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美鲜,刘丽燕,林秀琼,邱莉,徐洁莹,李静文,卢玉甜
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广东 广州 510800
近几年,由于大众饮食习惯、食物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儿童发生口腔疾病的概率明显增加,所以,针对这类患儿应该采取何种有效积极的护理措施已经成为临床护理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1]。大部分口腔疾病均需要实施侵入性操作,儿童因为过度忧虑操作所致创伤及治疗疗效、对医护工作者不信任、治疗期间及疾病引发的生理不适等原因,极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2-3]。常规护理对于儿童口腔疾病在治疗期间的护理侧重于同医生相互配合以确保相关治疗措施顺利完成,保证口腔疾病得到针对性的治疗,通常忽略环境、心理等方面对患儿及其家长产生的不良影响[4]。20世纪90年代,KOLCABA[5]提出舒适化护理,并表明其为高效化、个性化、整体化的一种护理方式。舒适化护理主要是通过向患者提供舒适化护理服务以减轻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恐惧与焦虑等情绪,提高治疗质量及舒适度,同时进一步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6]。本研究主要探讨了舒适化护理模式在儿童口腔疾病患者治疗期间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1月于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治疗的50例儿童口腔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牙齿或者牙龈等部位有明显疼痛感,且进食时更甚;(2)年龄5~12岁;(3)能够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排除标准:(1)伴有肺部或呼吸道感染;(2)伴有鼻呼吸障碍或其他系统疾病;(3)经诱导、劝说等方式后,仍然对治疗非常抗拒的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中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6~11岁,平均(8.26±0.98)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1.46±0.37)年。研究组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5~12岁,平均(8.41±0.87)岁;病程6个月~4.5年,平均(1.52±0.43)年。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 .1 对照组该组患儿在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具体方法:严密监测患儿的脉搏、呼吸、面色等生命体征,治疗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治疗期间同医生积极配合,并按照患儿实际状况及并发症进行预防干预。
1.2 .2 研究组该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舒适化护理。具体方法:(1)舒适化就诊环境,在候诊区放置薰衣草味的香薰及带有香味的植物,以掩盖特殊气味,进而缓解患儿不良情绪,同时在候诊区摆放儿童喜爱的玩具以分散患儿注意力。于候诊区使用多媒体播放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动画,内容需简单、明了。在治疗室的墙壁上黏贴有关口腔健康的卡通海报,布置尽量幼儿园化,以转移患儿注意力使其焦虑、害怕等情绪得到缓解。治疗室需定期通风及消毒,保证室内温度适宜,同时播放轻音乐使治疗环境舒适、温馨。(2)舒适化心理干预,护理人员首先需了解患儿的性格特质,根据患儿的性格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其说出内心的恐惧,并且要耐心、热情地倾听,利用患儿对一些卡通人物如“超人”、解放军叔叔、警察叔叔的崇拜心理鼓励其学习勇敢的精神,使患儿的恐惧感及陌生感消除,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患儿均是在其家长的陪同下前来治疗,家长的不良情绪会对患儿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需充分与家长沟通,使其熟悉治疗过程,得到家长的信任,这样也会促使家长主动要求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还需引导家长的言行举止、情绪等,防止家长对患儿产生不良影响。可预先安排家长和患儿观看合作患儿的诊疗过程,减轻其恐惧感和焦虑感。(3)舒适化体位指导,按照患儿的实际情况及治疗的需要使患儿维持合适的体位,同时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尽量将灯光、头靠位及椅位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询问患儿温度是否适宜,若感觉到冷就使用小毛毯保暖。使患儿佩戴合适的遮光防护目镜,防止粉尘及强光,佩戴胸前巾,准备好及时递送漱口水及纸巾。(4)舒适化治疗配合,治疗前根据患儿对器械、牙科手机的恐惧,可以让患儿戴上一次性手套摸摸口镜,镊子等器械,用牙科手机制备时说成是给牙齿“洗白白”,治疗期间选择“六手”操作,同医生进行高效配合,尽量缩短诊疗时间,椅旁护士需及时将患儿口腔中的唾液清除,吸唾时避免刺激咽喉部而导致患儿恶心而拒绝治疗。重视患儿感受,提前告知下一治疗步骤,使其做好准备,同时还需提前告知可能出现的疼痛,多个牙病并存时先治疗疼痛感小的牙齿再治疗疼痛感大的,使患儿有个适应的过程,一次诊疗的牙齿不宜过多,尤其是初次就诊的患儿。若患儿紧张敏感,需及时进行鼓励及安慰,如有必要及时提供减压球等减压物品。(5)舒适化院外干预,治疗结束后,护理人员可针对患儿的表现给予口头鼓励或微小物质奖励,使其在下次就诊时可积极配合。和家长沟通复诊时间及注意事项,同时进行口腔健康教育,使家长掌握准确的刷牙方式及相关口腔保健知识。护理人员与其家长约定随访时间,及告知面对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1)心理状况: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评分[7]、儿童抑郁量表(CDI)评分[8]。