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滕昱 李欢欢
摘要:在大力弘扬国学文化和信息传播格局发生巨变的时代背景下,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国学文化双语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当代大学生创建微信公众号进行国学文化双语传播仍面临多重困境,难以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为了给国学文化双语传播提供新思路,文章以国学文化双语传播微信公众号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国学文化双语传播的现状以及国学双语微信公众号的现存问题,指出当前国学双语传播公众号数量不足、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且传播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新媒体背景下国学双语传播策略,建议国学文化双语传播者要注重提高传播主体专业性、优化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模式,积极探索新的传播路径,使国学文化的对外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焕发生机。
关键词:大学生;国学文化;双语;微信平台;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1-0042-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宝鸡文理学院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双语国学荟萃- 微信小程序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成果,项目编号:S2020107210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传承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些指导思想为国学文化双语传播指明了方向,在中国融入世界的背景下,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也要肩负起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
(一)国学“热”的兴起与微信的普及
近些年来,国人对经典文化学习表现出更大的热情,更积极地阅读国学文章,学习国学文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学”一词的关注度持续攀升,国学文化、国学阅读、国学教育等不仅成为热门词语,更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各种解读国学的文章和品评古人的节目成为新媒体传播的热点。比如,一些和国学相关的电视节目就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典籍里的中国》让大众了解历史,并对其进行思考和研究;《中国诗词大会》带人们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更加依赖移动终端,导致当今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变。新媒体日益削弱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新媒体以快速便捷的方式为大眾提供互动性强、丰富多样的传播内容。作为一种新颖的传播方式,微信公众号实现了跨地域、跨时空的高效传播。不分年龄、性别、学历、职务,几乎每个人都在使用微信,大家越来越习惯于在微信公众号上学习。在微信平台上推送国学经典及文化知识,也不失为让高雅的国学文化走进大众、贴近生活的一条捷径[1]。
(二)国学双语微信公众号的建立
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大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高度的文化自信以及社会责任感,而且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传播手段,以更加新颖的方式推广国学文化。他们喜欢新媒体网络传播形式,对国学的学习和传播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国学文化传播中独树一帜,他们能够充分挖掘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力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实践中,他们运用外语语言知识进行国学文化的翻译研究,筛选和推荐英语文本,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时效性、互动性强,而且受众多、传播高效的特点,建立国学双语微信公众号,解读并弘扬国学文化,将相关信息分享给外籍教师、留学生等,既能在同学之间营造浓厚的国学文化学习氛围,又能吸引外国朋友了解中国文化。以宝鸡文理学院的大学生创建的“双语国学荟萃”微信公众号为例,该公众号以实现国学文化对外传播为目标,提供国学双语阅读文本,深入浅出地解读中英文国学知识,积极探索弘扬国学文化双语研究和传播的路径。
网络上与国学相关的公众号主要分为文字和声像形式两种文本,古代典籍原文多以传统的文字形式呈现在公众号进行传播,与国学相关的知识类文本则更多以声音和影像的方式进行呈现,此类公众号大多以汉语作为唯一语种进行推广,双语文本解析匮乏。各类公众号的创建目的和推文内容也各不相同,有公益性质的,也有商业性质的,水平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其传播效果参差不齐。作为媒体传播的新兴力量,大学生们也积极参与到校园国学文化建设和国学文化对外传播的实践中,他们能够较好地利用新媒体平台,把握传播规律,科学筛选文本,筛除不健康的传播内容,传递正能量。然而,在新媒体平台给国学传播带来大量机遇的情况下,大学生推广国学双语公众号的现状却并不乐观。
(一)国学双语微信公众号数量不足
根据大众使用微信公众号的情况来看,大家主要对与商业和消费相关的公众号更感兴趣,有关文化学习的公众号订阅和关注度偏低。内容与国学文化推广密切相关,并且有传播价值的公众号数量较少,以双语进行国学文化推广的微信公众号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作为新媒体的微信公众号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如有些公众号的创建者对国学文化缺乏正确认知,在推文中随意解读国学文化,误导读者,还有一些公众号在推文中不惜歪曲事实以吸引更多的关注,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国学双语公众号对创建者的要求很高,既要科学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以外语准确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要使自己的推文能激发目的语读者的兴趣。大学生在创建此类公众号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既要让国学文化双语公众号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脱颖而出,实现形式上的创新,又要在保证内容通俗易懂的基础上体现其传播价值,增强国学传播的权威性,实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多种因素使得国学双语微信公众号数量匮乏。
(二)国学双语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作为新媒体传播方式,微信公众号给国学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同时,新媒体自身的特性也使国学文化传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很多国学研究的双语公众号推出的都是碎片化文章,给大众呈现的只是国学经典的某一方面,最多称其为冰山一角,这些碎片化的内容使大众对国学文化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让人们对国学形成碎片化、狭隘化理解。其次,有些国学双语公众号在信息传播中融入娱乐元素,注重外在形式,对国学经典缺乏深入解析,使国学文化传播丧失了权威性。另外,有些公众号并不是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其传播内容将国学经典中的热门元素與消费商品挂钩,利用公众号谋取商业利益,这种做法不但破坏了国学经典的传承,更扰乱了大众对国学文化的认知。另外,传播国学文化的公众号里有很多内容雷同的同名文章,几乎都是摘抄或转载,既没有开拓创新,也不利于国学文化的传承。
