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杰,张文兵
(1.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 syndrome,PS)主要是由于梨状肌或其周围组织的外伤、劳损或解剖结构变异等因素引起的,由于梨状肌发生组织充血、水肿、肥厚和粘连,从而使梨状肌间隙或梨状肌上下孔变得狭窄,坐骨神经及周围血管受到压迫,导致患者出现以患侧臀部痛及下肢放射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2]。梨状肌属于臀部深层肌肉,患者可感知疼痛位置较深,且疼痛可传导至大腿后侧,或伴有小腿后侧或外侧麻木、疼痛,病情较重的患者臀部可有“烧灼样”“刀割样”疼痛,伴行走困难,甚至影响睡眠[3]。在流行病学方面,根据相关文献调查统计[4-5],本病占臀部软组织疾病的15%-25%,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节奏的改变,导致梨状肌综合征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久坐的人群中最为多见[6]。由于本病在使患者承受疼痛的同时,还将导致患者行走能力障碍,因此,常常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困扰,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梨状肌属于“经筋”,《说文解字》提到:“筋,肉之力也”,表明了“筋”包括肌腱、肌肉、韧带在内的附着在骨骼与关节周围的组织。《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提到了经筋具有约束骨骼、活动关节的作用。
在传统中医古籍里虽没有“梨状肌综合征”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结合古籍文献的描述记载,本病应属于中医“痹症”、“筋痹”等范畴。《素问•痹论》中指出:“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素问·长刺节论》也提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可以看出“筋痹”是以筋脉拘急,导致关节疼痛而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梨状肌综合征的患者不仅会出现臀部疼痛和下肢放射痛,也可表现为患侧下肢活动不利、拘挛等症状。这与“筋痹”的症候表现也是一致的。
其实,在中医古籍里有与梨状肌综合征症状相似的描述,如在《灵枢•根结》提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阖折,则气无所息而痿疾起……枢折,则骨繇不安于地。”这里描写的“三折”各对应了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肉节渎”体现的是梨状肌在损伤后的体态特征,“骨繇不安于地”则体现出坐骨神经受到压迫的临床症状特点,“痿疾”则体现出若疾病日久不愈会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患侧肢体萎缩[7]。
在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方面,包括了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
1.2.1 外感风寒湿邪
《素问•痹论》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济生方》也提到了:“痹之为病,寒则多痛,风则多行,湿则多著”,《素问•痹论》指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说明了痹病多因外感风、寒、湿邪引起,而多以寒邪致病,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常有受寒的病史,而“寒性收引”,故多表现为拘急疼痛。风、寒、湿邪常合而发病,其疾病特征随邪气性质侧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而邪气痹阻经脉,则导致经络不通,发为疼痛。患者感受风寒湿邪后,梨状肌患处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衡,则发为经筋病。
1.2.2 正气亏虚
《素问•刺法论》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中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表明了人体在正气充盛的情况下,能够抵御邪气,不会引发疾病,而当人体脏腑功能低下,正气亏虚,邪气入侵时,人体正气不足以抗御邪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当患者发病日久不愈,损伤正气,无权化生气血,导致经脉、气血失去濡养,不荣则痛。梨状肌综合征患者若正气亏虚或病久失治,经筋失去濡养,亦可导致经筋病。
中医对于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较好,且操作简便、痛苦小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主要包括在针刺、针刀、推拿、灸法、中药等,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气血,调理气血运行,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8]。
针刺治疗本病有毫针针刺、浮针、芒针等。黄乃好等[9]运用齐刺“臀三针”治疗本病,通过与普通针刺“臀三针”对照来探究两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齐刺“臀三针”能改善患者VAS评分,其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普通针刺组,具有较好的疗效。而齐刺法可以让梨状肌局部本体感受器的神经传导受到影响,从而改善了组织的血液供应,缓解了坐骨神经的水肿、充血,使梨状肌肌张力恢复正常,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赵姿茗等[10]观察“梨十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其采用常规针刺作为对照组,结果在总有效率和改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梨十针”组均优于对照组,“梨十针”是根据梨状肌解剖结构和体表投影来取穴,能够直接作用于病灶,以达到改善疼痛的作用。