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视角下构建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文化

2022-12-20 01:50毛安娜房国铮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8期
关键词:归化异化译者

毛安娜 房国铮

(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东方语言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引言

当今国际大势正处于百年未曾有之大变局,不仅世界正在经历各种冲击,中国同样也在这个态势中面临种种机遇与挑战。如今我国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已正式提出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面对日益复杂与严峻的国际形势、层出不穷的国际挑战,我国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容忽视,想要发展必须走出国门,走上世界舞台。基于此种形势,积极传播中国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借助翻译进行跨文化交际与异文化传播。文化自信与民族的精神独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和这个民族自身文化生命力息息相关。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发展进步,须抓住时代机遇,把握本身文化的本质,采取科学的翻译方式方法,在构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传播其文化。

一、翻译的异化策略

(一)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

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提出翻译的两种不同策略,即翻译的归化与异化[1],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读者还是文本。所谓“归化”,即将源语本土化、民族化,采取读者所习惯的方式来传达源语内容;异化与之对立统一,相辅相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持源语的语言风格特点,忠实地传达出作者的内容乃至思想,尊重民族文化差异性,以发现本民族文化的不足之处,丰富自身民族语言的多样化。这就要求译者的翻译侧重点不应局限于读者的可接受程度,须冲破这个桎梏,更多地保持翻译源语的原汁原味,坚持源语文化的独特性。

在进行翻译工作的过程中,译者应站在整个过程的主导者地位起到引导作用,有选择性并且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体作用,而不是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更不能置身客观的旁观视角。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译者与源文本作者在思想见解、学识研究等方面并不对等,但译者拥有着向目的语读者传播源文本内容的主动权,其具有的跨文化视域下的视野范围更为宽广。因此,译者所进行的翻译工作,其实也是一个尽最大可能将源文本进行等效转化的主动选择的过程,由于译者理解上的主观性,也必然导致译文文本无法做到与源文本的绝对等效,因此翻译策略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

解构主义思想是韦努蒂异化翻译策略的一大主要来源。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的是译文与源文本的等效而非绝对等值,因此时常需要将源文本分解而后进行转化重组,最终的译文或许已经与源文本不再等同,但所要表达的内涵等绝不缺失。从翻译的异化策略来看,这就需要译者更深入地进入源文本中,站在跨文化视域下从更深层的各个角度对源文本进行解构、转化最终重组。

在韦努蒂提出异化翻译策略之前,翻译界的主流策略一直是翻译的归化策略,几乎所有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的都是归化翻译思想,强调翻译的等效性。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绝非站在归化翻译的绝对对立面对其进行否认。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科技不断进步、国际间文化交流更频繁的背景下,几乎各民族、各国家都受到了异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带来的影响,归化策略所追求的绝对等效性已经不再现实、难以实现。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长期处于闭塞状态下还能保持活力、经久不衰,异化翻译策略为文化传播中文化的发展与更新找到了突破口,使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具备了更新的内在动力。

(二)翻译异化视角下的文化传播

翻译的异化策略更深层次地揭露了翻译的本质,“翻译就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这种认知固然有其正确性,但这种认知是不全面、不透彻的,只认知到翻译的转换功能实为只看到翻译的归化,之前我们曾拘泥于异文化受众的可接受程度,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省略甚至忽视了一些中国文化及特色,这使得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产生欠缺,文化内涵不再完整,异文化受众总是习惯于在自身本国文化中匹配近似概念进行理解,而那些被忽视掉的中国文化精髓往往是独特且难以转换的,长此以往对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的传播不能不说是一大打击,这在人类文化层面也可称为一种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屡屡取得世所罕见的成果,但在传播中国文化时,却多有过度采取翻译的归化策略之嫌[2],为使他国民众更易理解而忽视了中国文化的特色,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一种文化的不自信。然而,正如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日前所说,“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中国”,当今时代,中国身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不断增强,正走在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早已不复过去曾经的屈辱。但与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相比,我们的思想意识发展速度明显落后,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提升,我们在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文化时也应逐步减轻归化策略的使用,更多地保持中国精神的深度内涵。身为当今世界强国之一,站在中国立场发声的译者也应更有底气地做到适度的文化“强势”,逐渐尝试从翻译的异化视角出发,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3]。