SCARED评分包含学校恐怖症、分离性焦虑、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症等内容,共123分,评分越高提示焦虑越严重。CDI评分包含快感缺乏、负性情绪、低自尊、人际问题、低效感等方面,共54分,评分越高提示抑郁越严重。(2)躁动程度[9]:治疗结束后,选择4级评估方法,1级,平静;2级,间断呻吟、轻度烦躁,然而可以平静;3级,中度烦躁,不容易安静;4级,定向障碍,重度喊叫级躁动。2级及以上为躁动,躁动发生率为2级、3级、4级躁动发生率之和。(3)家长满意度:治疗结束后,选择本科室自制的问卷对满意度进行调查,共100分。其中<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80分为满意。每例患儿选择1名监护人填写问卷。护理满意度=(基本满意+满意)/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SCARED、CDI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的SCARED、CDI评分比较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SCARED、C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SCARED、CDI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SCARED、CDI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例数25 25治疗前92.56±2.57 92.41±2.78 0.198 0.844治疗后92.14±2.68 63.42±3.38a 33.290 0.001治疗前43.27±2.08 43.39±2.10 0.203 0.840治疗后43.41±2.10 27.33±2.31a 25.754 0.001 SCARED评分 CDI评分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躁动程度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躁动发生率为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4,P=0.024<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躁动程度比较(例)
2.3 两组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研究组家长对护理的护理满意度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3,P=0.042<0.05),见表3。
表3 两组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例)
儿童口腔疾病为一种常见病,极具感染性、破坏性,具体是指患者牙体本身组织发生的病变,主要包含龋齿、牙髓炎、牙外伤等。龋齿可于不同年龄段发生,尤其是儿童最为常见,该病早期症状不显著,若不及时干预,会导致牙髓炎,严重影响咀嚼功能[10]。但是,儿童口腔疾病患儿的生理及心理状况均不同于成年人,口腔治疗期间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行为及情绪,不能有效配合相关治疗,甚至会造成医疗纠纷[11]。
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就诊期间的不良心理状态一方面会影响口腔疾病患儿的护理依从性及治疗配合度,另一方面还会干扰患儿的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导致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表达水平升高,影响口腔疾病患儿治疗的积极性与有效性[12]。舒适化护理是通过改进、发展常规护理措施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追求舒适服务供给,重视护理流程,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将创造性、有效性、个性化及整体性等特点融为一体,进而使患儿及其家属心理、生理、社会层面均处于舒适、愉悦的状态[13-15]。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期间采取舒适化护理的口腔疾病患儿的SCARED、CDI评分明显低于使用常规护理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舒适化护理能够显著减轻口腔疾病患儿在治疗期间出现的焦虑、抑郁情绪。
舒适的就诊环境能减轻患儿对医疗环境的不熟悉感,简捷的语言能减轻患儿对相关治疗的恐惧感。提前告知相关治疗措施及疼痛能加强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使其在治疗过程中高度配合医护人员,提高医护的工作效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期间通过舒适化护理的口腔疾病患儿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使用常规护理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相关舒适化护理措施的实施不仅可以使护患关系改善,得到患儿信任,进而提高治疗依从性,还可以确保相关治疗措施的顺利开展进而使躁动发生率降低,这与刘燕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通过舒适化护理的家长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常规护理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常规护理联合舒适化护理能够提升口腔科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舒适化护理模式在儿童口腔疾病患者治疗期间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缓解患儿的焦虑、抑郁情绪及躁动程度,同时可提升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