王坚炯等[11]观察浮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其对照组为常规药物及物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以解剖列车理论为指导进行浮针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在疼痛评分和髋关节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能够起到缓解患者疼痛和改善功能活动的目的。浮针作用在十二经脉的皮部,通过对皮部进行扫散,可以松解筋膜肌肉,起到疏通筋痹的作用。李石胜等[12]探讨芒针恢刺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其对照组为普通针刺治疗,结果显示芒针恢刺组在改善临床症状积分和VA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说明芒针恢刺组针对梨状肌综合征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针刀通过对局部软组织进行松解,可以剥离粘连和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淋巴循环,缓解肌张力,从而促进损伤组织恢复到正常应力的作用[13]。阙方绪等[14]探究针刀和注射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效果,结果为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下降程度相当,且两组的总有效率相近,表明了两者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疗效相当。周瑾等[15]采用水针刀与康复技术联合治疗本病,其对照组为水针刀治疗,结果为治疗组髋关节功能评定评分和功能改善率优于对照组。水针刀是在小针刀的基础上与注射药物相联合,有着操作简便且相对创伤更小等特点[16]。陈辉等[17]对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结论表明针刀治疗疗效良好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推拿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机制主要包括调节炎性因子、调节血液循环、减少代谢物质的生成、调节肌肉及控制神经冲动、缓解肌肉肌筋膜痉挛等,从而起到改善患者症状的作用[18]。朱建忠[19]探究推拿联合功能锻炼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二者联合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的推拿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谭周纯[20]探究推拿结合肌肉牵张法治疗本病的疗效,结果为推拿结合肌肉牵张法能改善患者焦虑评分、疼痛评分以及生活治疗评分,疗效良好。
灸法能够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功效[21]。石慧芳等[22]观察激痛点雷火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30例的效果,结论表明其疗效好且较为安全。李波等[23]观察围刺药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39例的临床疗效,其围刺取穴为环跳、阿是穴,后在围刺区域正上方施加药灸,以局部皮温热不灼痛为度,结果显示围刺药灸组能改善患者VAS评分,且总有效率也高于围刺组和常规针刺组。王刚等[24]探究银质针热灸法治疗46例本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其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银质针热灸可以起到减轻患者症状,修复肌肉功能的效果。
中药治疗应根据中医辩证论证的原则进行随证用方。万涛等[25]采用神农活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本病患者,结果为运用神农活血汤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采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的对照组,表明了其方药治疗适用于本病寒凝血瘀型患者。俞晓岚等[26]运用蠲痹汤治疗风寒湿阻型本病29例患者,采用蠲痹汤内服并将蠲痹汤药液经穴位中药离子导入的方法,对照组予以甲钴胺片口服联合神经刺激仪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认为蠲痹汤内服与穴位中药离子导入相结合能够起到药物治疗和刺激穴位的双重治疗效果。
纵观目前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对于梨状肌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较为丰富。中医认为,梨状肌综合征多是由于外感风寒湿邪、正气亏虚等因素,致经筋痹阻或不利,而出现疼痛等临床症状。而梨状肌及其邻近经筋失调常常是“筋痹”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上应当从经筋着手进行调理。中医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包括针刺、针刀、推拿、艾灸、中药等方法,具有安全有效、容易被患者接受的特点。但有许多临床研究缺乏全面、客观、规范的评价指标,未运用盲法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科学性、严谨性不足。因此,对于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客观的评价手段、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肌骨超声的临床运用越来越普及,通过肌骨超声,不但可以对患病的梨状肌进行精准定位下治疗,还能用于诊断及治疗前后的观察评价。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的患侧梨状肌(与健侧对比)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肥厚,超声能够直观的观察梨状肌的形态改变,超声下对梨状肌的厚度进行观察测量可反映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病变恢复或加重的情况[27-28]。因此,我们在进行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时,可以考虑运用超声来作为治疗辅助工具和/或客观评价手段,使研究工作更加客观、严谨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