二、翻译的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我国的文化自信,指的是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乃至整个中国对自身文化及其价值的充分认同,并积极付诸实践以保证自身文化的长久生命力并发展弘扬其内涵。具体来说,文化自信可分为两个角度。站在个人立场上,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中国人在面对他民族、他国家的人时,展现出的文化独立性和优秀感、自豪感;而角度转换到民族国家立场时,则是中华民族、中国站在国际舞台上,面对他民族、他国家时彰显出的文化独立独特性以及源远流长的生命力、永不衰竭的创造性。这份自信并不是夜郎自大,而是在中华人民长期的奋斗与实践中逐渐确认的,正是因为具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份强大的根基,结合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成长土壤,发展出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可以说,没有这份中国文化,没有这种文化自信,就没有人民团结,没有国家富强,更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自信并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全盘否认,而是在充分认同、积极弘扬中国文化的同时,对外来文化加以辨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借鉴吸收其中有益于己的部分融进自身文化中,使中国文化随历史的发展不断进步完善,熠熠生辉。

(二)翻译中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当前国际社会中,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主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推进,我们也摸索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是加速世界各国对当代中国了解的重要手段与途径,而在这个文化输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异文化的传播媒介即翻译。译者所做的工作既不是机械简单地将本国语言转换为他国语言,也不能过分着眼于异文化受众的可接受程度导致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失其精髓,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广阔的知识面和一定水平的文学素养,更要热爱中国文化,做到真正的理解、认同中国这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而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欲信人者,必先自信”,在对中国文化进行翻译传播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尊重多元文化,面对世界舞台上他国可能产生的褒贬不一的评价做到理性对待,通过翻译促进文化的传播和融合创新,发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这有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有助于中国进一步“走出去”,更有助于增强中华儿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和信念。

三、翻译中文化自信的构建对策

(一)坚持文化自信观念

随着文化全球化不断推进,世界范围内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可想而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在所难免,在中国文化面对以文化冲击时,译者应清晰意识到我国经过五千年沉淀流传而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位置的基础和底气。文化自信是判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应坚持文化自信观念,不可妄自菲薄,盲目吸收外来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唯我独尊,理智的文化自信观才是翻译中构建文化自信的重中之重,译者更要做到在翻译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在充分理解认可中国文化的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看待外来文化,不仅能利用专业能力准确地传达文化精髓,还能在翻译过程中理性分析、客观对待乃至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真正做到树立并坚持文化自信观念,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展现中国的大国气度与担当。

(二)采取异化策略保持中国特色

曾经,我国不少译者将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放在翻译的首位,因而过度采用翻译的归化策略,过于重视目的语读者的喜好,在目的语文化中匹配近似概念进行翻译,这看似贴合了异国文化,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实则在这种翻译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一些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异文化读者在接触到这样的中国文化时,难免会因为其中的欠缺而感到困惑甚至产生质疑,这类不甚成功的中国文化翻译从侧面体现出了一种文化自卑、文化不自信。译者不妨采取翻译的异化策略,传达出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在遇到目的语读者可能难以理解的内容时,不再试图寻求目的语文化的对等或类似概念,而是满怀文化自信,尝试令异文化接纳中国文化的新鲜血液,这样才能在中国文化翻译传播的过程中保持中国特色,做到文化自信。

(三)尊重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传承数千年绵延至今且经久不衰,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文化对异文化具有的包容与尊重精神,正是这份文化包容与文化尊重,中国文化才能在发展传播过程中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不断借鉴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部分,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乃至国际影响力。译者在翻译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平等对待各种异文化,认识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其次,要认清翻译过程具有多样性这一客观事实,即使是同一个翻译内容,在宗教、政治等各种因素的多方面影响下,采取的翻译策略、最终呈现的翻译成果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就促使译者在进行中国文化的翻译工作时要坚持文化自信。只有坚持文化自信,译者才能在面对异文化的冲击与质疑时岿然不动,进而不断输出充满昂扬生机的中国文化。最后,只有尊重外来文化,做到文化包容与文化尊重,正如历史上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译者才能更加认识到不断发展完善的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并在对中国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与自豪感之下构建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

