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林杰
笔者在搜罗北宋管师仁的史料时,查得管氏曾是江西德兴流口《胡夫人墓志铭》的篆刻者。《胡夫人墓志铭》在孙以刚先生的《江西德兴流口北宋墓》(《南方文物》1994 年第3 期)一文中有记载,“1987 年5 月14 日,江西省德兴市海口乡流口村农民洪卫良在平整屋基时,发现一座塌陷多年的古墓”,墓中出土了《胡夫人墓志铭》。
孙以刚先生在《江西德兴流口北宋墓》一文中对墓志铭做了介绍和研究:“缺盖。通高116、宽84、厚5 厘米。青石质。志石面见伴生黄硫铜矿斑迹。志石有界桥,上额题篆书‘胡夫人墓志铭’3行6 字。文纵22 行,行26 字,凡535 字。志文阴刻楷书,偶带行笔”,并评价了镌刻水平:“书法结构严谨,笔画峻利而丰秀。镌刻尤显精湛”。孙氏对墓志铭全文做了录入,并对墓主胡夫人以及墓志铭撰文者、书丹者、篆刻者做了介绍。随后就墓志铭正文做一浅显评析,并指出其“为出土器物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对研究唐、宋社会历史和丧葬礼俗制度很有资料价值”。
孙氏对墓志铭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做了极为重要的铺垫工作,但他未将墓志铭全文做断句点校,并在个别文字辨识上出现了错误,对墓志铭署名者的介绍亦过于简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墓志铭重新做一番研究。
陈柏泉先生编著的《江西出土墓志选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年)未收录《胡夫人墓志铭》。笔者查找得知该墓志铭现陈列于江西矿冶博物馆(德兴博物馆)“德兴碑刻厅”,于是联系了该馆时任馆长叶淦林先生,获得墓志铭清晰拓片。
笔者尝试重新对墓志铭全文做一辨认,并加以标点,以繁体字形式录入如下:
胡夫人墓誌銘
左朝散郎充京東轉運判官兼提舉市舶司輕車都尉賜緋魚袋 徐君平 撰
左朝散大夫知江州軍州兼管内勸農事上輕車都尉賜緋魚袋借紫 葉虞仲 書
左承議郎充廣親睦親北宅大小學教授武騎尉 管師仁 篆
士喪禮廢久矣,三代之禮,士有銘旌。不命之士,銘以緇,長半幅。其說以為死者不可別,故其旗幟識之。愛之斯,錄之矣。乘丘之役,士始有誄焉。則人子之論譔其先,以觀美者,源出於此。唐之葬禮:五品而上有碑,七品而上有碣。其潛德之士,雖未仕,亦有碣。至于近世,銘石納諸墓者益眾,豈所謂不得、不可以為悅者耶?然而愛之斯,錄之者,其志為可取焉耳。
饒人董君攸從予遊久矣,一日曳齋衰,自其鄉至汶上,為將葬母而請予銘。百舍重趼而不怠,予安得而辭之?且其族人明州司法賓卿之狀曰:夫人胡氏,歙州婺源人。少以淑慎稱于其宗。笄年,為饒州德興董君莘之妻。董族宗親眾夥,而能盡禮,事舅姑,友娣姒,皆得其歡心。相其家祀,能致其敬焉。其夫嘗求仕,不如志,乃自放詩酒間。夫人每開以義命,故其夫能以仁厚聞於鄉黨。有子三人,曰仞、曰攸、曰作,夫人業之以學,而誘之以為善之利。士人有過其家者,夫人躬饌具以禮之,故其子所交多望士,而洽聞論議之益。女一人,歸胡羲仲,夫人之由子也。元祐六年,夫人寢疾,年五十有六矣。其家召醫工眡之,夫人曰:“死生,命也,何以醫為?”召家人,稱其少長,各以其所宜行者諗之,乃卒,實七月甲子也。里巷之聞者多為之悼。元祐七年九月丙午,葬于崎嶺流源口。銘曰:
崎嶺之長,流源湯湯。允固其藏,詒後之祥。
