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混合教学模式实践和探析①

2022-12-22 14:30
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9期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思政

任 靖

(徐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江苏 徐州 221004;徐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医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1],主要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与本质,阐述生命物质的组成、结构、功能、代谢及调节,为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等后续基础和临床等相关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鉴于其重要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考试、执业医师考试等各类重要考试的必考科目。然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比其他课程来说属于比较抽象和枯燥的课程,直观性不如解剖、组胚课,生动性不如生理课,实用性不如临床专业课。医学生传唱的“生理生化,必有一挂”足以反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难度。[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涉及的知识点多且复杂、概念抽象、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出现了单纯机械记忆、感觉枯燥乏味畏学、缺乏独立思考等现象。另外,教学内容多、任务重容易导致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出现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进度快、学生自主学习意愿低、师生互动缺乏、教学反馈不及时等问题。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世纪的医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探求,混合式教学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带来了革新,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特点需要混合式教学。

近年来,一些国家都在积极推行混合式教学。[3]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都在探索如何保证学习连续性的最佳方法,毫无疑问,混合式教学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功,注定会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了几次线下教学转线上教学、线上教学转线下等多次转换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学活动遇到了一些问题,积极尝试改进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评价不足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知识点和教学内容较多,由于课时压缩,每节课时间紧凑,导致课程主要内容集中讲授,压缩了师生互动以及拓展的时间。传统线下教学的课程评价较为成熟,然而混合式教学没有及时更新课程评价的标准和模式。另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面临过程性评价不足的问题。该学科课程评价的对象除了传统的对象外,还需要增加对工具、网络以及平台资源利用等新对象,更新课程评价中学生评价的原则和标准。针对过程性评价不足的问题,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例和内容可以有效缓解这类问题。如通过学习通统计学生签到率、学习次数、讨论活跃度、课堂表现、抢答情况、课前预习节点完成情况、随堂练习参与度等,并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增加评价的内容,这样能解决缺少师生互动、课堂参与度低的问题。另外,适当提高平时分的比例,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教学资源整合以及运用不足,线上线下转换不灵活

以2022年上半年生化课为例,一学期先后经历了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部分教师无法及时改变教学方式,线下课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转为线上后只是在学习通直播,讲授内容跟线下讲授一样,基本照搬课堂方式上课,忽视了多样的教学资源,没有充分根据线上、线下各自的优势重新设计教学过程,转变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可能会迷茫,学习节奏会打乱,影响学习质量和效果。

我们建议广泛收集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内容进行有效、科学的整合。线上教学不局限于学习通直播的方式,可以尝试腾讯会议与学习通相结合的方式。目前学习通跟腾讯会议两个平台打通,学习通可以直接发起腾讯会议,腾讯会议直播会更加流畅,同时便于师生在讨论组里即时讨论。腾讯会议过程中可以即时分享网页、视频、PPT等文件,同时也可以巧妙地结合学习通的点名、抢答、作业、测评等功能。另外,腾讯会议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启录制权限,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录制,便于课后复习。

三、教学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缺少师生互动,课堂参与度低

一些教师居家办公上课,网络流畅情况差异大,学校上课时间集中,同时在线学生较多,这对网络速度都是考验。为了保证上课的流畅度,线上教学时师生均不开视频,学生静音,仅仅是PPT共享并语音上课。这样一来,师生互动就不易实现,经常出现教师对全体学生提出问题,无人回应,教师点名个别学生回答,学生反应较慢,耽误上课进度的情况。这带来的结果是,教师尽量减少线上授课期间的师生互动。另外,线上教学在线答疑时也缺少师生互动。尤其是遇到学习动力不足的班级,答疑时教师等待学生提问,没人或者很少有学生发问。转为教师提问时,存在个别学生不参与或者复制别人答案等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进行多元化考核,增加过程考核所占总分比例。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课前自学,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应尽量增强问题的趣味性和引导性。有些讨论尽量避免纯文字性答案,避免学生不思考直接复制,答案形式应多样化,比如手画思维导图等形式。教学直播过程中可以考虑采取弹幕和抢答有红包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课本知识相对滞后,新知识更新不及时

生命科学研究日新月异,不断有新发现出现。目前教材中有些知识相对落后,教学准备过程中不能紧跟科学研究前沿,及时补充新的发现,同时也没有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如以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中都阐述mRNA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起始密码子AUG。然而,新的研究发现一系列短的和非ATG启动的开放阅读框可以产生稳定的和空间上不同的蛋白质。[4]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此现象并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还有教材中讲述关于非编码RNA的内容,传统认为其不编码蛋白,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作用。[5]非编码RNA当前属于RNA研究的新热点,不断有Science,Nature,Cell等期刊报道非编码RNA的编码功能,比如一些LncRNA和CircRNA能够编码特定多肽/蛋白,并发挥生物学功能。我们可以在讲述以往课本内容后充分利用学习通的讨论区功能,提出疑问以及最新研究的线索,引导学生去查阅文献,对比旧知识并进行课后讨论。通过带领学生以探索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可以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越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评判性思维,这将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良好契机。