(三)国学双语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不佳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在各国之间经济往来日益密切以及全球文化多元化特征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以更加高效和创新的方式进行文化输出和文化渗透。如何能在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不断入侵的竞争中守住我国的文化根基,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变得尤为重要。国学经典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获得了大众的普遍认同,容易唤起大家的文化记忆,因此成为新媒体背景下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作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参与者,大学生视野更加开阔,能够灵活应用信息技术,踊跃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光荣使命。部分对国学感兴趣的大学生积极创建了国学研究双语微信公众号,但由于受到国学知识水平和外语语言水平的双重限制,大多数公众号只实现了对翻译家们所提供的国学文化英文译本的推送,让国学经典文化的传播方式从纸质版传播转化为电子化传播,对文化精髓缺乏追根溯源式的深刻解析。传播内容缺乏创新使得其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对于缺乏文化认同感的外国人而言,这些公众号所推送的文章显得晦涩枯燥,难以激起他们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兴趣,无法达到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近年来,与国学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数量与日俱增,但是很多公众号推文时间不固定,存在发文时间、发文数量随意的特质,发展态势不容乐观,众多公众号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2]。大学生所推广的双语国学公众号也存在类似问题,内容只是停留在国学文化英译本广而告之的层面,并不能稳定输出高质量内容,在校园传播的过程中也没有做到与其他文化活动融合发展,对国学文化的双语推广缺乏号召力和影响力,没有充分挖掘微信平台的传播潜能,最终使国学文化双语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有些公众号的活跃度日益降低,最终销声匿迹。但是,毋庸置疑,日新月异的新媒体为国学文化的双语传播带来机遇和挑战,要抓住机遇并深入思考应对挑战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积极探索国学文化在微信平台进行双语传播的有效策略,使国学的对外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焕发生机。
(一)提高传播主体的专业性
传统的国学传播者通常是古代及现代的知识分子,而网络传播的特性,造就了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国学的传播者从单一的精英阶层外溢为多样性的各阶层,有传媒机构,也有一般大众[3]。由于专业性的区别,不同身份的传播者所选择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目的存在很大差异。以微信公众号为例,数量繁多的国学文化公众号会针对不同受众,传播不同的内容。对于国学文化双语传播主体而言,首先要求传播者在国学研究领域拥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国学文化解读能力。同时,传播者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不仅能筛选优质的国学经典译文,而且要对文本进行二次解读和创造,使其更好地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求,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另外,利用新媒体进行国学文化双语传播离不开拥有新媒体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生在创建公众号时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使团队具备三位一体的专业性,团队可以考虑由汉语言文学专业、外语专业、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同学组成,以增强传播主体的专业性。
(二)优化传播内容,改善传播效果
研究微信公众号上关于国学的传播内容发现,现有的传播内容一方面存在质量低、内容雷同和抄袭严重的情况,另一方面传播的文章不仅晦涩难懂,并且也没有对文章进行解析。部分公众号的创建者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的,打着传播国学的旗号,传播大量心灵鸡汤、算命玄学、娱乐八卦、婚恋爱情等内容,降低了国学文化的权威性和经典性,势必会对用户造成错误的引导[4]。这些内容使传统经典失去了文化影响力,无法在现实中与受众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记忆,严重阻碍国学的传播与发展。
另外,新媒体的发展使微信公众号的受众群体更加多样化,不同年龄、职业、学历的人,对于国学的兴趣点和理解水平各有差异,一些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不适宜成为大众学习国学文化的普及文本,因此要针对目标人群量身定制更加具体和个性化的内容。在面对以上困难时,大学生进行国学双语传播要充分认识受众的基本特征,深入了解不同受众的内容诉求,高度重视推送内容的质量,严格地审核文章内容,使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尽量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让国学经典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更多受众主动学习,甚至将优秀的公众号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形成信息的二次传播,让更多的人接触国学经典,进一步优化传播效果。
(三)创新传播模式,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微信公众号在传播经典文化时不能墨守成规,要关注模式创新,国学文化的内涵不能改变,但传播形式要与时俱进。大学生在推广国学文化双语公众号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校园活动进行广泛宣传,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其中,扩大其影响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辟国学文化双语传播新路径,努力将其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例如,英文话剧、英语演讲、英语角等活动可以围绕“传承国学经典”展开,在校园中营造更好的国学文化学习氛围,使更多同学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双语传播者。同时,国学双语文化传播应争取学校和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大型组织、机构、团体的支持,尽量拓宽宣传渠道,扩大社会影响力。总之,国学推广模式应该由原来校园内的传统教学传播,积极转向向外传播,开辟一条“走出去”的路径。
新的时代背景为国学文化双语研究和传播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大数据时代以新媒体平台为基础进行国学双语传播还处于探索阶段,上海大学赵彦春教授翻译的《诗经》等经史子集、现当代诗歌等,为大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国学文化英译版素材,也成为微信公众号进行国学双语传播的主要内容。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想要走出去需要更多践行者,他们既要懂得国学文化内涵、掌握国际语言工具,也要具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协同合作和善于沟通的精神。当代大学生要不负众望,扛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积极把握新媒体发展机遇,用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世界的推广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雪.“微时代”背景下国学经典传播刍议[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3):111-114.
[2] 侯雨茜.互联网环境下的国学传播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9.
[3] 卓雅雪.大数据时代国学的网络传播研究初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76-80.
[4] 毕芳芳.新媒体时代国学经典的传播研究[J].中国报业,2020(4):58-59.
作者简介 张滕昱,本科,研究方向:翻译学。 李欢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文化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