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强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1)
科研育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呼唤,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科研育人是指教师通过科研载体传授学生科研知识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1],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研价值观、科研道德观和科研诚信观。地方农业院校肩负着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使命,在地方农业院校开展科研育人能够助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山西农业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农业学府,是改革开放初全国99所重点大学之一,在百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为地方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是一所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地方农业院校。随着科研育人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地位的突显和作用的发挥,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结合学校传统优势与学科特色,积极探索了“五位一体”的科研育人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 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以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人才的支撑。农业院校肩负着为我国培养大批农业科技人才的使命,而农业科技人才必定是专业基础牢固、拥有较强创新思维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而科研育人是农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十分有效的途径。农业院校在开展科研育人过程中,教师通过传授科研方法、进行科研训练以及运用科研成果等途径,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知农爱农和强农兴农的意识,坚定学生积极投身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信心,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1.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最基本的目标。高校人才培养依靠教学却又不止于教学,在教书育人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科研、实践、文化等方面的育人作用。科研育人是我国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科研的教育性与教育的科研性为一体,能够将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越来越成为教育教学本身的内在要求[2]。科研育人是以科研作为载体来育人,但科研载体并不仅仅局限于科研试验,科研团队建设、科研项目申请、科研技能训练和科研活动开展等都是重要的科研载体。农业院校开展科研育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优秀的个人品质并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例如,学生在科研攻关中固然是对客观规律、技术上的突破,但更是对科学精神、自信心、坚韧毅力的体悟[3]。这既是高校开展科研育人所要达到的效果,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1.3 增强核心竞争优势以实现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更是创造知识的地方,而知识的创造离不开科研。无论哪种类型的高校,都有科研的需求,只是需求的程度不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科学研究水平,这是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高校开展科研育人,一方面能够促使教师提升科研水平和能力,激励教师产出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以较高的学术造诣为学生做出表率与榜样;另一方面能够教会学生科研方法和实践技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磨练学生的坚强意志。高校通过科研育人抓住了教育教学过程中2个最为核心的主体,既激发了教师的斗志,激励他们尽最大可能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助推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实现学校自身的发展。
2.1 做好顶层设计,健全科研育人机制 (1)加强实施,畅通科研育人运行机制。科研育人作为一种育人方式和育人理念,在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中仅次于课程育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山西农业大学充分认识到科研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坚决扛起科研育人的主体责任,把科研育人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科研育人理念的落实。学校坚持科研育人“一盘棋”,科研管理部门做好教师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教务部门将学生科研训练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工作部门协调实验室人员为学生开展精密仪器操作培训,团委部门做好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宣传部门做好科研育人典型事迹的宣传报道,教学单位负责科研育人举措的实施。通过学校各部门的有机联动,能够进一步畅通科研育人的运行机制。(2)注重实效,强化科研育人激励机制。科研育人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所采取的科研育人激励措施。为确保科研育人的效果,山西农业大学从学校层面制定了教学科研专项奖励,对在教学成果、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科研奖项、科研成果和科研平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额外的绩效奖励。学校在教师职称晋升方面规定,教师指导学生在省级和国家级专业性比赛中获奖、在教学创新比赛或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以及在科学研究中获得分量较重的奖项,可以作为职称晋升的准入条件。学校在学生学分奖励及评奖评优方面规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或专业性比赛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可以依据获奖等级给予相应的学分奖励,并在校长奖学金及其他评奖评优中予以优先考虑。学校通过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师生参与科研育人的热情和动力。(3)统筹规划,完善科研育人保障机制。高校开展科研育人既要有部署、有落实,还要有激励、有保障,加强对科研育人的统筹规划以及完善科研育人的保障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山西农业大学开展科研育人时,既注重科研育人实施的具体举措,又注重建立科研育人相关的保障机制。学校在校级层面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在学术造诣高、师德优良的专家教授中遴选学术委员会成员,并且制定了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制定了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坚决制止师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出台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制定了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使用办法,赋予教师在使用科研经费中较大的自主权,尽可能的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4]。学校通过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进一步保障科研育人的有效实施。
2.2 突显特色优势,对标一流增强实力 (1)精准定位,形成特色优势学科。任何高校都有它的特色和优势,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所不同,但都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凝聚特色,发挥优势,集中资源形成特色优势学科。山西农业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凝练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了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特色,以农科为核心,向上游生物学科和下游食品学科双向延伸,以其他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的特色优势学科明显,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前1%,学科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稳步提升。(2)对标一流,构筑学科高原高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山西农业大学积极参与“双一流”建设,成立了学科建设委员会,以现有的优势学科为依托,在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率先支持作物学、兽医学、畜牧学3个学科争创“一流学科”,在新一轮的学科评估中力争实现学科上的更大突破。学校积极参与申报省级优势学科攀升计划,给予优势学科更多的资源支持,依据学校现有的学科基础及学科发展势头,积极对标一流,大力培育学科“高原”和“高峰”,力争在学科“高原”上竖起“高峰”。(3)聚焦专业,扩大一流专业影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沃土,而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的效果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山西农业大学非常注重专业建设,动态式的制定了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优先支持农科类及传统优势专业特色化发展。学校以现有的优势学科为依托,积极培植新的专业增长点,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专业布局的调整,在传统优势专业中积极尝试大类招生。此外,学校先后开展了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提升计划和校级精品课程、示范课程建设,制定了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新农科建设本科教育行动方案和探索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旨在通过打造一流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校专业建设成效明显,已有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和5个省级优势专业。
