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立人,生长丰富意义

2022-12-20 05:10王良
中国教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爱狗狗肉餐馆

王良

一、原题再现,情境激发

师:事事关心—今天我们说说吃狗肉的事。(PPT展示)

某地有吃狗肉的习俗,还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狗肉节。很多爱狗人士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反对吃狗肉,抨击吃狗肉是野蛮行径。曾有爱狗人士无法忍受当街屠宰的行为,堵住餐馆大门。而当地人却认为吃狗肉是他们的权利,外人不能指责干涉。对此,近几年,每年狗肉节前后,都有不少人热烈讨论。

这是一段概述,是对广东卫视的一档节目以及近几年网络上一个讨论的综合。我们现在看一段小视频。

(生观看广东卫视关于某地狗肉节的讨论的视频)

师: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这个现场的氛围。

生:乱、激烈……

师:我们再看一些网络讨论截屏,此事从2014年引发热议以来,2015年、2016年,甚至到2019年、2020年,大家都在说这个事情,说明这个事情还真的值得我们讨论。现在,假定你是爱狗人士(餐馆老板、食客等),你准备去网上跟一个帖,你要怎样将这个帖跟得有质量一点,展现出你的思考水平呢?

二、探究分析:“堵住餐馆门”

生1: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因为堵住餐馆的大门,不仅影响了餐馆的正常营业,也对当地的居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生2:这种行为是妨碍餐厅正常营业的违法行为。虽然它是出于爱狗才做出来的,但方式非常不合理。

生3: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应该做到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生4:堵门之后会进一步引起爱狗人士和当地人的矛盾与冲突。

师:同学们的讨论让老师很欣喜,分析事实,同时注意到了它的影响。说这是违法行为,是从哪个角度说的啊?

生:法律。

师:就分析事情而言,是分析了事情的—

生:性质!

师:非常好!是性质分析。除了分析事情的影响、性质以外,还可以有新的角度吗?分析材料不能只看一个词、一个短语,还要看它的整体语境。

生:原因。为什么爱狗人士要堵住餐馆大门?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当街屠宰的行为。

师:行为、态度都不是孤立的!非常好。他注意到了材料里面的这句话—“无法忍受当街屠宰的行为”。有一个同学特别注意到了这个原因,他为此还写了一段话—(PPT展示)

堵餐馆门肯定是不应该的,但我们也应该想想,爱狗人士为啥堵门呀?当街屠宰,血淋淋的现场,凄厉的号叫,确实太残忍了。爱狗人士看到这些,听到这些,确实会非常痛苦。所以,在批评爱狗人士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照顾他们的感受?是不是应该改变当街屠宰的方式?

师:这段分析有什么我们可以借鉴的?

生:换位思考—既要站在餐馆和食客的角度考虑,也要为爱狗人士考虑。

师:分析堵餐馆门的时候,我们否定爱狗人士,而这位同学他就能站在爱狗人士的角度想事情。所以,你们刚才说的四个字很重要—

生:换位思考。

师:换位思考就有了对他人的理解,理解了他人以后也可能反过来审视自己。如果能够理解他人,又能够审视自己,那我们就具有了初步的“对话”意识,就不会轻易一边倒地去肯定或否定一件事情,而是考虑多方的感受和意愿。所以刚才的回答非常好!这段话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当街屠宰后,“血淋淋的现场”“凄厉的号叫”,这几个词好在哪里?

生:用比较生动的描写把我们带入了现场,让我们产生了画面感。

师:带入了现场!他通过想象还原了生活场景,并且通过想象体会到了场景中的人的—

生:感受。觉得残忍、痛苦。

师:还可能体会到痛苦之后内心的愤怒。这些讨论蕴含了一个什么样的思维方法呢?—还原!就是借助想象和推测还原情境,还原生活的味道,还原场景中人的状态、人的心理。我们讨论道理的时候也是离不开对生活的丰富感受的,不然讲道理就很空洞,就只看到一段材料中冷冰冰、干巴巴的文字。所以分析之外,还需要还原情境,需要有现场感的对话!这样讨论就会更具体,也更周全一些,是这样吗?

生:是!

三、探究分析:“抨击吃狗肉野蛮”

生:我不赞成这种抨击。因为人类是需要吃肉和蔬菜来维持自己的生命的,吃猪肉、牛肉和吃狗肉是一种性质。应该尽可能减少动物被屠宰时的痛苦,不以当街屠宰的方式让它们死去。

师:说得好!我们不可避免要吃一些本就是饲养来供人食用的动物,但是不要残忍地剥夺它们的生命,让它们死得少一些痛苦。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很有一种人道主义的温暖。

师:你吃狗肉吗?