五、线上教学过程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

我校在生化教学过程中主要选择直播加学习通的方式。直播过程中主要选择了腾讯会议软件,生化教学基本是大班授课,人数都在150人以上,教师或者学生居家上课,网络状况不一,加上学校上课时间集中,对网速的要求较高。生化课程中经常需要播放一些视频辅助讲解,播放视频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端出现视频卡顿等情况,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比如,讲解生物氧化章节的难点ATP合酶部分,因为ATP合酶的结构复杂,工作机制抽象,我们常常需要播放高清教学视频,每次播放过程中都会有部分学生无法观看。另外,受网速限制,学生无法在直播过程中同时打开摄像头,这就出现了一些弊端。教师无法及时看到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调整授课内容与节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严重受限。因为无法看到学生学习的影像,部分自制力不好的学生就会出现走神、玩手机,甚至在签到后只挂机不上课的情况。学生也不能同时打开语音功能,几个学生同时发言会声音混乱,且过程中容易有部分学生端出现异常声音而干扰正常教学。此外,线上考试监考对平台的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在使用学习通平台进行考试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通过切屏的方式查找答案,甚至利用腾讯会议分享屏幕给他人并获取答案的行为,这对平台的技术监控以及切屏抓拍频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高网络流畅度,软件提供商对软件系统进行优化,增加一些功能可以选择性打开学生端的摄像头,或者智能检测学生端人脸离开提醒。希望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打破技术性限制,提高教学平台的承载力、稳定性和可靠性。在现有网络条件下,教师可通过灵活使用腾讯会议或者学习通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比如,上课过程中提出问题后点名学生打开摄像头回答问题,过程中及时通过学习通发布问题抢答,课堂中或者课后及时发布课堂测验等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此外,平台应根据线上考试监考反馈及时补充系统漏洞并开发新的功能来应对线上考试监考的新挑战。

六、课后答疑辅导不及时且手段单一

课后辅导答疑是课堂辅导的重要辅助形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不问,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不及时的情况。传统上课后,答疑主要是在线下课的课间答疑或者学期末专门组织时间开展答疑课。这样导致答疑不及时,有些疑问可能被搁置或者被忽视。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勇敢地提出问题,并热情、细致地解答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其次,答疑不仅仅局限于课间时间和答疑课,我们可以结合多个平台,给予学生多种反馈渠道。比如,开课后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群,及时发布教学相关通知资料,同时可以收集学生的问题,并集中进行解答。学习通里面有私信功能,不喜欢在公开场景下提出问题的学生可以直接在学习通一对一将问题发给教师,学习通聊天框内可以发送图片、文件、视频、语音等,答疑起来比较方便。教师和学生均可以在学习通发起群聊,集中提出问题并进行答疑。针对课后答疑方式,我们对31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293份。其中有162名学生选择学习通直接私信教师,68名学生选择微信群或者学习通群聊,41名学生选择各种方式均可,22名学生选择答疑课集中答疑。55.3%的学生选择了学习通一对一的方式,及时提出问题,只有7.5%的学生选择了答疑课集中答疑。可见学生已经习惯使用学习通平台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向教师提出疑问,这对我们教学答疑方式的选择有很好的提示。

七、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不能多元化融合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全新育人模式,能够协同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容易导致思政点挖掘不足,实施过程中出现融入生硬、痕迹明显的情况。同时,忽视了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无法巧妙地将课程思政融合在混合式教学中。目前迫切需要积极探讨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混合式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手段和方案。

教师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要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进行系统的再设计,充分挖掘各个环节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及思政教育资源。另外,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拓展课程思政的平台和载体,改变课程思政融入的方式和内容,将课程思政灵活贯穿于线上线下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脂类代谢”这一章节中的“酮体代谢”部分属于比较抽象和枯燥的内容,缺少思政融入点。我们可以课前在学习通上发布一个主题讨论,讨论当下使用的“生酮饮食减肥法”是否有效,是否可取。这样将课程导入过程放到线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相关报道和知识,针对酮体知识点的预习也不那么枯燥。主题讨论其实是建立在“肥胖”这一社会普遍现象存在的基础上,学生查询相关报道和信息的过程中自然可以认识到国民健康的现状,将“健康中国”的发展策略融入其中。学生通过线下课堂学习酮体代谢过程后,再回到线上对“生酮饮食减肥法”的可取性进一步讨论。这个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利用课堂知识有意识地辨明和判断事物的思维倾向,将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科学认识方法如盐入水般融入教学中。这也为医学生在以后的临床诊疗工作中精准定位疾病的性质、寻找疾病的本质打下基础。积极探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多元化融合的方式,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课程思政的平台和载体,改变课程思政融入的方式和内容,还可以提高课程思政的融合性、指引性、渗透性和针对性。

八、结语

在我国教育深入发展的今天,大家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功,也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需要牢牢抓住这个新机遇,结合课程特点、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并努力创新,实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与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思政
我校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22年活动计划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SPOC混合教学模式下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生物化学 临床检验基础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如何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专升本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以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