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手机影像大众创作的美学探索

2022-12-21 02:00宋雅静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新媒体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在互联网和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手机已由通信终端逐渐演变成多媒体终端。这种演变过程极大地扩大了人们对视听文化内容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可视化的视觉文化,包括以手机作为生产装置和终端呈现的影像。对此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会发现手机影像在经济、社会、科技、人文的共同作用下已掀起全民创作热潮。与传统影像的专业化制作不同,手机影像创作是由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创作欲望以及高速发展的手机影像技术共同驱动的,过去的“传本位”和“受本位”被割裂并衍生为当下的一体化,推动着影像创作由小众化走向大众化。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手机影像创作实践理论的搜集、整理和提炼,探讨手机影像作品在文本创作、拍摄和后期阶段是否有表现手法的创新尝试,并从影像作品的叙事结构、叙事场景、现实元素、叙事效果等方面入手,将新媒体短片与传统影像实例进行对比分析、梳理总结,研究手机影像大众创作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手机影像;大众创作;中国故事;草根文化

中图分类号:J9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1-0004-03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视听文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各类媒体信息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沟通交流形式,更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智能手机普及和视听文化生产的推动下,影像制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专长,大众创作得以实现并得到高速发展。与传统影像创作方式相比,智能手机让影像创作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和愉悦,不但让大众成了影像制作者,其作为媒介载体也让个人思想表达快速传播并得到反馈,实现了“诉说自由”。手机影像创作不仅改变了大众对影像创作的认知,也改变了媒介传播的方式。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手机影像创作不仅直观地反映了大众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还对专业影像创作和其他人文社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从手机影像创作的普遍性、便捷性、时效性等方面,讨论手机影像创作对短片创作的影响,探索大众选择手机影像创作的现实和心理因素,设想手机影像创作对大众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发展趋势,总结新媒体时代手机影像大众创作对文艺工作发展、专业影像发展和媒介发展的推动和影响,研究手机影像大众创作的社会价值。

一、新媒体语境与手机影像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作为互联网时代新的媒介载体,凭借丰富的传播内容、极高的传播效率、个性化的传播行为、交互性的传播方式,实现了表达方式和美学呈现的创新。作为媒体介质,新媒体包含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车载媒体、互动电视等,其中手机媒体有着区别于其他媒体形态的特殊性,相对而言更具备新媒体属性。

当今世界是媒介蓬勃发展的世界,影像与人们的生活更是密不可分[1]。影像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过程,随着数字化的介入,在技术和艺术方面都发生着变化。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给影像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影像创作不再是高屋建瓴、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手机不仅可以作为影像的拍摄工具、制作工具,更成為传播终端和交互平台。手机影像以独特的姿态成了新媒体语境下的产品,并服务于大众创作。

二、手机影像的大众创作之美

智能手机的特性让大众通过手机参与影像创作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升,大众可以通过手机为影像创作带来一站式解决方案。同时手机影像作为媒介载体,具有网络媒介延伸的诸多特性,即采编播便捷、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宽容度高、互动性强、不受地域限制、自主性强等,基于这些特性,大众创作手机影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流行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结合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大众通过手机影像创作给影像创作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和叙事体系,创作全流程充满了美的体验。

(一)策划之美——手机影像创作在作品文本创作阶段与传统影像创作有所区别

相比传统影像创作,手机影像创作更具有便捷性和灵活性。这体现在人物策划、人物刻画、人物选择、人物细节及人物关系设置的变化上。人物关系的构建,可以通过手机影像的拍摄更丰富、更快捷地实现。以拍单个或多个人物为例,选择用传统的摄影机拍摄时,基于各种因素的考量,常规情况下需要走戏,而在有效拍摄的过程中可能无法还原最佳状态下人物的一个动作或一个细节。此外,被拍摄者面对摄影机会产生紧张心理或拒绝拍摄,而手机影像创作不会对拍摄对象造成较大压力。手机的便携性和亲民性等特点,可以节省传统摄影的走戏时间,捕捉到大量细节来丰富创作,并弥补前期创作中的遗漏,完善创作整体甚至激发新的灵感,缩短拍摄时间,推进拍摄进度。同时在文本创作阶段,可以边拍摄边进行手机影像创作的预演,从而推动创作进展,一如在专业创作中堪景时所做的工作。

