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蓓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中国考古学最重大的研究课题,也是世界人类文明史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中,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为我们讲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种说法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是国外考古界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却有着另外一种声音。1987年单位派遣我去日本留学,我惊愕地发现他们认为,中国文明是从商代晚期,也就是以殷墟为都城的时期算起的,因此,中华文明只有3300 年的历史。他们的依据是,文明形成的标志有“三要素”——冶金术的出现、文字的使用和城市的出现。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中国确实在殷墟时期才符合“三要素”。
2004 年,中国考古界启动了一项超级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农业的出现是文明起源的基础。根据考古发现,世界上的几大农作物中,至少水稻、粟(小米)、黍(一种黏的黄米)、大豆都是中国原产的。大约在1 万年前,中国南方出现了水稻,北方出现了粟和黍。在浙江省中部的浦江县上山遗址中,发现了万年前的稻谷遗迹,这是一个大发现。关于水稻的起源一直有争议,其中有一种说法是水稻起源于印度,因为印度发现了6000 年前的水稻。而万年水稻发现后,证明了中国水稻产生的年代大大早于印度。
大约在农业出现的同时,中国和东亚地区出现了陶器。在西亚地区,大约也是在1 万年前出现了小麦栽培,但是他们的陶器出现得很晚,而在中国,农业、陶器和磨制石器是同时出现的。陶器的发明也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国际学界一般认为,粟是中国原产的,但是关于黍的起源有过争议。当时多数人认为黍起源于西亚,因为在西亚发现了6000多年前的黍。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我们用DNA 技术研究中国北方地区的黍和西亚地区的黍,结果发现,经过精确的测年,西亚地区号称有6000 多年历史的黍,其年代都不早于4500 年前。而且它与我们国家有7000 年历史甚至万年历史的黍在DNA 的遗传上具有一致性。这说明什么?说明粟和黍都是中国原产的,后来向西传播了。
至于上述文明形成的“三要素”标志,我们发现是从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中概括出来的,世界上有很多其他的文明并不符合“三要素”。比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令人叹为观止,但他们没有冶金术,辉煌的印加文明也没有发现文字。所以,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适性的原则。
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发现,我们概括出了判断文明形成的标准。第一,手工业专业化。第二,人口显著增加,并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就是都城。第三,社会显著分化,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掌握军事权力和宗教祭祀权力的王。王权管理的区域性的政体,形成了早期的国家。
简而言之,大的城、大的墓葬、大的宫殿、一整套的礼器的出现,这些就是我们从考古上判断文明形成的标志。这些标志,既符合中国的情况,也适用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只不过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比如手工业专业化,在西亚表现为冶金,在中国则是琢玉,但这些高技术含量的手工业无一例外都被王族以及权贵阶层所控制。
因此,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是这样的:从8000 年前开始起步,以农业为基础,开始出现分化的端倪;6000 年前加速发展,社会分化明显加剧,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型中心性的聚落和规模较大的墓葬开始出现;5000 多年前,出现大型的都邑型的城址,有了权贵阶层,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从此进入邦国文明或者古国文明的阶段,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安徽凌家滩遗址和良渚文化;经过4300 年前到3800 年前陶寺遗址、石峁遗址这样的过渡时期,到了距今3800 年到3500 年,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一体化格局。中华文明从邦国文明的阶段发展到了王国文明的阶段,也就是夏王朝、商王朝的阶段。从商到周,封邦建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原王朝对广大地区的控制,王朝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礼制。再后来,以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标志,中华文明从王国文明进入帝国文明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