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疗法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验案

2022-12-22 02:12闵凡风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21期
关键词:委中曲池丘疹

闵凡风,梅 成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累及全身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多发于中青年,常对称分布,有典型皮损炎性毛囊性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周围有红晕,常密集或散在分布,可能有轻微瘙痒[1]。在临床治疗中,西医常选用抗真菌药及外用软膏治疗,如伊曲康唑胶囊和盐酸阿莫罗芬乳膏,虽见效快,但不易根治,常反复发作;中医采用中药内服、外用及针灸等方式治疗,但治疗时间长。刺血疗法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效果明显。该文介绍刺血疗法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验案1则。

1 病案资料

患者,男,31岁,2020年12月10日就诊。现病史:患者3年前因情志不畅及饮食不当出现后背局部成片红色丘疹,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脊柱左右两侧均有,大椎附近也出现少量丘疹,疹小如细沙,色鲜红,成片分布,丘疹周围皮肤颜色暗红。平时不痒不痛,若患者后背感受寒凉或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会有轻微发痒。因当时无严重不适感觉,自认为饮食不当所致,未进行治疗。患者1个月前因连续食用辛辣油腻食物,自觉后背局部痒感剧烈,常用手抓挠,且两肩膀也出现成片红色丘疹,患者自行口服龙胆泻肝丸,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刻下症:两侧肩关节周围、大椎附近及后背第7~12胸椎两侧局部均有成片丘疹,疹小如细沙,色鲜红,成片分布,周围皮肤颜色暗红,且粗糙碍手,痒感剧烈,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大便黏腻不通,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患者既往体健,平素脾胃虚弱,喜热恶凉,大便不畅,或便秘,或便溏。西医诊断:马拉色菌毛囊炎。中医诊断:疖,湿热壅滞证。治法:清利湿热,活血通络。治疗:选取大椎、双侧曲池、双侧商阳、双侧少泽刺血。上述穴位常规消毒,取2.0 mm×57 mm一次性三棱针点刺数下,然后分别选用合适的玻璃罐吸附大椎和曲池局部,拔出热毒,停留10 min后起罐,双侧曲池放出黑紫色血约20 m L,大椎处放出暗红色血约50 m L,商阳和少泽点刺后挤出几滴暗红色血;采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嘱患者点刺部位预防感染。首次刺血后,患者自觉痒感消失,全身轻松舒畅。

2020年12月14日二诊:颈肩部丘疹基本完全消退,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开始消退,后背局部还留有部分丘疹,取双侧委中附近异常血管采用三棱针刺血,左侧出血急涌,血色黑紫,直到流出鲜红色血液按压止血,放出黑紫色血约30 mL,操作完毕后,患者无任何不适感。

2020年12月21日三诊:丘疹变小,需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患处仅留有局部色素沉着,患者自觉后背部恢复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体内湿热渐渐清除,取大椎、双侧曲池、双侧足三里刺血,出血总计约100 mL。内服中药自拟方以清热利湿、行气健脾。处方:白术24 g,陈皮15 g,茯苓15 g,枳实15 g,厚朴15 g,泽泻18 g,猪苓12 g,豆蔻12 g(后下),薏苡仁15 g。7剂,每日1剂,水煎后分早晚两次服用。

2020年12月28日四诊:患者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嘱咐其清淡饮食,作息规律。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病证发病机制主要是过食辛辣油腻食物,脾胃湿热内生,大肠传导失司,导致湿热壅滞肠道,大便黏腻不畅,湿热不能排出体外,阻滞气血,经络不通,在后背部阳经循行部位出现成片红色丘疹。督脉为阳脉之海,统领所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分布在其两侧,故脊柱两侧也出现成片红色丘疹,重点分布在心俞、膈俞、脾俞、胃俞周围。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脾、胃、心密切相关。当以清利湿热、活血行气、通经活络之法治疗,采用刺血疗法能泄出郁结湿热火毒,改善气血循环,疏通经络。主穴选取大椎、曲池、委中,大椎位于督脉,为阳经交会之处,泄热效果明显且迅速;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泄大肠郁热;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四总穴歌»中的“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明确概括了委中的治疗部位和重要作用。刺血时需注意针刺穴位周围异常颜色的小血管,即是疾病的反应点,可以将瘀滞的黑血排出,同时出血量比其他部位更多,从而产生更好的疗效。本病是实证、热证,且病程较长,刺血出血量宜大量,并用火罐吸拔,使湿热火毒排出体外。刺血疗法选取部位的多少、出血量的多少及间隔时间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正气的强弱和疾病的轻重缓急。本例患者先取大椎、曲池刺血,后取委中刺血,防止一次出血量过多,引发不适反应,同时交替取穴,可以让刺血部位有充足的时间恢复而又不间断治疗。本例患者前两次就诊间隔时间较短,可迅速缓解症状,防止病情继续加重,之后治疗间隔时间延长,使机体有时间自我调整,以改善体质。

