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华 郑春生 徐歆言
(1.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2.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谚语”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之一而得到广泛流传。我国的谚语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口承文化的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和对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通过简短而富有意义的“谚语”得以传承下来。特别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的出自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思的经典语句逐渐演变给人们以教训和启迪的、脍炙人口的“谚语”流传到海外。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也流传着许多人们认识自然,明晓事理的谚语。随着“遣隋使”“遣唐使”和僧侣们在中日两国之间的往来,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经典名著也传入到了日本。同时,出自诸子百家的“经典语句”也逐渐演变为日语的表达方式的谚语而固定下来。陈力卫教授的著作《日本的谚语,中国的谚语》中论述了“谚语的变迁”。像我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这样的语句,流传到日本以后就演变为“四字熟语”(相当于我国的“成语”)—‘温故知新[1]或日语的表达方式的“谚语”——故きを温(たず)ねて新しきを知る。[1]。(在日语的谚语中,还有许多与“孔子的学问”“孔子之于论语”“读论语而不知论语”等与孔子和《论语》有着直接相关的例子。这些谚语在日本得到发展和活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我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首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日本也经历了千年被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了。现在这些经典语句作为日本谚语,也作为“中国思想”和“汉文学”和“教训的语言”被引用到日本的中小学教材和教辅资料中。除了《新明解故事·谚语词典》(日文原名:『新明解故事·ことわざ辞典』,三省堂编修所,2001)以外,面向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如,漫画书《小丸子谚语教室》(日文原名:『ちびまる子ちゃんことわざ教室』)中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普及和宣传着日本称之为“人生训”“教育训”的谚语。
笔者在研究日本谚语的同时,也注意到我国的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谚语的传承作用和教育作用。如:2019年徐微吉的论文《汉语谚语中的性别偏见与文化反思》;周荐的论文《明恩博《汉语谚语熟语集》的语料价值和熟语理念》;李世萍的论文《《韩非子》谚语探究》等。这些论文的发表进一步证明了我国的学术界越来越重视谚语对思想文化的影响,重视我国流传千年的谚语,特别是起源于“诸子百家”思想的“谚语”对社会文明和文化传播的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流传下来的许多谚语出自两千多年前的诸子百家的语句。谚语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的传承。同时,谚语是文化传播最快的方式之一。起源于我国诸子百家思想的经典语句传播到日本以后逐渐演变“家喻户晓”的日本谚语,对早期的日本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笔者在日本调研期间却发现大多数日本的中小学生认为:耳闻目染的日本的谚语‘或来自于日本人的祖先或名家,或来自于欧美。’或者认为:日本的漫画把日本的谚语传到了欧美,欧美的谚语也传入到日本(辞典中有英语注释)。笔者对这一调查结果深受感触,开始致力于日本谚语的起源的研究,特别是起源于我国的经典语句的谚语的研究和日本谚语辞典的翻译工作。
日本三省堂编修所2001编写并出版的《新明解故事·谚语辞典》(日文原名:『新明解故事·ことわざ辞典』)中收录了日本现用的谚语、惯用句、成语等共计3700项词条。笔者进行了分类整理和数据统计分析。由于日本的《新明解故事·谚语词典》(2001)收录的词条,除了日本现用的谚语以外,还有惯用句、成语等词条,笔者初步统计出来被视为“谚语”的词条中来自于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思想的语句有253项,来自老子、韩非子等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语句有140项[2]。
其中,“和为贵”这一语句出自于我国的《礼记》。但是,大多数的日本人认为“和为贵”出自圣德太子拟定的宪法十七条的第一条的“和を以て貴しとなす”[1](汉语:和为贵)。在本部辞典中表述为‘礼记中也有类似的’标明原句是‘礼は之(これ)和を用(も)って貴(とうと)しと為す。[1](翻译:礼用之和为贵)再如,日本谚语中的“五十歩百歩”[1]“仁者は敵なし”[1]等,实际都出自我国的经典名篇《孟子》中的“五十步笑百步”“仁者无敌”等语句。现在日本的许多中小学生认为这些容易记忆、通俗易懂的谚语是日本固有的谚语,是“人生训”“教育训”。可见,谚语的文化传承作用不可小觑,研究谚语的起源相当于研究文化形成的根源。
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的经典名句传入到日本以后,经过语句的删减、时代的变迁而演变为更适合日语特点的家喻户晓、朗朗上口的“谚语”,从而得到广泛地推广和传承。日本的和歌纸牌、漫画书,动画片中随处可见“谚语”。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国治天下”的理念演变为日本独特的“仁、义、礼、信”的文化思想过程中,“谚语”对日本民风的形成,对“勤勉”“谦虚”“反省”的理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日语谚语中,来源于儒家思想的谚语的数量非常之多。笔者统计的三省堂编修所编写的《新明解故事·谚语辞典》(以下简称:《新明解》)(2001)中,排除熟语与惯用句,直接出自《论语》的谚语有139条,出自《孔子家语》的谚语有19条;出自《孟子》的谚语有44条;出自《荀子》的谚语有36条;出自《大学》的谚语有13条;出自《中庸》的谚语有5条[2]。