生:不吃。

师(面向一些同学):那你吃不吃?那你呢?

(学生有的回答“吃”,有的回答“不吃”)

师:不吃狗肉的同学一起来,对吃狗肉的说一句— “好野蛮!”

(学生笑,有的跟着说“你好野蛮”)

师:我们比广东卫视里辩论的两方要温柔许多,对不对?进入对话的现场,试想我是一个吃狗肉的人,被别人说野蛮,要怎么回应呢?

生1:吃狗肉是个人的饮食习惯,有的人选择吃狗肉,有的人选择不吃狗肉,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吃就不准别人吃。

生2:我赞同前面同学说的—吃狗肉和吃其他肉的性质是相同的,猪肉、牛肉、狗肉都是用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食物,只是种类不同而已。爱狗人士可以选择自己不吃狗肉,但是不能干涉或指责其他人吃狗肉。有些人不吃猪肉,但他们也不会像爱狗人士那样抨击吃猪肉是一种野蛮行为。

生3:在我老家那边有吃狗肉的习俗,说是可以驱寒。

师:材料也说,当地已经形成了吃狗肉的习俗,应该跟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我们有一句古话叫入乡随俗,现在的爱狗人士入乡说“你好野蛮”。我们再运用前边讲的“还原”的方法想一想,爱狗人士说“你们吃狗肉,好野蛮”是持一种什么心理?

生:他们是以自己对狗的情感为出发点去指责别人的行为的。我总结一下前面同学的看法吧,爱狗人士虽然将狗视为人类的朋友,但狗本质上还是动物,是人类可利用的一种资源。你可以用它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也可以将它当作可餐之食,如何利用这种资源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

师:有四个字非常重要—自由选择!回到问题—从揣摩对方心理的角度回应指责。

生:爱狗人士站在了一个道德制高点上,因为他们对狗是有感情的。那些吃狗肉的人当街屠杀狗,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残忍的、不遵守道德的印象。

师:是的,说这句话的时候,爱狗人士一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相对于野蛮,他们认为自己是文明的,是更有道德的,所以说他们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但问题是,我们会不会都认为吃狗肉是野蛮的呢?—不会。爱狗人士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强迫别人,这叫—

生:道德绑架。

师:大家的思路很开阔。回到前面一些同学说到的一个问题—吃猪肉、牛肉的问题。我要再次肯定大家思路的巧妙,如果说吃狗肉是野蛮的,那么类推一下—吃猪肉是野蛮的吗?吃牛肉是野蛮的吗?爱狗人士如果吃猪肉、吃牛肉,请问,你问过爱猪人士和爱牛人士的意见了吗?—通过一个类比的推理,这样的回应确实是很有力量的。但我们说,要有对话意识。拿吃猪肉、吃牛肉的事说一番以后,爱狗人士一定会反对啊,爱狗人士会怎么反对呢?

生1:猪和牛,它们可以大面积地饲养,人在日常生活里并没有经常接触它们。

生2:爱狗人士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他们爱狗是因為他们把狗视为陪伴自己的宠物,在狗身上寄寓了很多美好的情感,因此对于其他人吃狗肉的行为很不能接受。

四、开掘核心,梳理启示

师:也就是说狗跟猪和牛有区别。有的人认为狗是一种可以吃的动物,但也有人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和助手,爱狗人士肯定就会这么说,对吧?也很有道理啊。当然了,如果爱狗的人就不吃狗,爱狗肉的人就吃狗肉,这也没有问题。问题到底在哪里呢?另外,我注意到有同学在作业里更多地讨论“狗肉是该吃还是不该吃”的问题,假如我们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就讨论“狗肉是吃得还是吃不得”,可不可以呢?

生:不可以,太单调了。

师:仅仅是因为它太单调了吗?这就涉及一个问题—这个材料的核心冲突到底是什么?是狗肉吃得和吃不得的冲突吗?

生:不是。

师:它是个冲突吗?是冲突,但不是核心冲突。核心冲突是什么?谁来说说看?

生:我觉得材料蕴含的核心冲突应该是—爱狗人士认为狗不应该被吃的思想观念和当地居民吃狗肉的习俗之间的冲突,由这两种思想观念的冲突引发具体的言行冲突。

师:你刚刚说得很清晰、很完整,如果进一步抽象,我们来找到矛盾冲突的双方—一方是爱狗人士,一方是吃狗肉的人。吃狗肉的人说,我要吃狗肉;爱狗人士呢?