2 从中医角度认识马拉色菌毛囊炎

马拉色菌毛囊炎属于中医“疖”范畴,符合疖的临床表现,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2]。«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指出此类病证由火毒之邪所致,与心关系密切。本病病机主要为素体阳盛,外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内生湿热,壅滞于皮肤产生的丘疹、脓疱。中医认为,火热邪病在气分,火毒邪病在血分,病在气分者为无形之邪,病在血分者为有形之邪。气分证可见烦躁、胸闷等,血分证可见疮疡、丘疹、脓疱等。朱明芳教授提出毛囊炎与湿热密切相关,湿热蕴结于胃肠,水液代谢失常,痰饮内生,凝滞于皮肤形成丘疹[3]。

3 刺血疗法

3.1 刺血疗法的起源 刺血疗法是一种传统针刺疗法。«黄帝内经»九针中的锋针就是专为刺血之用,又名三棱针。针灸的基本作用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毫针的作用在于调气,三棱针的作用在于调血,二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灵枢·官针»曰:“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表明对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疾病,刺血疗法最为合适。«素问·针解»曰:“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素问·调经论»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其成疾。”说明痼疾的成因与刺血的作用,可见刺血疗法在诸多疑难杂病方面值得应用推广。

3.2 刺血疗法的作用

(1)泻火消肿 在日常生活中,因受风寒、风热导致发热,体温升高;或因素体阳盛,过食肥甘厚腻,内生火毒;或因便秘日久,大肠传导失司,湿热壅滞;或因脾胃虚弱,又暴饮暴食,运化失调,内生虚热;或因情志抑郁,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因失眠、夜寐不安,阴液耗损,阴不制阳,虚火上扰;或因体质虚弱,过食辛辣之品,滋生内热;或因水液代谢失常,停聚于某一部位形成水肿。以上均可应用放血疗法。如大椎放血治疗外感高热不退,效果迅速。姜琨等[4]认为刺血疗法有调和气血、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的作用,在皮肤病治疗中应用广泛。因炎症引发的红、肿、热、痛,应用抗生素等药物对机体产生抑制作用,虽然症状缓解,但继发症状较多,而刺血疗法可改善血液循环,调整内环境,促使内分泌保持稳定。穆艳云等[5]发现刺血疗法在血液指标、血管功能、脑保护作用及内分泌免疫调节方面有重要影响。

(2)活血祛瘀 中医的瘀血含义较为广泛,形式多样。因各种外伤导致脉管受损出血,但未能及时排出体外,淤积于体内形成瘀血;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或痰饮阻络,导致血液在某一部位流动受阻而积滞;寒邪主收引,脉道挛缩,«医林改错·积块»曰:“血受寒则凝结成块。”瘀血一旦形成,不易消散,且多停滞于某脏腑组织,一般的治疗方式难以直达病所,疗效不佳。刺血疗法通过选取相应穴位或反应点进行治疗,可直接改善病灶的血液循环,将瘀血排出体外,效如桴鼓。

(3)解毒散结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承受压力的同时,身体在进行代偿性的调节时会产生肿块,如甲状腺结节、乳腺纤维腺瘤、肝囊肿、淋巴结肿大等,这一类病证属于慢性顽固性疾病,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认为,肿块是痰瘀互结所致,刺血疗法通过调整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改善整体状态,达到解毒散结的作用。赵伟鹏等[6]采用刺血疗法治疗肿瘤危重症取得良好的效果。

(4)开窍醒神 刺血疗法对急重症有较好的疗效,在一些疾病早期进行处理可防止出现后遗症。如颅内高压引发的脑出血,在初期迅速在十宣穴放血,可降低血压,改善脑内血液循环。刺血疗法刺激性强,见效快,如中风闭证、口噤不开等,可点刺十二井穴;厥证不语,可点刺十宣及水沟穴。张静宜等[7]认为井穴刺络放血在脑卒中的治疗中意义重大,在促进意识昏迷患者苏醒和醒后改善患者意识方面优于内科常规治疗,还可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

