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仁|深圳大学湾区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我们身处中华民族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阶段,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光荣使命。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的论述,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校长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那么,如何培养造就新时代的“大先生”?
一要大力弘扬师范教育文化。“师范”一词来自法语词汇“normale”,其本义是确立一种道德标准或典范。加拿大著名教育学者许美德教授认为,强调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儒家注重道德发展的精神一脉相承,师范文化是高质量教师教育的核心之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师范教育在70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教育文化,这种文化表现在人民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因此,“大先生”应是心怀国之大者,坚定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大先生”挚爱教育事业,以赤诚之心执着追求教育改革发展,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大先生”律己修身,是道德的表率;“大先生”不仅有突出的专业能力,更秉持师德为先的理念,以热爱学生为教育的前提和底色。
二要充分发挥国家教师教育平台优势。一个国家高质量的教师、校长队伍建设离不开系统的规划和完善的支持机制,“大先生”的培养发展同样需要高质量的支持环境。教育部于今年8月启动的“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便是为“大先生”的成长搭建国家级优质平台。“双名计划”瞄准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名师名校长,通过健全名师名校长遴选、培养、使用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和管理机制,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环境。“双名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高起点。“双名计划”在充分总结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经验基础上,以优秀的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为选拔对象,旨在培养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最高水平的教师、校长队伍。二是理论性。我国优秀的教师、校长从来不缺乏教育教学和办学经验,缺乏的是在开阔视野基础上对这些经验的系统反思与总结。“双名计划”把形成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作为最核心的培养任务,可见培养目标的高度。三是系统性。注重教育家型教师和校长识别、培养、带动的系统化培养与管理机制,这种机制融合了教师、校长发展的内在专业规律和支持他们成长的外在环境建设逻辑,从而为可复制、推广的优质教师、校长教育平台建设提供示范。
三要鼓励千万教师、校长自主创新性成长。“大先生”处在中国1800余万名教师、校长群体的塔尖,塔尖的形成需要塔腰和塔基的支撑,没有宽厚坚实的塔基,没有中坚力量的塔腰,也就不能培育和涌现精英化的塔尖。从“大先生”个人成长的职业生涯周期来说,从新手教师到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再到教育家型教师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其间,平台和支持性的环境固然重要,教师日积月累的个人探索与超越更为关键。换言之,我们需要重视和呵护教师职业的主动性、人文性、艺术性、创新性等本体属性,这是造就我国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校长队伍,造就具有重要感召力的精英化“大先生”的生生不息、汇聚磅礴力量的源泉。
四要营造教师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一粒良种撒在岩石上不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千万教师、校长的自主创新性成长,以及“大先生”的持续涌现,需要良好生态环境的涵养。要切实贯彻《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精神,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时间,让教师把有效的时间投注到教书育人及教育教学研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