大众创作的手机影像的内容及形式具有多样性。手机影像大众创作是新媒体时代影像创作的大众狂欢,不同于电影、电视等视听内容所承担的艺术传播和宣传责任,手机影像没有形式化和功能化的桎梏,内容更趋于生活化、个性化,创作方式也相对趣味化和随性化。以抖音短视频为例,不限于题材和内容,大众可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生活,将家庭、工作等自由地搬演到社交平台。大众通过手机影像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宣泄情绪、展开娱乐,将平台衍生成了生活戏台、社交平台、娱乐途径、生产工具。

手机影像创作在叙事结构上与传统影像叙事结构差别较大。新媒体语境下的受众在观影时具有碎片化的特性,无论是纪录片、故事片,还是其他形式,在时长、内容、题材、主题选择上大多短小精炼,这要求手机影像的叙事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眼球,甚至使其产生共鸣,与常规影像严谨的叙事相比,手机影像高效且轻松。

(二)视听之美——手机影像创作在拍摄制作阶段有区别于传统影像创作的视听构建

不同于传统影像载体的横屏,当大众将手机作为终端进行影像观看时,基于手机屏幕及观众观影习惯,视频以竖屏为主。竖屏长于展现纵向景深的层次关系,画面构图带有天生的交流感和亲近感[2]。由于手机屏幕的限制,竖屏影像横轴信息量小、视野有限,在画面中大多以近景和特写呈现被摄主体,进一步丰富了细节表达,且适应视觉观看习惯。同时,竖屏剧的出现,融合了传统竖轴画的共向观赏心理,对已经适应横向观看的受众而言,可谓对传统观赏习惯的一次“现代化复兴”[3]。

当手机作为拍摄设备运动时,轻便性使其在运动速度、频率和角度上比传统大型设备更具优势。相较于专业摄影机在推、拉、摇、移等运动中需要的大空间,手机影像创作在狭小空间里便可实现范围更广的运动,影像呈现的视觉感受也会比摄影机呈现的视觉感受更广阔,所以手机影像创作可以实现很多较难的时间、空间上的运动,创造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同时,手机影像的角度更广,如低角度拍摄、俯拍或采用偷拍视角等,可以将手机埋在地上、绑在无人机上等,操作相对容易,拍摄具有天生的便捷性。

在色彩方面,现阶段智能手机色彩的参数和宽容度与电视的色彩和宽容度差别较小,在分辨率上多数可以满足2K、4K呈现。从观感来看,手机创作出的影像可以达到常规观看要求。不论是手机影像本身还是手机软件都可以使创作者最快速度且最大限度地获得想要的色调。

人工智能算法的进步,推动了手机摄影在衍生领域的发展,如社交媒体APP,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颜算法,当下无论是图片、短视频还是直播都加入了大量美颜甚至美体技术[4]。同时,手机遇到转瞬即逝的光源时,可以最大可能地及时捕捉。

(三)制作之美——手机影像创作蒙太奇与包装的一站式

大众在为创作的手机影像进行后期制作时,相比专业的后期制作软件,手机适配的多款软件更加便捷、快速、高效。

首先,专业摄影机素材需要DIT转代理,手机拍摄素材则不需要,但相较于专业摄影机,手机拍摄素材在后期调色等方面的宽容度较低。其次,手机自带的剪辑软件很多已趋于专业化,操作简单且高效,可随拍随剪,查漏补缺,反馈创作。关于手机影像在创作时的声音录制,当下智能手机配备的专业录音软件可以做声音补充。手机软件不仅可以帧率混剪、自由创作,针对大众创作的基础需求,还有模板可以嵌套,在操作便捷的条件下伴有创作空间。

(四)经济之美——手机影像在制片方面具有优越性

从制片层面来看,常规情况下大众用手机进行影像创作的成本较低,性价比较高,尤其是在个人完成度上极具优势。即使是专业团队用手机创作时长较长的影片时,与传统影片制作相比,也会在硬件设施和人工上极大地减少制片成本,这也为大众创作奠定了基础,大众可以通过手机创作一个高性价比的作品。而当一个作品完成时,大众可以通过手机将作品一键上传并获得反馈,与受众互动。