3.3 刺血疗法的适应证 刺血疗法的应用病种十分广泛。«儒门事亲»中涉及刺血疗法治疗的相关病证种类丰富,包含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儿科等病证,并明确指出五官科、外科、急性病证宜首选刺血疗法,火热、风热病证宜刺络放血[8]。如在双侧少商刺血可治疗咽喉肿痛;在项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局部大量刺血,继而在委中排针放血可治疗背、项部顽固性痤、疖;刺十指出血可治疗顽固性疟疾[8]。易水学派认为通过点刺体表腧穴、络脉,可激发经气以调脾胃,强气血,资元气;通过刺出恶血,可以祛邪气、通经络,畅行元气,进而濡养脏腑、四肢,故亦将刺血疗法用于虚证、虚实夹杂证的治疗中,扩大刺血疗法的主治范围[9]。

3.4 刺血疗法的操作要点

(1)选穴原则 对«针灸大成»中刺血疗法选穴原则进行归纳后发现,近部选穴即选取患处及其附近的穴位;远部选穴即在病变部位所在经脉找到远端的反应点;对症选穴是指根据疾病的性质与症状选取具有相关特殊作用的穴位[10]。此外,还要结合具体部位的血管、神经分布,根据经络循行,寻找病变血管,即充盈增高明显、颜色异常的血管,在相应部位往往可放出暗紫色或黑紫色血,从而达到针到病除的效果。

(2)刺血方法 «黄帝内经»提到“络刺”“赞刺”“豹文刺”3种刺血方法,经过长期传承发展,现刺血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点刺法:迅速点刺特定穴位,若在末梢部位,可直接点刺,如十二井穴、十宣及耳尖等处。若在皮薄肉处,如印堂、攒竹等,需捏起被针刺处的皮肤肌肉。②散刺法:在病灶周围多点刺放血,刺激性强,面积大,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软组织损伤疾病,如带状疱疹。③叩刺法:所用针具为皮肤针,利用手腕的力量进行均匀且有节奏的叩弹,力度要大,使之出血如珠,该法适用于神经性疾病、皮肤病等。④挑刺:固定皮肤,挑破腧穴或反应点使之出血,或深入皮内,挑断部分纤维组织,消毒并敷上敷料,常用于治疗丹毒、痔疮等。⑤针罐:针刺配合火罐吸拔出血,适用于治疗病灶范围大的疾病,如神经性皮炎。

3.5 注意事项 刺血疗法的禁忌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详细记载,«灵枢·终始»曰:“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对于饥饿、疲劳、暴怒、惊恐、精神高度紧张的患者,宜先进食、休息,待心情平静后再施治。在刺血操作过程中,所用针具及其他物品要严格消毒,针刺部位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针刺时避开动脉血管,避开高度曲张的静脉和静脉大血管,防止出血过多难以控制。刺血后,患者可能会有面色苍白、疲倦乏力、头晕现象,均属正常情况,可进食有营养的食品。针刺后患者出现血肿,易引起局部酸胀疼痛,影响肢体活动,一般小的血肿机体可自行吸收,较大的血肿可以用温毛巾适当热敷,以促进血液吸收。治疗间隔时间以机体恢复情况决定,但对于急痛症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适当缩短。

4 小结

刺血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疾病初期运用刺血疗法,可以截断病情,具有见效快、无不良反应、成本低的优势。由于现代人饮食不加节制,生活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湿热内生,郁滞肌肤,易引发马拉色菌毛囊炎等皮肤病,但目前刺血疗法在临床治疗毛囊炎等皮肤病的应用并不常见,主要是临床操作可能会引起患者不适,受众人群偏少,临床实践范围相对局限,同时对刺血疗法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的科学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委中曲池丘疹
彭氏分筋推拿手法中所取“委中下”的定位依据及优势
得了丘疹怎么办?了解这几点治疗方式很重要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花露水治蚊虫叮咬?治标不治本!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电针“委中”对多裂肌损伤模型大鼠钙调蛋白 信号通路的影响
针刺伏兔配委中放血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初步效果
小穴位 大健康
狐臭揉揉液门和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