该墓志铭在篆刻时有一处错字,即“曳齋衰”中的“齋”字。结合墓志铭前后文,“曳齋衰”是指拖曳着丧服。然而“齋衰”没有“丧服”的意思,“齊衰”(齐衰,读作zī cuī)才有“丧服”之义。《汉语大词典》云:“齐衰,丧服名。为五服之一。服用粗麻布制成,以其缉边缝齐,故称‘齐衰’。”由此可见,墓志铭中的“齋衰”当作“齊衰”。需要强调的是,虽然“齋”通“齊”字,但是只有在表达“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其他典礼前清心寡欲,净身洁食,以示庄敬”(见《汉语大词典》第12 卷)之意时,两者才可通用。除此之外,则不可通用。
墓志铭署名者有三人:徐君平、叶虞仲、管师仁。现对这三人之生平做一简略考证。
徐君平为撰文者,《宋史》未为其立传。《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二)·南京》(下册)所收《宋故朝奉大夫京西路计度转运副使兼劝农使护军赐绯鱼袋借紫徐君(君平)墓志铭》(简称《徐君平墓志铭》)对徐氏生平介绍甚为翔实。“君姓徐氏,讳君平,字安道。其先著籍润州金坛,自高大父仕南唐,始徙金陵,故今为上元人。……治平三年(1066),应进士举,占乡贡第一。明年,中甲科”,并详列其任职履历,“历池州司法参军、临江军新淦县丞,擢江宁府府学教授、饶州州学教授,用荐者改著作佐郎、知沂州费县事。元丰官制行,授宣德郎,监信州汭口镇。再迁承议郎,通判饶州。代还,授知南安军。未上,除知大宗正司丞事。御史缺,复用荐者,擢监察御史。罢,知蕲州,移京东路转运判官,提点淮南东路刑狱;复移京西北路。除尚书兵部员外郎,迁礼部,遂为郎中,提点河东路刑狱。最后移京西路转运副使。未行,复召赴阙。以元符二年(1099)正月庚午,卒于太原府之官舍,享年五十有七。阶官积迁朝奉大夫,勋护军,赐绯衣银鱼”。《徐君平墓志铭》中亦述及徐氏著作,有《韩退之别传》《三经音辨》《论语义》《孟子义》《扬子义》《池阳杂著》等行于世。
叶虞仲为书丹者,《宋史》亦未为其立传。《嘉靖广信府志》卷十四记载叶氏为“皇祐元年(1049)己丑冯京榜”进士。《嘉靖广信府志》卷十六对其记载较详:“叶虞仲,字圣参,玉山人。皇祐进士。守江州。持身廉谨,贫甚,至不给饘粥。或以酒肉馈之,虞仲方辞却,其妻亦谓不可妄受人物,且曰不若一守为高耳。其道行于妻子如此。有邦人解官归者,遽斥田数十顷以夸虞仲,虞仲笑曰:‘吾贫,不能办此,请以二十柜书当之。’”清人吴式芬的《金石汇目分编》卷六《广信府》记载《宋福胜院重建佛殿记》一文为“叶虞仲撰并正书”。
管师仁为篆刻者,《宋史》专为管氏立传。《宋史·管师仁传》载:“管师仁,字元善,处州龙泉人。中进士第,为广亲、睦亲宅教授。”关于管氏考中进士的时间,《光绪龙泉县志》卷十记载为“登熙宁六年(1073)”。《胡夫人墓志铭》对管师仁官职的描述是“左承议郎充广亲睦亲北宅大小学教授武骑尉”,《胡夫人墓志铭》所载胡夫人病逝时间为元祐六年(1091)七月,下葬时间为元祐七年(1092)九月,墓志铭篆刻完成时间当是在这之间。由此可知,管师仁至少在元祐七年依然在担任广亲、睦亲宅教授一职。不过,另外一些史料中关于管氏的任职记载与《宋史》有所不同。王称《东都事略》中说管师仁“举进士,为沧州教授,又为广亲、睦亲宅教授”,意即他先任沧州教授,后任广亲、睦亲宅教授。《龙泉县石马岗管氏遗谱》中的《宋枢密使卫国公管师仁墓志铭》(简称《管师仁墓志铭》)则称管氏“起家为沧州教授,秩满,诸生挽留,部使者以最上,朝廷从之。改宣德郎,知邵武县,课为闽郡第一。丁内艰,服除,为广亲、睦(亲)宅教授”,意即他先任沧州教授,再任邵武知军,次任广亲、睦亲宅教授一职。笔者查阅多种版本沧州地方志、邵武地方志,均未能找到有关管师仁任职的记载,因此对《东都事略》《管师仁墓志铭》的说法深表怀疑。依《宋史》所载,管师仁在担任广亲、睦亲宅教授一职之后,担任过澧州通判、建昌军知军、右正言、左司谏、邓州知州(未行)、扬州知州、定州知州、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学士、佑神观使等职。管师仁在大观三年(1109)六月十四日去逝,享年六十五岁。大观四年(1110)三月葬于江宁府下蜀镇柔信乡之原。