(四)探索适合中国文化翻译的理论体系

在对外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采取合适的翻译理论体系,这里以中国文化翻译为主进行论证。首先译者需要明悉何为文化翻译,即文化翻译的本质,它不仅仅是一种或几种语言的相互转换,也是一种文化移植的过程[3]。译者须了解文化翻译的本质,才能做到文化自信,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做到有所判断、合理取舍,有选择性地摒弃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其次译者应抓住文化翻译的机遇。随着各方面实力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逐渐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心,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翻译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国对此持支持态度,给予了物质层面乃至政治层面等较大力度的支持,这对于当今译者不失为一大机遇。最后译者须不断创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直至探索出适合中国文化翻译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个翻译理论体系的探索过程中,有必要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同时译者也应意识到各民族、各国之间文化差异始终存在,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地域性、民族性等因素影响下,并非完全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战略。译者在进行吸收的同时,应与我国翻译工作具体情况相结合,对其进行改造优化,总结创建出一套特有的、适合中国文化翻译的、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进而以此构建翻译中的文化自信。

(五)强化译者双语能力

一名翻译工作者需要具备多种不同要素的能力,其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无疑是语言能力,这里主要涉及译者的母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所谓“双语能力”,不仅是指一种语言能力,是译者对母语与目的语的掌握和运用,同时也涵盖交际技能和认知能力,需要译者精确感知双语信息并做出表达。而在一些文化翻译实际工作过程中,会出现译者双语能力不平衡的现象,通常表现为译者过于注重外语能力的学习,导致其目的语的水平颇高,自身的本国母语水平反倒略逊一筹,这未尝不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体现。在传播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往往需要翻译一些古籍典故或是诗词曲赋,这尤其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与语言功底,才能翻译出中国文化的精髓,令异文化读者也能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从而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文化。因此译者应注重双语能力的强化,可以通过如今发达的网络平台与本国译者和国外译者进行沟通交流、切磋互动,借鉴先进经验,将本国文化与异文化、母语与目的语的学习放在平等地位对待,进而构建出坚定的文化自信。

(六)培养译者时增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如上文所述,译者在翻译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对翻译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价值,若译者缺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缺乏文化自信,就无法准确地完成翻译工作,这极其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大多数高校在培养翻译人员的专业课程设置里并未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译者虽已走上工作岗位,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到位,在面对中国文化的翻译工作时无从下手,力不从心。因此,有必要在高校针对翻译人员的培养课程中增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从而使译者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培养出更加坚实的文化自信。

(七)加强译者责任担当意识

在向世界翻译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译者的责任空前重大,此时的译者是各种文化、各个民族乃至各个国家之间连接的桥梁,而不仅仅是一个翻译人员的概念。因此,译者务必站稳政治立场和国家立场,牢固树立正确意识,维护国家尊严,不仅要保证做出的翻译客观传达事实、严谨准确,绝对不可因翻译失误引起歧义导致误解,更要加强责任担当意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代表的立场,在面对国际社会可能产生的质疑时坚定文化自信,不受异文化的冲击产生动摇[4],这一点在进行外宣翻译工作时尤为重要,译者须在面对外媒时捍卫中国的尊严,维护中国的大国形象,巩固中国的国际地位,由此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推动中国故事“走出去”,这对坚定中国的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四、结语

如今中国已走上世界舞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积极向世界传播输出中国的优秀文化。面对国际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译者长期遵循的翻译策略也应因时而变,从翻译的归化策略窠臼中跳出,敢于尝试通过翻译的异化策略最大限度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坚定中国的文化自信,体现中国的大国底气。译者需要认同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翻译工作中充分传达翻译作品的内涵。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构建文化自信是文化传播的重中之重,可通过坚持文化自信观念,采取异化策略保持中国特色,尊重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探索适合中国文化翻译的理论体系,强化译者双语能力,培养译者时增设中国文化课程,加强译者责任担当意识等,积极构建翻译中的文化自信,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保障。

猜你喜欢
归化异化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归化(双语加油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