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芸,石海
安康市人民医院放射科,陕西 安康 725000
肋骨骨折的原因有外力性和病理性两种,外力性因素主要是外力直接或间接撞击导致,病理性因素主要是诸多骨科疾病损坏骨质进而引发骨折[1]。外力直接撞击极易使肋骨折断,进而刺穿胸腔,所以多数外力性肋骨骨折患者均伴有内脏损伤,同时外力间接撞击会损坏胸壁软组织[2]。通常,临床上选择X线平片检查,然而肺部组织的诸多伪影、重叠影及在急诊抢救时床片摄片导致隐匿性骨折、细微骨折难以有效探查,极易发生漏诊[3]。随CT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在临床被逐渐应用,MSCT本身携带后处理站,经多层薄层扫描病灶部位后能得到原始图像,之后选择后处理站处理获得的图像,能够三维立体重建病灶部位的图像,方便医师诊断及观察[4-5]。本研究主要探讨多MSCT后处理中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肋骨拉伸(BR)技术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在安康市人民医院就诊的92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实施肋骨骨折固定术治疗者;(3)既往无肋骨外科手术史。排除标准:(1)无接受MSCT检查者;(2)伴有恶性肿瘤者;(3)沟通严重障碍或伴有精神疾病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92例中男性64例,女性28例;年龄16~63岁,平均(39.14±5.26)岁;高处坠落伤26例,交通事故伤38例,重物砸伤11例,意外摔伤9例,其他伤8例。所有患者临床特征都呈现出呼吸受阻、胸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1.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取仰卧位进行MSCT检查,检查仪器为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CT机。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10 mA,层厚0.75~1 mm,层间隔0.6 mm,准直器宽度16×0.75 mm,床进速度24 mm,Kernal值35f,窗宽3 200~4 000 HU,窗位500~600 Hu。扫描范围从头足方向由T1至L2,检查前首先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屛气状态下双手举过头顶完成CT扫描检查。将扫描的原始数据传输至Siemens Syngo Via处理工作站,采用MPR、VR、BR三种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阅片,其中BR为工作站中Bone Reading软件生成的肋骨平铺后的视觉效果图。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肋骨骨折手术诊断结果92例患者中共163处肋骨骨折,其中29处非完全性骨折,占比17.79%;48处完全性骨折,占比29.45%;18处断端移位,占比11.04%;68处粉碎骨折,占比41.72%。
2.2 MSCT三种后处理技术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效果比较VR、MPR技术及BR技术对肋骨骨折检出率分别为81.60%、89.57%、96.93%,MPR、BR技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VR,BR技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P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6.375,P=0.001<0.05),见图1、表1。
图1 患者肋骨骨折影像学检查
表1 MSCT三种后处理技术诊断外伤性肋骨骨折的效果比较(处)
基于生物解剖学,人类组织结构肋包含肋软骨和肋骨两个部分[6]。肋骨主要在胸腔呈枝状分布,第1~3肋相对短小,且被锁骨、肩胛骨等体内的其他骨骼保护,致伤风险较低;第11、12肋属于浮肋且活动度较大,因此也不易发生骨折;第4~10肋无体内其他骨骼保护,加之活动程度有限,因此在受到外力剧烈撞击后极容易引发骨折[7-8]。肋骨骨折一旦发生,患者就会出现咳血、呼吸障碍等症状,病理特征主要是血气胸、皮下血肿等[9]。此外,中、重度骨折患者还会出现肋骨断裂、移位,有较高的刺穿胸壁的概率,少数患者还会累及胸腔中的器官,患者的死亡风险极高[10]。因此,一旦肋骨发生骨折,需尽快就诊并接受处理,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从而使其恢复速度加快、降低死亡率。
MSCT选择多排探测器进行连续容积式扫描,扫描速度较快,可实现薄层、大范围容积扫描,也能够重建于任何间隔,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11]。由于MSCT空间密度分辨率的各向均同性,因此其后处理图像也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能够清晰显示不全骨折、水平走行骨折及线形骨折,从而较为准确地排除或确定骨折[12]。VR为投射线经容积数据时显示全部像素总和的图像,利用结构不同的色彩编码及不同透亮度显示深层及浅表的影像,三维立体感较强,获得的图像具有光滑锐利的骨边缘,同解剖图类似[13]。VR技术基于三维重建实施透明化,能得到髓质、皮质信息,具有较佳的重建效果[14]。本研究结棍表明,VR技术对骨性胸廓全貌的显示完整、形象、立体,同时能够对不同层面进行任意选择、旋转与切割,可从不同角度观察透明骨折线与肋骨断端改变以及骨碎块的大小、形态、移位程度、位置,可较为清晰显示断端与骨折的肋骨、错位及分离;然而VR技术在显示无明显位移的肋骨骨折上效果欠佳,且不能清晰显示骨痂,阈值选择不当时还会导致假阳性。MPR图像的骨骼同附近软组织间有较好的天然对比,是隐匿性骨折诊断的主要依据,一般状况下选择MPR就能够达成目的[15]。本研究中,MPR通过容积扫描获得的数据对斜面、冠状、横轴及矢状的二维图像进行重建,进而能够从任意层面对骨折细节进行观察,在诊断前肋骨折、不全骨折,尤其是接近肋软骨与骨的交界处的骨折及移位不明显的骨折上效果较好。此外,MPR还能够显示肋骨曲度的改变、骨折线走向及骨折移位,能够辨别骨质边缘部由于容积效应而出现的撕脱性骨碎片与假骨片,同时还能够较好显示软组织变化[16]。MPR实施时必须对矢、冠状位进行图像重建,解剖结构复杂的骨骼需要骨折线与重建平面垂直,多轴向重建后可较好地显示微小骨折。本文研究表明,MPR的成像效果明显优于VR。然而MPR属于二维图像,具有一定的不全面、不完整性,加之胸部的肋骨数比较多,阅片过程难度较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同VR三维图像相结合。BR技术能将全部的肋骨在同一平面显示,可手动旋转肋骨对胸椎、肋骨进行自动标识。BR技术可同时显示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使原本斜行、弓状走向的肋骨实现“拉伸”,能够直接、清晰的反应肋骨骨折状况,另外还能够显示断端附近的状况,大大提高了图像的直观性[17]。本研究结果还显示,BR技术在外伤性肋骨骨折上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PR及VR技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是由于BR技术能立体地反映所有肋骨的拉伸铺平状态,不仅能够反映肋骨形态的微小变化,弥补VR显示不清没有移动的肋骨骨折的缺点,而且因为BR技术将全部肋骨平铺地展开,这弥补了MPR定位反复而困难所导致的整体性缺乏及效率低等缺点。
综上所述,MSCT三种后处理技术中的BR技术在诊断肋骨骨折上的检出率优于MPR、VR等传统后处理技术,提高了肋骨骨折的诊断效率,有助于临床解决肋骨骨折的诊断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