综上所述,手机影像大众创作可以实现文本、拍摄、剪辑、上传、反馈一机操作,便捷高效地完成影像作品的生产。

三、手机影像大众创作的社会之美

(一)草根文化之美

手机影像的发展,让影像的参与者不再是众人追捧的明星、拥有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大众创作给了每一个普通人成为镜头下人物的机会。受众从观看电影电视时的被动转变为主动,通过镜像实现了自我心理满足和价值实现。

新媒体语境下的手机影像不但丰富了大众的视觉形态,调动了大众的创作欲望,同时消解了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的界限。草根文化是大众创作手机影像的土壤,手机影像创作为草根文化提供了养料,两者共同作用,共建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森林。这片森林既饱含原生态的本真,又孕育出了许多灵气,拉近了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距离。在诸多文化圈层中,草根文化的发展势如破竹,在短视频风口的推动下,实现井喷式的二次发展[5]。新媒体的普及催生了草根发声的迫切,大众对手机影像的创作成了最简单直接的宣泄口,“零门槛”“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一站式操作”更是让手机影像成了大众流行的社交方式。大众通过互联网、通过影像创作寻找身份认同,传达草根文化,分享并传播大众文化。

(二)手机影像大众創作的社会价值

首先,手机影像大众创作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手机影像大众创作具有多视角、易操作、传播广、接地气等特点,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生动呈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见证时代的伟大变革,对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手机影像大众创作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手机影像大众创作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公开透明,社会治理透明度大幅提高。只要拥有一部手机,随时随地都能够拍摄上传作品,人人都可以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监督员。手机影像大众创作不仅有助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而且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治理者,不断增强公众的公共意识;同时倒逼有关部门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科学高效决策,切实为人民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同时,手机影像大众创作有利于反馈影视创作,拓展电影文化产业创作边界。智能手机将摄影带入大众的日常生活,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导演。手机影像已成为大众分享生活、传递观点的方式,其传播的便利性消除了传统摄影的严肃性和垄断性,提高了影像创作的宽容度。手机影像创作在艺术表达、技术形式、风格美学、文化价值、人性情感、时代态度等维度上都实现了创新和突破,能为传统影像创作积蓄能量、拓展空间。

手机影像创作虽然以手机为主体,但胜在使用者、创作者的数量庞大。量变能够引起质变,如今大众对手机影像的创作足以引起对影像创作本体的思考,以及对手机设备功能更新的期待。手机影像创作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带来新的突破,在提升拍摄技术、推动软硬件设备研发的同时,成为文化进步的助推器。

(三)把握大众创作手机影像的“度”

大众热衷于通过手机影像进行记录、表达,但也需要把握好“度”,避免带来负面影响。首先,作为影像创作的主体,大众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通过影像传达积极的、正能量的信息;其次,大众需要做好“把关人”,提升自我认知,正确识别优质影像,不盲目跟风,创作有内涵、高质量的作品。

虽然手机影像创作有诸多优势,但不能忽视硬件存在的缺陷。例如,手机性能、待机时长及影像技术受限等问题。但这些缺陷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转换为“美”。

四、结语

手机影像创作受制于移动传输平台流量、手机待机时间、观看环境碎片化及空间的移动性等因素,具有内容精而时长短的特性。创作者无需过多的语言及高额的制作成本和投放费用,便可拥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同时在较短时间内向观看者传达足够的信息。手机影像的发展是媒介载体的变革,在新媒体语境下,大众用自己的思维驾驭手机影像创作,让草根文化进入大众视野。同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经济效益,激发大众手机影像创作的动力。如今,在视觉接受和创作习惯等方面,大众对手机影像创作已经得心应手,未来技术和审美愈加进步后,必将有形式更丰富与内容更优质的影像作品涌现。

参考文献:

[1] 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3.

[2] 程前,赵振宇.竖屏剧的视觉美学及其局限性探究[J].中国电视,2021(1):14.

[3] 宿志刚.竖式观赏的勃兴:短视频竖屏与中国画竖轴共向心理与视听制作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4):55.

[4] 薛山.从马赛克到计算摄影手机影像技术演化全解析[J].电脑报,2022(2):4.

[5] 张源博.狂欢理论视角下的“草根文化”传播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作者简介 宋雅静,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听节目制作。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新媒体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