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林,李小平,陈小红
(1.浙江华飞轻纺有限公司,浙江 衢州 324400;2.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浙江 杭州 310009)
为满足市场需求,浙江华飞轻纺有限公司开发生产了06号黏胶麻灰纱产品,其黑色黏胶占比6%、本色黏胶占比94%(质量比)。黏胶麻灰纱色泽自然和谐,不需要印染,减少了成本及环境污染;产品采用不同颜色纤维经过多道混合的纺纱方法,表面光洁柔和,呈现出的色彩自然均匀、耐久不褪;织成的面料具有朦胧的立体效果;制成的服装透气吸湿、滑爽舒适,很受欢迎[1]。但是,06号黏胶麻灰纱产品生产难度较大,原因在于黑色黏胶占比(6%)较低,成纱中白色色点和黑色色结比较明显,特别是黑色色结难以控制。黏胶特有的纺纱性能及回潮率波动较大,也增加了纺纱工艺难度。因此,本研究制定了方案,优化了各工序的工艺配置。
纺纱工艺流程如下:人工混棉→打包→FA1001型圆盘抓棉机→FA125型重物分离器→FA029型多仓混棉机→FA1112型精开棉机→JWF1171型棉箱→FA203A型梳棉机→FA317型并条机→FA317型并条机→TMFD81L型并条机(附USG自调匀整系统)→FA494型粗纱机→DTM139型细纱机→21C-S型自动络筒机(附Uster-Quan 2电子清纱器)。
选择黑色黏胶占比6%,本色黏胶占比94%。为了控制黑色色结,选用细度为1.67 dtex的黑色黏胶,预处理后制成棉网,然后重新打包回用。原料参数见表1。
表1 原料参数
混棉流程:准备原料→预开松→原料称质量→人工混棉→打包。
3.1.1准备原料
根据投料单的要求将原料按照批号、数量从原料库取出备用,混料前再次认真核对投料单上的品种、规格、批号等项目。
3.1.2预开松
采用人工方式将黏胶原料均匀地撕成100 g左右的小块,将白色黏胶和黑色黏胶分别堆放,以备投料混棉使用。
3.1.3称质量
按照投料单的比例,精确称取相应质量的原料,然后放在指定位置并在标识牌上写清品种、规格和批号。
3.1.4投料混棉
(1)按照配棉比例和排包图将称好的原料装盘,遵循“纵向分散、横向看齐、消高嵌低、低包松高、一唛到底”的排盘要求,做到混合均匀,以防止色差。
(2)手工混棉,纤维尽量铺平,上下分布均匀,混棉区和备料区严格分开[2]。
3.2.1工艺配置
开清棉工序遵循“勤抓少抓、多松少打、以梳代打、少落多混”的工艺配置原则,适当降低各打手转速,以减少纤维损伤。清花工序工艺配置见表2。
表2 清花工序工艺配置
梳棉机采用“中定量,稳速度,大速比,快转移,合理针布配置,精确分梳隔距,减少纤维损伤”的工艺原则。适当提高锡林和刺辊速度,可增强分梳效果。提高锡林刺辊线速比到2.45∶1,可增强转移效果[3]。收紧盖板隔距以加强分梳,放大给棉板和刺辊隔距以减少纤维损伤。出条速度稳定在120 m/min左右。保持隔距准确一致,保障气流通畅,保持各通道光洁[4]。梳棉工艺配置见表3。
表3 梳棉工艺配置
3.2.2针布选择
为了减少成纱色结,黏胶麻灰纱对梳理质量要求较高,故选择针齿锋利、材质坚硬的蓝钻系列针布,并适当增加针齿密度。该系列针布分梳效果好,经久耐用,具有较高的性价比[5]。梳棉针布型号对比见表4。
表4 梳棉针布型号对比
并条工序采用三道并合,需要保证混色均匀、混纺比准确,以提高混合效果、减少色差。合理控制并合根数和并合道数,以“少并合根数、多并合道数”为原则,采用6×7×6并合,保证混合和牵伸质量要求。采用顺牵伸工艺,头并采用较大的后区牵伸,后区牵伸倍数增至1.88,以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度,三并采用较小的后区牵伸,后区牵伸倍数选择1.18,以提高条干的均匀度,同时放大罗拉隔距到12 mm×24 mm,以减少皮辊温升较大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条工序工艺参数见表5。
表5 并条工序工艺参数
FA494型粗纱机四罗拉双短皮圈牵伸,采用“重加压,大隔距,大捻系数,小后区牵伸,小张力,较小钳口隔距”的“三大三小”工艺配置,以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度与条干均匀度。罗拉隔距放大到13 mm×29.5 mm×45 mm,后区牵伸倍数调小到1.19[6]。粗纱工序工艺参数见表6。
表6 粗纱工序工艺参数
细纱工序采用“较大罗拉隔距,较小后区牵伸,较小钳口隔距”的“两小一大”工艺配置,以增强对纤维的控制、提高条干水平[7]。针对部分厂家使用细纱长车纺纯黏胶出现的后罗拉扭振现象,放大细纱后区罗拉隔距到42 mm;避开临界牵伸倍数,后区牵伸倍数选择1.18[8]。细纱工序工艺参数见表7。
表7 细纱工序工艺参数
3.6.1自动络筒机络纱速度和电子清纱工艺
在纺纯黏胶纱时,如络纱速度高于1 300 m/min,成纱毛羽会快速增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优选合理的络纱速度与张力,控制棉结和毛羽的增长幅度。络纱速度设置为1 200 m/min左右。络筒工序工艺参数见表8。
表8 络筒工序工艺参数
3.6.2自动络筒机效率和剪切率
通过对络筒工序进行工艺优化,百管断头率和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改善,具体见表9。
表9 络筒工序工艺优化
3.6.3成纱质量指标
通过优选梳理器材、优化工艺参数,R19.7 tex黏胶麻灰纱的条干水平达到乌斯特01公报5%水平,符合FZ/T 12045—2020《粘胶纤维色纺纱》标准[9],具体见表10。
表10 成纱质量指标参数
生产黏胶麻灰纱,原料选择是基础,工艺优化是重点,控制黑白纱疵是难点。通过把好原材料关,增强分梳和生条纱疵的控制,严格生产过程管理,公司成功开发了黏胶麻灰纱产品,也为相关生产提供了技术数据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