《胡夫人墓志铭》开头部分略述丧葬之礼的演变过程,提到“诔”之起源:“乘丘之役,士始有诔焉”。此句源于《礼记·檀弓》:“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公曰:‘末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诔之。士之有诔,自此始也。”
墓志铭中提到了唐代的丧葬规定,“唐之葬礼:五品而上有碑,七品而上有碣。”此句揭示了当时丧葬的等级区分。此事在《唐律疏议》第二十七卷之“毁人石碑及石兽”条有记载,该条疏中讲到:“《丧葬令》:五品以上听立碑,七品以上立碣。”墓志铭中说:“潜德之士,虽未仕,亦有碣。”此句可知能获立碣资格者并非只有七品以上者,潜德之士亦可立碣。方首者为碑,圆首者为碣,起初两者是有分别的,后来则不再严格区分,名称可以互用,成为碑刻的统称。
墓志铭中提到胡夫人为歙州婺源人,是德兴海口董莘的妻子,育有三子(董仞、董攸、董作)一女,在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友爱娣姒诸方面皆做得非常好。元祐六年七月甲子日病逝,元祐七年九月丙午葬于崎领流源口。
关于董莘,从墓志铭中可知他曾积极谋求仕途,然而不得志,放浪诗酒间,幸有妻子勤于开导,遂以仁厚闻名于乡党。关于董仞、董作,墓志铭中没有过多介绍,笔者亦未能在其他史料中查得记载。关于胡夫人的女儿,墓志铭中说她“归胡羲仲,夫人之由子也”,这里的“归”指女子出嫁,“由”通“犹”,意即她嫁给了胡羲仲这个人,胡夫人把胡羲仲当作自己亲儿子一样对待。关于胡羲仲,因史料欠缺,无从考证。
董攸,从墓志铭中可知,他与徐君平是朋友,因母丧,特请徐氏撰墓志铭以记之。《正德饶州府志》卷二《学校·附科贡·德兴·进士》记载,“宋董攸,字□远,中崇宁二年(1103),官通议大夫。”这里讲到了他的表字、及第时间和具体官职。可惜的是,他的表字中缺一字。不过,《同治饶州府志》卷一四《选举志·进士·宋》弥补了这一问题,书中记载:“崇宁二年癸未霍端友榜。董攸,字仲远,通议大夫”。另外,《同治德兴县志》卷七《选举志·进士·宋》亦记载:“崇宁二年癸未霍端友榜。董攸,八都人,官通议大夫。”这里的“八都”指的是德兴海口镇。
明人李东阳在《海川董氏实录》卷二《天官祠碑记》中提到了天官祠,这个天官祠在海口镇海口村内。李氏记曰:“江之西,有巨族,曰董氏,出唐尚书左仆射陇西郡公晋之后。唐末宦游江南,居于临川,复徒鄱阳德兴之海川。海川始祖曰唐吏部侍郎乂公,乂公七世至正议大夫尊,正议大夫子曰朝议大夫彦臣,朝议从子曰宗政少卿浚。又一世传为编修攸,附马松、运使钺、宫讲甫……”此处提到“编修攸”,指编修董攸。《胡夫人墓志铭》中的董攸与李东阳《天官祠碑记》中的董攸并非同一人。理由有四:一是前者为德兴海口镇流口村人,后者为德兴海口镇海口村人。二是前者官职为通议大夫,后者官职为编修。三是前者字仲远,后者字时可。关于编修董攸字时可的说法见于姜爱林主编的《千年海口古镇进士论》一书,该书对李东阳的《天官祠碑记》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天官祠碑记》记载了海口古镇的进士名人:吏部侍郎董申,字维坤,谥号乂;正议大夫董尊;朝议大夫董乂,字彦臣;宗政少卿董浚,字禹川;编修董攸,字时可……”四是前者在《江西通志》《饶州府志》《德兴县志》等诸多地方志中均有记载,后者则没有记载。李东阳《天官祠碑记》中所说的董申(字维坤)、董乂(字彦臣)、董浚(字禹川)诸人在地方志中是可以查找到的,但是正议大夫董尊、编修董攸却未能找到。因此,关于编修董攸,笔者对其真实性持怀疑态度,他与通议大夫董攸绝非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