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2022-12-21 15:58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三实验小学陈少宇
亚太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意识小学生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三实验小学 陈少宇

近几年我国教育变革持续推进,特别是“双减”政策的实施,让小学数学教师意识到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并积极做出教育转变,在思想、方法、目标上均予以完善。小学数学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应紧密结合当前国家教育政策,从多个层面着手优化课堂,加强对学生能力的针对性培养,尤其是应用意识。只有当学生具备较好的应用意识时,才能主动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联系实际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应用意识概述

应用意识是指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个人品质和能力的体现。它能够较好反映出一个人在认识事物对象的过程中,其思维的直觉、独立、批判、求异和创造的品质,体现了洞察、辨析、类比、推广和抽象的能力,也反映了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和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严格意义上来说,应用意识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

二、应用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应用意识是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培养的重要意识,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相对明确的依据。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将知识转变为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学科与日常生活之间往往存在紧密关联。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光是要求其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具备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这是国家基于当前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情况,对小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并形成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举一反三,同时培养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行为意识,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言十分必要。

(二)加强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授课通常以讲授、灌输式为主,即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导,重视知识讲授,忽视能力培养。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教育理论体系更为健全,因此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重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掘学生潜能,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显著提升。应用意识的培养打开了小学生面对数学与生活的新世界的大门,让其在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下,对数学学科产生浓郁兴趣,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有效转变,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现状。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为促进学生思维发育,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了解应用意识的基本特征,而后在课上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构建高效课堂,切实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科学构建教学情境

良好的课上教学环境,往往能够起到带动作用,让小学生在潜意识中对知识产生深刻印象并逐步内化,实现课上教学效益最大化。从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不管是哪种方法,均能起到引导作用,使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快速集中在教师讲授的内容上,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探寻最佳解决方案。在获取答案后,小学生很容易获得自我成就感与满足感,应用意识也会潜在形成。这也就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围绕小学生学习现状、教材内容,合理创设情境,在生活与数学知识间构建联系,便于学生掌握应用诀窍。只有呈现给学生的情境,是其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学生才有兴趣。把数学和日常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素材提供给学生,他们才更有动力去学习、去应用。

比如,教师在讲授“克与千克”知识内容时,就可以将食物引入课堂,创设一个相对真实且贴近于生活实际的场景,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印象。在课前,教师可提前准备好火腿、饼干、袋装盐等一些带有明确重量的物品,而后带领学生称量这些物品,感知重量,使学生通过真实感受去理解知识点,感受到“克与千克”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与数量变化。商品外包装上给出的提示,也可以被作为重要的学习素材。小学生也能够在观察中切实了解到,原来生活中竟然隐藏了这么多数学知识,并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印象,应用意识随之形成。

(二)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教学充分融合了“陶行知教育理念”,主要强调了“做中学”中“做”的重要性,与新课改存在契合点,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课上教学活动,确保小组合作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展开。这也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动态变化与进展有着较好了解,做到随机应变,增强小组合作灵活性。首先,教师需科学划分小组,具体以学生综合评定为参考,保证每个小组之间的能力呈现均衡性,避免优秀学生过于集中,导致小组能力失衡,影响教学进展。其次,合理安排小组探究学习活动,活动设计应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而不能选择难度过高的问题,使小学生能够基于自身原本知识,经过探索、研究后,得出结论,保证小组合作切实可行。

比如,教师在讲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内容时,就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教学:(1)要求学生对小组内的梯形学具进行独立思考,看看能否将梯形转化为自己之前学习过的图形;(2)若是可以转化,将自己的方法分享给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共同设计、验证方法是否可行;(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研究成果。在学生汇报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描述,利用多媒体进行操作,将学生的思考过程演示出来,化抽象为直观,待多个小组汇报结束后,可引导学生共同交流图形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体现课程教学价值。通过合作学习、探究交流、操作体验,让学生自己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图形面积公式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唤醒学生迁移运用意识,间接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

(三)增加教学实践机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才能有所提升。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实践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和机会,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从而不断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问题解决模式,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着重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应用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数学教师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在课上、课下加以有效引导,真正意义上将应用意识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阶段。

比如,教师在讲授完关于“长方形、正方形表面积”的知识点后,就可以此为中心,设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卧室的长宽高,计算面积,若是需要重新粉刷墙面,每平方米需要1千克涂料,涂料价格为65元/千克,计算一下粉刷自己卧室需要花费多少钱。这一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必须亲身测量面积,同时还需要将门窗的面积去除,整个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因此具有一定的探究、探索意义。经过亲身体验,小学生对于自己习得的知识会有更加清晰且深刻的认知。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真正做到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取得较好成果。

(四)设计应用型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通常是以巩固学生课内习得的数学知识为主,因此教师在课业设计方面通常会安排一些知识性内容,很有可能出现重复现象,增加小学生额外的课业压力,与当下“双减”理念存在冲突。这也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今后的课程作业设计环节中投入较多精力,尽可能布置探究性、应用性作业,使作业更加富有趣味性,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完成积极性,防止出现作业失效的情况,影响教师教学进度。一方面,课后作业设计应严格遵循生本理念,重视质量,而不是片面追求数量,缓解小学生身心压力;另一方面,作业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单一、枯燥的作业形式,影响小学生情绪。课后作业的设计,总体上应该体现兴趣性、生活性、层次性、开放性。

比如,教师在讲授完“圆”的相关知识内容后,就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看看生活中的哪些物品包含圆这一要素,使小学生对圆的特征有进一步了解。然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这一作业完全不具备难度,不利于其拓展思维,这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生活化作业问题:“下水井盖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而不是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呢?请同学们应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解释。”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小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一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建立关联,再加上课后主动向家长询问,经过多方调查,最终得出问题答案:“由于圆的直径相同,圆形的井盖在任何角度都能严丝合缝,不会掉进井里,是出于安全考虑。”在得出问题的具体答案以后,小学生会清楚地意识到,数学知识会映射在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生活中随处都能体现数学知识,促使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提升,并在课后得到有效巩固。

(五)融入生活化教学素材

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小学生能够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课上引入生活化元素,与应用意识培养要求相符。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令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知数学的实用功能,同时也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内化知识,为后续知识的灵活应用打好基础。

比如,教师在讲解“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这节课时,可根据课本内容设计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小数知识。课前,教师可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将课堂想象成一个大型商超,而教师也需要将一些物品呈现在学生面前,标价售卖,小学生可自行选择物品购买,然后计算自己购买商品的价格。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小数,掌握小数的多种形式和应用方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也可以让学生充当买卖双方,多角色互换,以别人购买的价钱总和为基数去购买相应钱数的物品,购买物品总数不能有盈余和超出,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的计算热情,锻炼逻辑思维。

综上所述,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根本追求,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能够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变为实践运用,使知识真正发挥作用,对于拓展学生能力而言十分必要。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培养应用意识是一个时刻渗透、逐步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通过科学构建教学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活动、增加教学实践机会、设计应用型课后作业、融入生活化教学素材等方式全面贯彻应用意识培养理念,加大应用意识培养力度,为学生深层次理解数学知识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意识小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