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中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研究

2022-12-22 14:30
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9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教学

高 玉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6)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归属意识形态的范围,存在一定的意识形态特征。新时期下,每一所高校都对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主流价值观,将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意识,外化为学生行为规范。

一、高校思政教育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关联

意识形态存在政治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文化功能,彰显于国家意志、社会共识以及时代精神等多个层面。思政教育是社会人群通过某种思想观点对其他成员进行计划性的影响和组织,促使其产生思想品德实践活动。所以思政教育为意识形态的一种产物,拥有意识形态的多个功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作为思政教育中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工作成效直接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故而,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构建运转高效、切实可行的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体系。

(一)意识形态安全成为评估思政教育的价值维度

人们的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体现了一定的阶级形态,由此,高校开展思政教学工作、思政教育具有统领意义。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将核心价值观转变为具体的思想,依托教育的途径传递给青少年学生,促使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得到培养,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巧妙地在青年学生人群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战略思想,也是强基固本的前提工作[1]。

政治引领是方向引领,是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政治保证,同时也是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政治要求。

(二)意识形态功能主导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教育功能涉及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个部分,不仅代表着系统化的阶级形态,还代表着普遍意义层面的非阶级形态。意识形态功能对思政教育起到主导作用,有思想导向和资源优化等作用,一旦脱离意识形态的教育,思政教育不能被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的多元化与全球化发展驱使下,国家意识形态向多样性与主导性、矛盾性与互渗性互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对于意识形态的交锋,要更为全面地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持续化展现意识形态主导作用。当代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改革开放的成果,不然可能造成思想价值观迷失,所以思政教育坚持意识形态主导作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政治担当。

(三)思政教育是保障意识形态安全发展的集中途径

思政教育把意识形态功能当作核心点,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思政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安全保障的途径。多样化形式以及鲜明化主题的教育活动,打造着健康积极的主流观念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进行内化处理,一直引导学生追求中国梦[2]。不管是文体活动还是课堂教学讲座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媒介,目的是依托教育以及教化过程给学生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将其转变为行为准则,继而成为个体政治社会化发展的指导观念。换言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是意识形态安全保障的社会实践体现。

二、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发展的困境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国际意识形态交锋激烈,如果教育失当,会严重影响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性发展,造成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所减弱。

(一)全球化发展引出的困境

在经济全球化视角下,部分西方国家或地区对我国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压制与霸权主义设置,他们通过影视、文学以及科学技术等手段渗透思想,试图转变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模式,进而影响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主流价值的安全性。

(二)舆论引导与新媒体发展的困境

新媒体作为新型科学技术支撑之下产生的媒体形态,不管是电脑还是智能手机,均发展为新媒体终端工具。网络新媒体的创新模式占据数据垄断地位,网络形式的媒体给学生带来更多选择信息的机会,因此非主流意识形态势必会大范围传播,影响学生的思考,误导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化与随意化特征,一些学生脱离实际生活的制约,总会做出“网络失范行为”。部分媒体以及网络传播着负面信息,给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发展带来了挑战。

(三)思政教育方式的创新困境

面对社会发展的多种类型挑战,高校的思政教育方式需要与时俱进。一方面,一直沿用比较单一的正面理论灌输的思政教育方式,不能充分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部分学生对课程学习表现出“无所谓”的心态。另一方面,过于强调教育形式,忽视教育内容,无法保障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内容。

三、高校思政教育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对策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安全阵地统领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灵魂,明确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应该围绕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相关问题,依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思想阵地占领。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进行,首要任务是组织学生客观地看待外部世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展现思想引领作用以及精神激励作用,使学生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其次,对中国梦进行宣讲,组织高校学生坚持“四个自信”,即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尝试运用“八荣八耻”引领社会发展风尚,促使青年学生道德素质得以提升,形成和谐友好的社会风气。之后应关注思政教师的能力提升,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教授,淡化教学意义的挖掘,使思政课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脱离课堂的束缚,强化社会现实,了解实践教学的真谛、教学形式与考核模式等。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期间,亲自实践和思考,无形中可以扩展教师的教学思路,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促使教师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最后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优化学生精神家园。履行社会建设的职责,为学生发展与成才服务,密切关联党组织政策和学生生活问题,确保思政教育更为全面地贴近生活,汇集学生成长正能量。

(二)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增强控制力,是意识形态安全发展的基础。高校思政教育由于和意识形态存有本质关联,发展意识形态传递的途径,本质上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控制力的表现[3]。思政教学过程要巧妙地关联法律和情感手段,使主流意识形态大范围传播,取缔不良生存空间。把服务学生和教育指引相互结合,保障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成为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途径。拥有话语权,坚持多元化语境与一元主导统一、解释与推广融合、引领与提升功能彰显的模式,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当作社会发展的重点力量。多元化创新理论资源和表达手段,尤其是自主创新应用新媒介与新载体,将意识形态和教学科研紧密设置,分析学生成长成才过程,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完成教育话语机制的相互转换。

(三)坚守学生思政教育主阵地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一直是增强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途径,在内容设置上,思政教师要把核心价值观体系当作主线,妥善加工意识形态以及非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全方位分析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综合学生对意识形态的想法,有目的地优化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处理学生意识形态问题,促使学生分清意识形态范围内的错误观点。在教学方法中引进微课和公开课等多种形式,纳入现代化科学技术元素,通过案例教学法和演讲视频法开展教学活动。切合实际地体现党组织政治职能,明确党管意识形态理念,拥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权,这样学生可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思想价值观体系[4]。通过共青团组织作用,密切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教育学生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重要节日和重大事件内容设置对应的宣传活动,在学生中唱响思想道德与追梦圆梦的主旋律。

校园文化一直是学生思政教育的无形资产,高校要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原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实施正面宣传教育,坚守主流思想舆论,凭借先进感人事迹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弘扬主旋律,大范围传播正能量。

除此之外,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时刻关注意识形态的渗透,对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和政治引领,保障学生自身的政治素质可充分提升。开展岗前培训与技能培训活动,丰富教师实践教学经验,只有教师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充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指导学生[5],这从根源上强化了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发展,做好了教学准备工作。

(四)加强意识形态安全认同的实践转化

高校应组织学生进行志愿者实践与公益实践,保障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活动成为常态化工作,大力宣传文明新风[6]。广泛开展光盘行动,宣传垃圾分类和节水节能的实践操作,号召学生通过具体行动建设美丽家园;开展主题鲜明的文艺活动与科技活动,强化学生对党组织的肯定;实施社会调查研究,站在科学的视角研究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促使广大学生拥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行校风校纪实践,借助机制规范学生思想与行为,落实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传播。

思政教育要时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把意识形态理念的渗透当作切入点,有效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培育。要设置专业化的课程活动,组织学生自主完善和提升自我,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就业环境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实施生涯规划,端正职业态度[7],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操。要综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做到教育教学因人而异,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真正把意识形态渗透落到实处,发展学生职业核心素养。

(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高校思政教育中要正确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使高校成为发展思政教育的主战场、主力军,让传统文化走进大学课堂,融入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和教材体系。把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丰富教育形式,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全面客观评价当代中国,客观看待外部世界。高校要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大学生文化相协调,让传统文化在大学课堂“活”起来、“火”起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促进高校意识形态的正确发展,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涵养品格、明德修身,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自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把意识形态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强大合力,让大学生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发扬者,真正做到外化于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结合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才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压力与网络信息诱导,坚守爱国主义信念和践行中国梦的意愿,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科学认识及正确处理师生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的“一体两翼”,为和谐的家园创造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