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新
(山东省肥城市人民政府老城街道办事处,山东 肥城 2716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从始至终都是基础产业,农业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其地位至关重要。至今为止,我国农业人口仍然占六成左右,为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就业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人类寿命的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以农村地区最为突出。根据《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65岁以上比例也超过13.8%,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而且在未来老龄化现象还会不断加深,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加之留守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口老龄化给农业经济带来的具体影响,并且提出相关的建议对策就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0%即为老龄化社会,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比例已经超过20%,属于严重老龄化社会。客观地说,农村老龄化比城市严重,是一个全球现象,这是由于青壮年一般都选择城市更加优越的工作条件和更有前景的生涯。我国农村老龄化现象非常严峻,全国老龄化人口一半在农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将会进一步延长,病死率会持续下降。预计2030年左右,如果二胎政策不能扭转这一趋势,全国老龄化人口将会达到三分之一的比例。未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我国城乡经济将会进一步壮大,尽管城乡经济差距会有一定程度的缩小,但是不会改变农村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农村老龄化人口基数大,但是分布不平衡,受到经济影响较为严重。从老龄化结构来看,我国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口老龄化越严峻。总体来说,农村老龄化仍然体现出未富先老的趋势,尽管家庭收入增长明显,但是农村老年个人收入仍然不高,和城市退休老年人相比仍然面临较大的收入压力。在青壮年从乡村涌入城市的背景下,老年人普遍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角。调查显示,即使子女在家,青年人大多也是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直接从事耕种的青年较少,只有在农忙时候青年人才会加入农业活动,日常田间管理一般都是老年人承担。老年人成为农业主力军并不是我国的单一现象,日本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农业生产以精耕细作而闻名,但是在日本从事农业的绝大多数都是老人,其中不乏7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数据显示,日本农民的平均年龄已经将近68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问题的严峻。
我国老年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只要身体情况允许,他们基本上都会参与农业劳动。他们大多数人都缺乏一技之长,从事耕作是他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而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又决定了农村老年人不愿意进入城市。当前传统农业高度依赖劳动力的现象已经改变,机械化在农村已经大面积推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老年人的劳动量。但由于农村流出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要高于留守劳动力,老年人对于先进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直接参与机械化生产的较少,导致老年人自身劳动方式仍以体力劳动为主。在产业调整中,农村老年人转向其他产业的也相对较少,进入其他产业的以年轻人为主。在智慧农业等新兴产业领域,老年人还不具备相应的技能,因此目前多数在传统粮食种植领域劳动。
随着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劳动供给逐步减少,尤其是在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下,老年人可能无力耕作自己的土地,只能依靠外包等方式种植。在一些国家,由于老龄化严重,耕作条件较差的土地可能会出现弃耕现象。尽管这一现象没有出现在我国,但是仍然值得警惕,如果老龄化到了一定程度,而农业生产的收入又难以保证,那么就会出现撂荒等现象,进而影响到粮食安全。老龄化也造成了昂贵的劳动力成本,长期从事重复的体力劳动,容易给老年人造成各类身体疾病,不仅加大了医疗成本,也给家庭造成了负担,影响老年人健康和幸福感的同时,降低了劳动力的质量。由于劳动力质量较低,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在中小学水平,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居多,他们应对市场信息变化能力较差,这也导致了农业产出值降低,进而影响农业生产总值。另一方面,老年人只能将自己的土地承包出去,雇佣他人进行耕种,或者从事低端体力劳动,这无疑会影响他们的收入。
直接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以老年人为主,这很显然会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尤其是在农业升级转型的方面。农村老年人思想保守,技术水平差,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难度较高,比如农机操作方面,他们缺乏进行复杂操作的能力。尽管由于机械化代替人工劳动在粮食生产方面还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在高端产业方面毋庸置疑存在影响,如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生态农业以及产业转型等方面。在农艺改进方面,老年人也缺乏先进的理念和复杂农艺的适应力,由于学习新事物较慢,操作能力较差,在特种经济作物种植和养殖等领域也缺乏竞争优势。在发达国家,虽然已经在尝试使用智慧农业监测手段和大数据分析应对老龄化,但是老年人普遍不会操作信息化设备,也给智慧农业转型带来困难。另一方面,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通过土地流转有利于建立大规模农场。但是老年人参与规模化经营的能力较低,这不仅是由于传统农业经验的限制,更是由于老年人自身的条件已经难以满足建立新型农业组织的需要。