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名语名句跟随的时间的流传,最终变成了如今为人所熟知的谚语。其中流传到的“名句”演变为“谚语”的主要130多条。例如: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日语:修身斉家治国平天下[1])这句谚语出自《大学》,是儒学最基本的实践目标,《新明解》的日语解释翻译后的意思是:“治国最首要的就是要做到修养好自己的德行”。也就是说:首先是自己品行端正,才能做到家内平和,从而最终达到治理国家,天下稳定的目标。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日语:舟は水に非ざれば行かず、水舟に入れば即ち没す。[1]这样的名句也作为“谚语”被收录到《新明解故事·谚语辞典》中,并且辞典中明确标注出自《孔子家语》。其所标注的日语解释基本也汉语的原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现代日语解释后的意思是:君臣的关系就如同“舟”与“水”,没有臣民则君主也将不复存在。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日语:朋有り遠方より来(き)る[1]
这是出自《论语》的名句,是我国的人们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时常说的一句话。日本辞典收录中的解释原句“朋有り遠方より来(き)る、亦楽しからずや”[1],翻译后的意思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胜欣喜。同时用现代日语解释为:朋友或是熟人好不容易从远方赶来相见,是一件多么令人喜悦的事情。
4.温故而知新(日语:温故知新[1];故きを温(たず)ねて新しきを知る)[1]
这是有名的劝学篇的语句。这样的孔子的经典名句传到日本以后就演变为“四字熟语”(相当于汉语中的“成语”和“谚语”。为了让现在的中小学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辞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以往学过的内容或以前的事情要经常调查研究(不断反思),从中发现新的知识和道理。
此外,出自《论语》的谚语的具有代表性的语句有以下名句: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日语:遠慮なければ近憂あり)[1]
直译日语的原句:无远虑必有近忧。也就是说,汉语流传下来的家喻户晓的谚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传到日本后的语句没有修改原文的意思,用符合日语的方式翻译为日本谚语。辞典中特意对“远虑”和“近忧”进行了解释。教育人们如果不考虑将来或是没有深思熟虑的话,身边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令人担心的事。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日语:己の欲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す勿れ)[1]
类似谚语“己の欲するところを人に施す”[1]。
这是出自《论语》的谚语。意思为告诫人们“自己不想要的事物,对他人来说也是一样的,所以不应该强加于他人。
7.三人行必有我师(日语:三人行(おこな)えば必ず我が師あり)[1]
出自孔子教育弟子的语句,教育弟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他人会有能让自己有所裨益的长处,应该抱有谦虚的态度。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新明解》的解释:三人无论一起做什么,他人总存在着能让你有所裨益的长处,所以万事应该抱有谦虚的态度”。
8.敏于事,慎于言。[4](日语:事に敏にして事に慎む)[1]
原文是: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日语:過ちて改むるに憚ることはなかれ)[1]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孔子告诫弟子的名句。其意思是“当察觉有过失时,不要过分在意自己的体面,应迅速改正”。
由此可见,儒家的思想通过一句一句的“谚语”形式得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并且对当时处于世乱纷争的日本在建立稳定的政权、和平治理国家,以及实施“从善而治”的策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日本动画片中经常出现的谚语“仁者无敌”(日语:仁者は敵なし)[1]出自《孟子》。是孟子的“仁政”的理念,强调“施仁政者无敌”的治国思想。再有:五十步笑百步(日语:五十歩百歩)[1]出自《孟子-粱惠王上》。原文: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5]在《新明解》中说明了出自中国战国时代的梁惠王的故事,解释为:没有差异,本质相同。或相似或相近。这样的语句传入到日本以后,被日本的武家奉行为“仁”“义”“礼”的精神之后,谚语所蕴含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大多日本人认为是日本武家的精神,忽略了此句是来自于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孟子的名句,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荀子的“治国理政”的思想在日本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如“有治人无治法[6](日语:治人有れど治法無し)[1]这是出自《荀子》的谚语。其主张是:国家治理要依靠“人治”而不是“法治”。原义是:“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7]这样的思想传入到日本以后,对日本当时的社会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法”“礼”“义”的观念逐渐成为统治阶层的理念,从而形成了文明社会的主流。