2.3 强化人才培养,深入推进双导师制 (1)向校内拓展,激活人才培养的各种资源。高校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任何教师都具有育人的职责,任何教师都肩负着育人的使命。科研育人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人才培养是科研育人的最终指向。山西农业大学积极向校内拓展,注重挖掘校内人才培养的各种资源:鼓励教职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门出台了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通过鼓励教职工继续深造,使更多的教师能够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扎实推进科研反哺教学的力度,并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分阶段开展科研育人,倡导专业课教师把最新的学术前沿和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转化成教学话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试点专业中,配备专业导师和科研导师,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积极拓展学术视野,努力打造具有农大特色的学生名片。(2)向校外延伸,增强协同互动培养的意识。高校要充分发挥科研育人的作用,既要依靠校内资源,也要积极向校外延伸,挖掘校外可利用的资源,进一步强化校内与校外的协同育人。山西农业大学与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联合培养学生方面效果显著。例如,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培养的博士生牛胜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先后在《Cell》《PANS》《EMBOJ》(封面)等国际顶尖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科研论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正是受益于科研并深深感受到科研育人的作用,牛胜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并担任学生班主任,希望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热爱科研,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并在科研中达到育人育才的效果。学校在与一流科研院所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一流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了协同创新基地和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在为学生配备校内专业指导教师的基础上,还聘请了部分一流企业的高管担任学生校外生产实习导师,将学生的专业基础、科研能力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
2.4 坚持引育并举,打造优质科研团队 (1)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人才资源是高校最宝贵的资源,高校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山西农业大学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先后多次修订了高水平大学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暂行办法,制定了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聘任及管理办法,聘请学术造诣深厚的多名院士担任教学单位的“学术院长”;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全职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在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全职引进“飞天学者”、云南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云南省“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充实了学校的师资力量,为学校开展科研育人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2)挖掘本土人才潜力,做好本土人才培养。高校加强师资力量,既要靠引,更要靠育,做好人才引育工作,是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山西农业大学在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注重本土人才的培育。学校先后印发了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出台了资助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留学实施方案,实施了“国家级人才培育工程”和“杰青优青培育工程”,设立了“晋农新秀”,计划实施“晋农学者”和设立“晋农英才奖”。学校通过系列举措,进一步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步伐。目前,学校在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上均实现了较大突破,先后有3人获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7人获得“青年三晋学者”称号。学校培养的青年博士孙娜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省级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孙娜既是学校科研育人培养出来的典范,又是学校青年教师们学习的榜样。
2.5 创新载体形式,强化科研育人实效 (1)依托学生组织,培养学生科研兴趣。高校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在于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载体。由于科研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工程,仅仅凭借高校自上而下的组织,显然是不够的。高校开展科研育人必须依靠学生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优势,达到教育和引导学生的目的。山西农业大学依托校团委指导的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通过举办科技文化展、科技作品竞赛等相关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科研育人氛围;部分教学单位成立了院级科研兴趣小组,吸引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组建学生团队,共同开展科研育人相关活动;部分班级在班委会成员中增设了科创委员,由科创委员负责班级科技活动的相关组织工作,尽最大可能调动班级同学的科研兴趣。(2)依托赛事活动,挖掘学生科研潜力。科研活动育人是科研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活动育人分为常规性的科研活动、竞技性的科研比赛和创新性的科研实践,而科研竞技比赛在挖掘学生科研潜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通过科研相关赛事活动能够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和以赛促改的良好效果。山西农业大学充分依托学生的相关赛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在赛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例如,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在学科竞赛中,充分依托“雄鹰杯”小动物医师技能大赛、“生泰尔杯”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和“聚众杯”动物标本绘图大赛,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在创新比赛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术活动中,鼓励和支持专业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学术活动中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培养学生做科研的意识。(3)依托项目载体,增强学生科研能力。科研项目是高校开展科研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科研项目育人,在加强对学生科研训练的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山西农业大学通过科研项目载体加强对学生的科研训练,积极鼓励在校学生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成功获批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给予科研经费配套支持,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经费用于科研;学校在校级层面遴选一批学生科研项目,给予校级立项支持,鼓励教学单位对学生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项目;学校积极支持学生通过自己的科研成果申报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对成功入选并实地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的学生报销往返相关费用;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主动融入教师的科研团队,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掌握基本的科研知识,熟悉基本的实验操作,增强做科研的能力。
3.1 结合区域发展与传统优势,进一步突出农科特色 办学特色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比较优势,是高校所特有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模式的集合体,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办学要突出特色和避免同质化,这已经成为高校共识。地方农业院校与其他高校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域性和涉农性等特征,在办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区域发展与传统优势,精准定位,突出农科特色,培养更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农业科技人才,并以此辐射到全国其他地域。此外,地方农业院校在突出农科办学特色的同时,还要推动学科集群发展,既要有优势学科,又要有学科群,在学科群内部和不同学科群之间培育学科交叉点,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
3.2 结合政策导向与育人理念,进一步促进科教融合 随着新农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实施,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成为农业院校肩负的重要使命。地方农业院校数量众多,特色突出,不仅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力量,更是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地方农业院校在推进特色发展的同时,应结合新农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在做好课程育人的基础上,积极落实科研育人理念,鼓励教师将最新的学术前沿和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能力和科研诚信。通过科研育人,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科研能力,还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鞭策学生发扬拼搏精神,规训学生养成优良学风,教育学生坚守科技伦理,从而进一步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
3.3 结合体系构建与机制完善,进一步强化育人实效 科研育人涉及科研育人主体、科研育人内容、科研育人活动、科研育人目标、科研育人环境以及科研育人评价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研育人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关键环节,更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高校开展科研育人必须注重体系构建,着力构建科研育人的管理体系、科研育人的活动体系和科研育人的评价体系,持续发力科研育人主体维度的建构、载体维度的融构和评价维度的细构[6]。同时,高校开展科研育人还要注重完善机制,建立有效的科研育人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从机制层面打通科研育人的实施路径,确保高校科研育人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