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在于人。青年和人才的流失逐步造成农村空心化,其影响的不只是农业生产,更会让农村失去活力。同样,青年一代越来越远离农业,所产生的风险也是不确定的,这将导致农业作为基础产业长期处于产业结构中最落后的一环,而农村经济也难以真正实现振兴。尽管农村在理论人均寿命上低于城市,生育率高于城市,但是过去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青年大量流失,家庭规模不断缩小。这不仅造成农业高度依赖传统产业,二、三产业和特种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而且也给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困扰。比如养老方面的问题就非常严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老年人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方面严重滞后。老龄化也造成了农村精神生活匮乏,文体事业发展滞后,进一步遏制了发展活力,多元要素流动严重不足。在消费方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由于老龄化导致的消费乏力让农村地区失去了产业集聚效应,加之资本、技术和人才外流,影响了乡村产业兴旺。
首先,要改变农村青年人持续外流现象,就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引导企业进行投资,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等方式在科教文卫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缩短城市与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实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以乡村生活的特色吸引更多人才回流到农村。其次,要促进乡村产业兴旺,通过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多元资本流入农村,从根本上改变资本外流所造成的恶性循环。这关键要给农村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让农村青年的收入和城市维持在同一水平,让人才在农村也具有良好的发展机会。政府要给返乡创业和就业的青年提供切实的税费减免和金融支持,当前在城市内由于生活成本较高,竞争压力较大,很多优秀的青年其实是具备回农村发展潜力的,但只是苦于没有优惠政策。如果政府能够扶植他们回乡创业就业,那么就实现了一举多得的目的。第三,对农村老年人进行实用性技术培训,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程度不同针对性选择培训项目。整体上可以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小型农机操作能力、农艺技术创新能力等,让他们适应未来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的发展趋势。比如在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上,一般安装一套设备之后,只需要教会老年人如何操作设备,识别各类监测信息即可满足需求。在农村地区有些老年人有手艺,但是缺乏产品化的能力,针对这个群体也可以进行兼业化培训,改善他们的就业能力。
通过土地流转方式逐渐推动规模化种植,改变过去小农经济模式,借助合作社等载体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将农村土地大面积整合起来,适应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条件,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率。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组织可以承担起农业生产的职责,通过市场竞价的方式引入服务最优,价格最低的组织进行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把老年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一过程中可以借鉴日本农协的经验,但是也要吸取他们的教训,比如加大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完善老年人信用建设体系,保障合作组织成员的权益,但是要坚持专业化发展路线,避免走日本农协综合化发展的老路,在灵活和务实策略中激活乡村能人的作用。大力推动智慧农业等建设,利用IoT设备将经验转化数据,对农田实现智慧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的形态。这不仅让农业生产者对农艺性状了然于心,而且也让生产过程更加透明,让消费者建立对农产品的信任。除了加强智能大棚、水肥一体化、农业ERP系统之外,还应该引导农民使用小程序,通过扫一扫等操作即可掌握农业技能。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力推广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比如使用无人机或机器人进行农药喷洒,应用田间机器人进行作业。
农村合作社组织要避免走上非农化的道路,坚持立足农产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及销售等相关领域,立足资源禀赋,建立竞争优势,打造特色产业经济集群。适度发展农业兼业化,在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产业、餐饮服务等产业上创造工作岗位,既吸收青年人就业,也吸引部分中老年人就业。逐步引导农村部分人口向二、三产业和特色农业转移,逐步改变过去老年人在种植业从事低端重复劳动的状况。不断降低传统农业生产的强度,加强对老年人的保护和人文关怀,比如有条件的老年人使用穿戴辅助设备降低对身体的损伤,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给农业经济注入活力,关键就是让人才能够留在农村,引导他们积极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除了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生态产业和文化产业之外,还应该让青年能够享受到在城市同样的公共服务体系,典型例子就是在教育方面,中国人高度重视子女教育,如果乡村教育水平能有质的提升,那么农村家长就不会挖空心思把孩子送到城市去读书,出于教育需求的人才流失就会大大减少。
人口老龄化从长期来看,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抓住当前的政策机遇,吸引人才回流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升级转型,留住青年人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