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州“研薑叠”铭研磨器

2022-11-27 12:17文图张倩郜凯玮
大众考古 2022年6期
关键词:器形鄂州滤器

文图/张倩 郜凯玮

2019 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鄂州杨叶镇古塘村一窑址附近的断面处采集到研磨器一件,器足刻有铭文“研薑叠”三字。经释读,“研薑叠”应为“研姜碟”,为该类器物的定名及功能探索提供了新的参考。

研磨器一般是指内壁刻槽或有凹凸戳点的碗、盘、钵、盆、罐状器物,其用途与定名多有争议。名称有研磨器、擂钵、研钵、澄滤器、沉滤器、刻槽盆、刻槽器等。关于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有研磨、沉滤以及兼有研磨沉滤功能三种。研磨器使用时间跨度较大,根据考古发掘及调查情况可初步分三个时期: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唐宋元、近现代。

出土情况及铭文

为配合杨叶机场建设,2019 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各高校考古机构对机场范围内的遗址进行全面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在古塘村余家山墓群范围内调查发现了多处窑址,在对其中一处窑址所处的断面进行解剖时采集到一件研磨器。

该器整体呈盘形,局部残缺,底足保存基本完整。敞口,圆唇,斜弧腹,饼足微内凹。器体外侧除底足外均施青釉,内侧靠近口沿处饰有一圈莲瓣纹并施青釉,其下为戳点,凹凸不平。足底刻“研薑叠”三字,为刻铭后入窑烧制。

“研薑叠”三字应为器物名称,其中“薑”为“姜”的繁体,“叠”乃当时人们对此类器物的称谓。该器呈碗盘状,又“叠”与“碟”音同,或可通“碟”。铭文虽仅有三字,但对该类器物功能及定名提供了重要参考。研薑叠实为“研姜叠”或“研姜碟”,功能为研姜(食物姜或姜料)。既有研姜之碟,也应有研磨其他物品之碟。

不同时期的研磨器

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研磨器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及商代早期遗址中,陶质,器形主要有钵形、盆形、罐形,部分研磨器带流。因该类器物常与盆、罐等共存,应为生活用具的一种。对于定名问题,部分学者从功能考虑,称其为“研磨器”“澄滤器”“沉滤器”。有的学者从器形特征考虑,称其为“刻槽盆”“刻槽器”。中国国家博物馆安家瑗研究员在《擂钵小议》一文中提出,此类器形应统一定名为“擂钵”,并指出考古发现的擂钵是以龙山文化和商代早期为主,有一定的地理分布范围。

唐宋元时期,研磨器出土位置有墓葬、窑址、窖藏等。瓷质,器形有钵(碗)形、盘形、盆形。部分与茶具共出,其名称有茶臼、擂钵、研磨盘、研钵等。王霞在《关于瓷研磨器的思考》一文中结合民俗与民族学知识,认为唐宋时期研磨器是成套茶具的一种,在当时主要功能是研磨姜类块状调味品。

鄂州古塘村出土的“研薑叠”研磨器,口径16.4 厘米,底径7.4 厘米,高4 厘米

近现代的研磨器或可追溯到明清。根据调查,湖广地区农村及日本至今仍使用此类器物。湖广地区该类器物有大有小,使用方式均为研磨或研磨附带沉滤,但研磨内容不同。大者研磨红薯、南瓜等,小者研磨辣椒、姜蒜等,其名称有磨缸、磨盆和擂钵(辣椒钵)。日本称该类器物为御皿或御目皿,用法功能与国内相同。

“研薑叠”铭文拓片

功能及定名

不同时期的研磨器在质地、造型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功能具有相似性。因器物内壁刻槽或戳点,其使用方式当为研磨无疑。部分学者认为有澄滤功能亦有道理,但澄滤并非该器的主要功能,其主要功能是研磨。此次发现的器物,从造型、纹饰以及附近采集的陶瓷片标本推测应为唐代遗物。

关于定名问题,“擂钵”一词虽然包含器物功能及名称,但该类器物器形较多,一“钵”难以概全。研磨器之称虽然无关器形,却与实际使用情况相符。今鄂州地区出土“研薑叠”刻文的研磨器更是直接显示了该器形在该时期的用途及名称,因此,这类器物称为“研磨器”更能说明其共性特征,更为合理。

猜你喜欢
器形鄂州滤器
困难滤器回收策略
自制圈套器技术取出疑难下腔静脉滤器的应用
是不是连我也隐藏雾的背后
可回收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成功情况分析
登鄂州江上观音阁
书法《竹枝词》
浅论北宋汝窑瓷器的风格特征与审美价值
花粉过滤器
赵学敏书法作品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