荀子《劝学》里面的语句传到日本以后演变为谚语。例如:“积土成山”(日语:積土山をなす)[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日语表述为:青出于蓝胜于蓝(日语:藍より出てて藍より青し(=出藍の誉れ)[1]原句是: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8]不过,《新明解》解释:接受教育的弟子要超越其师(日语原文:教えを受けていた弟子が、師よりもまさる)[1]。这样的解释像是直接引用了韩愈的《师说》的一句:弟子不必不如师。韩愈的《师说》已列入到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之中。这样通俗易懂的谚语就会很容易被人们记住并被广泛传播,从而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回顾历史的长河,古代中日文化交流曾经一度繁盛,特别是遣唐使和日本僧侣带回到日本的中国诸子百家的经典名著和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笔者对《新明解故事·谚语辞典》(三省堂编修所,2001)中所出现的儒家以外的谚语词条做了如下统计:出自《孙子》的谚语有11条;出自《老子》的谚语有32条;出自《庄子》的谚语有40条;出自《韩非子》的谚语有36条;出自《列子》的谚语有12条;出自《管子》的谚语有9条。[2]
其中,道家和法家的语句被引用为日本谚语的语句比较多。常用的谚语有以下语句: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日语:千里の行も足下(そっか)より始まる)[1]
这是老子的这句名言至今仍用来教导人们“千里的旅程,也要从足下的第一步开始。”日本的辞典中遵从了原语句的原义而被广泛应用。
2.胜己者强(日语:自ら勝つ者は強し)[1]
《新明解》中指出该句话出自“人に勝つ者は力あり、自ら勝つ者は強し”[1]用现代语解释即为“一个人战胜他人是因为他的力量强劲,而打败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更深层次的理解,则是只有能战胜自己的欲望,改正自己的缺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3.井底之蛙不知大海(日语:井の中の蛙大海を知らず)[1]这句谚语的古语原文出自《庄子》:井蛙不可以语于海,拘于虚也。也就是说:只住在小小井底里的青蛙是无法知道大海的磅礴的。这句谚语教导人们:仅仅依靠自己狭隘的知识和见解,是无法触及更加广阔的世界的。这句谚语将“井底之蛙”作为知识浅薄的例证,代代相传了下来。
4.三釜之养(日语:三釜(さんぶ)の養)[1]
出自《庄子》的谚语。现代语言的解释为:在贫困中依旧尽其所能为亲人尽孝。也就是通过谚语教育后辈应该讲究孝道,“对亲人尽孝”。
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日语:蟻の穴から堤(つつみ)も崩れる)[1]出自《韩非子》的谚语。《新明解》中的类义语句是:千丈の堤も螻蟻の穴を以て潰ゆ。[1]此句用来警示人们“一个小小的欠缺或是一次短暂的犹豫,都可能引起巨大的失败或损失。”
6.知子莫若父(日语:子を知ること父に若くは莫し[1]
出自《管子》的谚语。中文可解释为:没有人会比父亲更清楚自己儿子的长处与短处。在日语谚语中,与“亲子”有关的谚语还有诸如“子を持って知る親の恩”(笔者译:养儿方知父母恩)等这类谚语也是不断地教育一代又一代人要讲究“孝道”,传递“孝敬父母”的理念和“育儿”不易等这样警醒人们的语句。
通过上述谚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的思想所体现出来的“孝”“善”和“高”的人生哲理,对日本人的处世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进一步证明了日本社会文明的形成根源还是离不开中日两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交流。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具有本国文化特征的谚语。我国的谚语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的特征。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失败是成功之母”等语句主要用来教育和勉励后人要不断地努力进取,要敢于尝试,善于创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会用到“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的谚语来劝解人们要做到“和为贵”。外交家们常用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化干戈为玉帛”等语句也被广泛传播。日本也通过谚语来表现起民族特征。如,日本的谚语“出る杭は打たれる”(汉语:出头的椽子先烂或枪打出头鸟)所反映出来的是日本的“中流”意识的文化特征。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日本的小学的《国语》教材中的“漢字”部分,基本上都会引用“石の上にも三年”(汉语:功到自然成)这样的谚语的语句。对初学汉字的小学生来说,这样的语句通俗易懂,容易记忆。初中阶段的日本《国语》教材中的“漢文学”部分除了“汉诗”以外,引用了《论语》《孟子》等篇章。高中阶段的日本《国语》教材中的“汉文学”部分课文则是《师说》等古汉语原文。所涉及的谚语基本都会在[教师用指导书]中,对谚语的读法·出典·意义·用法等进行详细地说明。[9]
日本高中的教材《国语》中写道:汉字是从中国传至日本的,大约六世纪左右开始被使用。[9]因此,日本的谚语也受到了汉语和汉字的影响。例如:“井に坐して天を見る(汉语:坐井观天)”“一寸の光陰軽(かろ)んずべからず(汉语:一寸光阴一寸金)”“敢えて主とならずして客となる(汉语:不为主人反为客)等包含了的教训、经验、警世、处世等意义的语句,当时的人们想出了能用日语读的各种方法。将经典语句变为谚语传承下来。日本社会比较重视谚语的教育作用,始终把谚语作为“教育训”和“人生训”贯穿到道德修养之中,
我国古代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的同时也影响着日本的文化形成。通过中日谚语的对比研究发现:儒家所主张的“修己治人”的语句演变成了日本谚语中所体现出来的“仁、义、礼、信”等治国理政思想的谚语;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的主张,演变成了主张“人本性善良,要以德治国”的等主流思想的谚语;荀子提出的“礼”的必要性的语句也逐渐演变为日本所强调的“礼儀作法”的谚语,对日本形成注重礼节的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国在加强传统语言文化的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利用国产动画的优势,将“通俗易懂”的谚语的语句融入其中,进而实现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全民素质,加强全民道德文化修养的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