计算,若在设计时将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应用在实际工程中,可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