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文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基础科学部, 吉林 长春 130114)
数学建模已经成为分析传染病流行和控制的重要工具,大多数传染病模型都来源于经典的Kermack W O等[1]SIR模型,与已感染者个体接触后易感染者成为已感染者。最近,生态流行病学模型已引起人们注意力。相关文献非常多,为方便起见,我们只提一篇述评[2]和几本书[3-4],假设所研究种群与其他种群没有联系,也就是说,这些传染病模型只用来描述一种传染病的传播,很多学者得到了阈值理论。
在自然界里种群并不单独存在,当其他种群传播疾病时,这个种群也与其他种群争夺生存空间和食物,或者被其他种群捕食。因此,当我们研究生态流行病学的动力学行为时,考虑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大的生物意义。目前为止,把这两个领域联系起来的研究还很少。文中首先介绍捕食者基于最经典的生态流行病学模型,即SI模型,以研究捕食者的行为对传染病的影响。为此,只研究最简单的情形,即捕食者只吃有病的食饵,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有病的食饵相对来说缺少活力,更容易被捕食者捕获。或者说有病食饵的行为被迫发生改变,以至于活动在更容易被捕获者捕获的区域。例如,鱼和水生蛇停留在更靠近水面的位置,蛇停留在植物的顶端而不是被植物覆盖。Xiao Y等[5]提出,当老鼠遭受细粒棘球绦虫疾病时,狼捕获老鼠成功率更大。
这样就得到两个种群:N表示食饵种群的总密度;Y表示捕食者种群的总密度。
我们做如下假设:
1)在无病条件下,食饵种群的增长符合Logistic规律,环境容纳量为K>0,内禀增长率为常数r>0,则有
2)在有病条件下,食饵种群总数N由两部分组成:一类是易感染者(记作S),一类是已感染者(记作I),则有
N(t)=S(t)+I(t)。
3)为方便起见,我们仅假设易感染者S具备繁殖能力,且服从上述Logistic规律。也就是说,已感染食饵I被死亡除去了,即已感染食饵或者已死亡率正常数c>0,死亡或者在繁殖前被捕食者捕获。然而,已感染种群I与S一起对种群的增长有贡献,并使之达到环境容纳量。
4)传染病只在食饵中传播并且不遗传。已感染者不会康复或者获得免疫力。考虑最简单的大范围行为发散率βSI,其中β>0表示转移系数。这样就建立了确定性SI模型:
(1)
系统(1)有如下平衡点:
E0=(0,0),
E1=(K,0),R0<1,
在随机波动和随机扰动情况下,系统(1)受到环境白噪声的影响,性质有何改变?而就作者所知,目前对随机SI系统的研究很少。文中首先对确定性系统(1)进行线性扰动,得到如下系统[7]:
(2)
式中:Bi(t)----相互独立的布朗运动,i=1,2;
σi----正的常数;
(3)
接下来用随机分析理论研究系统(3)的随机渐近性行为,以期待得到一些不同于相应的确定性系统的结果。
文中令(Ω,F,{Ft}t≥0,P)表示带有{Ft}t≥0且满足通常条件(即单调增加且右连续的且F0包含所有的P零空集)的全概率空间。
证明 对t≥0,考虑系统
(4)
(5)
则
S(t)+I(t)≤
K。
(6)
现在,我们将证明这个解是几乎必然全局的,就等价于证明τe=∞几乎必然成立。选择足够大的k0≥0,使得S(0),I(0)全部位于区间[1/k0,k0]内。对每一个整数k≥k0,定义
τk=inf{t∈[0,τe):min{S(t),I(t)}≤
1/kor max{S(t),I(t)}≥k}。
(7)
P{τk≤T}≥εfor allk≥k1,
(8)
(9)
k′(I-b′)[(βS-c)dt+σSdB(t)]+
LV′dt+σ[-(S-a′)I+k′(I-b′)S]dB(t),
(10)
其中
(11)
首先,选取
满足
其次,选取
和
满足
和
则
(12)
因此
(13)
则推得,
E[V′(S(τk∧T),I(τk∧T))]≤V′(S(0),I(0))+
(14)
当k≥k1时,令Ωk={τk≤T}且由式(8)有,P(Ωk)≥ε。注意到对每一个ω∈Ωk,在S(τk,ω),I(τk,ω)中至少有一个达到k或1/k,因此
h′(k),
(15)
其中h′(k)是k的函数,且
再由式(8)和式(14)有
E[1Ωk(ω)V′(S(Tk∧T),I(Tk∧T))]≥
εh′(k),
(16)
注1从定理可以得到
I(t)>0,S(t)+I(t)≤K},
(17)
是系统(3)的正不变集。从现在开始,我们总是假设初始值(S(0),I(0))∈Γ。
定理2今(S(t),I(t))为系统(3)满足初始条件(S(0),I(0))∈Γ的解。假设:
证明 由Itǒ's公式,有
(18)
令
(19)
下面分两种情形讨论。
(20)
则有
(21)
和
(22)
令
它是一个实值连续局部鞅,M(0)=0且有
K2<∞a.s.
(23)
再由强大数定律,证得
(24)
几乎必然成立。再由式(22)得到
(25)
几乎必然成立。由条件1)非常容易得到
(26)
几乎必然成立。也就是说,I(t)几乎必然以指数收敛于0。换句话说,已感染者依概率1死亡。
(27)
则
(28)
类似于(i)中的讨论,得到
(29)
几乎必然成立,使用条件2),可得到
(30)
几乎必然成立。即I(t)以指数几乎必然趋于0。换句话说,已感染者依概率1死亡。
再由Itǒ's公式,有
σIdB(t),
(31)
则有
(32)
和
(33)
再由上式,可得
(34)
几乎必然成立。由于
(35)
几乎必然成立。
我们得到
(36)
几乎必然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