生:要保护狗。

师:那没问题啊,一方要吃狗,一方可以保护狗啊。

生:我觉得主要矛盾应该是爱狗人士是否有干涉他人吃狗肉的权利。

师:“干涉”这个词,抓住了关键。如果说得更清晰一点就是,喜欢吃狗肉的人要吃狗肉,而爱狗人士—(生:阻止他们吃狗肉)不让他们吃狗肉,对不对?你们注意区分一下,狗肉吃得还是吃不得,这是个冲突,吃狗肉和不让吃狗肉,这是另外一个冲突。后者才是主要冲突、核心冲突。前者是一个前提性、背景性的冲突,对不对啊?我们在解读一个材料的时候,如果能够把握这个核心冲突,往往能够产生比较准确和深刻的想法。那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想法呢?

生:人与人之间由于道德观念不同,行事是有差异的。各自有界限,互不打扰才最好。

师:嗯,互不打扰才最好。

生: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凌驾在别人的之上,进而否定他们的行为。我们应该互相尊重。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非常好!有个词用得非常好—凌驾!很有深度的一个评论性词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凌驾于别人的观念之上,不能够强加于人,对他人要多尊重。那我要问大家另一个问题:不能够强加于人,不能够凌驾于人。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说,人,本来就是独立的思想个体。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当别人将他的想法强加到自己身上时,人是会排斥的。

师:说得有道理!人都是独立的,人都是自由的,前面你们还说到了四个字,不要妨碍别人的—自由选择。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啊,“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的人爱萝卜,有的人爱青菜,有的人萝卜青菜都爱或都不爱。这说明人跟人是有差异的,是不同的。爱吃青菜的吃青菜,爱吃萝卜的吃萝卜,每个人都可以过他想要的生活。那你怎么能够去强加于人呢?何况—(PPT展示)

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

—鲁迅《阿Q正传》

师:阿Q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阿Q认为城里人都错了,但我们仔细读了以后会发现,其实只是一个什么问题?

生:习惯、潜意识不一样。阿Q自以为是。施加于人的观念不一定对啊。

师:他们只是看待事物不一样,有所不同。这个世间啊,很多事情好像是对错问题,其实只是你我不同的问题。比方说,我们有时候看一个同学总是看不顺眼,觉得他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现在你明白了吗?可能只是你和他不同。我们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PPT展示)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应当是大家以为的吗?

你以为可以霸蛮将你以为的变成大家以为的吗?

师:对的不能强加于人,不对的当然更不能强加于人,强加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卡斯泰里奥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们也一起读一遍—(PPT展示)

没有人会被迫接受一种信念,信念是自由的。

—卡斯泰里奥

师:我们可以把前面的讨论理一理—不要强加于人,因为人是不一样的,是多元的,是独立自由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要过一种很美好的公共生活,就应该各是其是,各行其是,相安无事。怎样才能过这样一种不乱套的美好生活呢?大家要接纳、要包容、要尊重,要遵守规则。比方说,堵餐馆门就是违反了规则。在尊重规则和法令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各行其是。这是对人的独立性、对人的自由的一种尊重。

(PPT展示)

师:这是我们借助这样一段材料获得的思想收获。同学们,分析事实,要特别分析事实所蕴含的核心冲突及其结果、影响、性质、原因等,须借助还原体会其情境意味,须展开有现场感的对话,它可以让我们的分析更加具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不空洞。同时,还要适当抽象,抽象出一些我们思考问题的基本概念、基本关系,比如,我们讲到的多元、独立、自由、规则等,就使我们的思考不肤浅,这样既具体又抽象,既丰富又深刻。

五、完善作业,小结展示

(学生将讨论所得,整合到自己的预习作业中去。然后展示修改后的作业。这里只呈现一次师生对话,如下)

生:爱狗人士不让当地人吃狗肉,我认为,虽然爱狗人士认为那是野蛮行径,但吃狗肉是当地人的习俗,人的想法各个不同—吃与不吃狗肉,是每个人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论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己所欲”,也须“勿施于人”。

师:同学们的思考我觉得都很有价值,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交流。这是作业—(PPT展示)

方便的时候,网上跟帖,当然,还需要依据前边帖子的观点,再次调整今天的思考。跟帖一段话,或一篇文章。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爱狗狗肉餐馆
要求太多的餐馆
哪些地方最让狗狗瑟瑟发抖?
犬年狗肴十里香(二)
1号异星球餐馆
1号异星球餐馆
1号异星球餐馆
爱狗人士高速 拦车妥吗?
过度爱狗的亲,你病了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