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留白的探讨

2022-12-20 01:50李清阳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8期
关键词:空间感意志空间

李清阳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000)

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性,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留白手法。学界认为中国传统艺术留白的民族性特征,源于中国人含蓄的性格特征,亦或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禅道精神。笔者拟对中国传统绘画、音乐留白的表现方式,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留白的思考。

一、中国传统艺术留白中蕴含的民族性探讨

我认为产生中国传统艺术留白特征的民族性因素可概括为性情论、宗教论、空间论,其中的性情论、宗教论的类似观点已有文献涉及,因此我下面只简单讨论。虽然朱良志先生在《生命清供》一书,并未探讨造成传统绘画留白的因素,但该书对我有个启发:造成传统艺术留白特征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中国古人强烈的空间感。

首先是性情论,中华民族含蓄内敛、中正平和的民族性格要求的是显时即隐、扬时即抑的处世风格,强调的是内心的自省。为此,艺术画作与传统音乐都需要一个能为画家或演奏者提供自我性灵观照的空间或时间,需要一个能调和显隐、抑扬的留白。

然后是宗教说,中国的禅道精神认为道不可说,正如《生命清供》中提到船子和尚两次把想要开口说道的善会撞入水中,善会因而大悟,道不可说,道就在舟中、水中、烟波的深处[1]。同理,国画与音乐中的留白其实就是把道交给观赏者、听众自己去体悟。

最后,我要重点阐述空间论。从屈原的“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长勤”的慨叹,到嵇康的“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悠然;从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伤感,到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中国历代文人不论喜怒哀乐,总喜欢将自己放入宇宙大化中,于是中国艺术的格局也在文人的心与宇宙的共振中扩大了,文人们为个人的哀乐附上了更恒久深远的意义。

需要解释的是中国艺术的空间感不仅仅体现在宇宙之中,相比起西方的宗教艺术,中国艺术的空间感更体现在苏轼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1]。《生命清供》中朱良志先生认为,中国传统艺术的超越总在直接的生活中直体大道,带有最直接的人间色彩[1]。因此,中国艺术的空间感相比起西方宗教艺术圣神肃穆的空间感,更带有一种绵延不断、天上人间自如转换的感觉。

据此,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借景手法—通过空间的留白将外部景观放入视线范围。颐和园就是借园外玉泉山、西山之景,为有限的园林空间增加了无限的风光。然而借景的前提是三维空间的留白,倘若当年颐和园的建筑师将园林内的每一寸空间都填满,恐怕就留不出欣赏园外之景的视觉空间了。

相比起传统建筑艺术用空间留白来扩大空间感,我国传统绘画恐怕要略胜一筹,它不像建筑留白一样去借其他空间的景观,而是直接把整个宇宙空间搬来,以无限的自然空间作为绘画的基底。于是文人的灵魂在这无限的空间中得到了自适,性灵也在诗意的飘飞中得到了寄托。当然,能够感受到这留白背后空间感的,也必须是心怀大化者,若是没有性灵的辅助,视觉上的缺失只会导致心理上的惴惴不安,这可能就是原始部族“空白恐惧”的产生原因吧。

另外,我国山水画更多体现的是留白带来的流动空间感。正如前面提到中国文人天上人间自由转换、延绵不绝的空间感,中国山水画的视角也是天上人间自由转换的“俯仰”视角,它不像西方用焦点透视把二维平面向固定方向做三维的延伸,来拓展空间感,中国山水画通常不会聚焦于某个点,而是喜欢通过留白与云烟让整个画面流动起来,体现出一种周流贯彻、无所滞碍的空间感。元代画家商琦的《春山图》就给人强烈飘动起来的感觉,溪流中似乎有冷气从留白的地方溢出,汇入飘渺的云烟,整幅画气象浑沦、一气贯通,在留白带来的空间感、流动感中体现了中国文人恣意潇洒的品性与开阖大度的畅然。

音乐留白带来的空间感较之前两者显然更为抽象,也更为精妙。其中最有名的片段莫过于白居易《琵琶行》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留白在这里主要起到一个空间转换的作用,在“此时无声”之后,音乐并未停止,只听得“银瓶乍破水浆崩,铁骑突出刀枪鸣”,于是通过这音乐的留白,音乐描绘的场景自然地从“冰泉”切到了“战场”上。同时,这“无声”的留白之所以“胜有声”,就在于它消除声音对空间场景的想象的限制,听众大可以让想象力在自由的空间中飘飞,既可以“眄庭柯以怡颜”,又可以“误入藕花深处”,这小小的留白不仅提供了聆听者心灵自适的余地,还为音乐本身创造了多种空间选择性。

二、留白对自由意志的调动

老子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即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乐音会令人听觉失灵。我觉得该现象的发生是因为过多的颜色与乐音将感官捆绑,挤占了留白调动自由意志的空间与时间。那么我试着将老子先生的话反过来,简化了色与音的留白是否能使人耳爽目明呢?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留白对感官因过渡运作造成疲劳有舒缓作用。画家黄宾虹的“白为画中气眼”为此做出了很好的解释,通过留白这个视觉或听觉上的气口,人的呼吸能更顺畅地随艺术进行或急促或缓慢的轮回流转。倘若整件作品完全用创作者的意志填满,而不给观者听众自我呼吸的余地,人心又如何能和作品产生共鸣?

当然,我认为留白之所以能令人耳爽目明,除了对感官的放松舒缓作用外,还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多调动自由意志的机会。留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声色对感官的引领捆绑,让我们在作品中能够更加自由地加入了自己的意志与体会,最终与作品产生共鸣。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留白对自由意志的调动,我找了两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空荡荡的江面上,繁复的内涵被过滤,一切喧嚣散尽,只剩得一舟一人一竿的自由高蹈[2],有人评价其作品“寒江无点墨,水意自然生”。另一个例子是毕加索看到齐白石的中国水墨画时,连连惊叹,没有用一点色,一根线去画水,确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3]。这种视觉的空白带来的联想需要观者通过内心的知觉去塑造,利于调动人的自由意志及人与作品的共鸣。

有人可能会质疑就算没有留白,艺术也会带给人联想,但受联觉规律性的制约,这并不能算是自由意志的参与。譬如听到《山之舞》开头的引子,我们基本都能感受到山林清晨的阳光照到人身上的温度,嗅到草木湿漉漉的清新气息,但是这种靠声色产生的联想往往是联觉带来的,更多靠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提出“暖色给人的感觉是趋向于观众,冷色则反其道而行之,黄色的圆展现的是一个离心的向观众接近的效果,而蓝色的圆像一个钻壳体的蜗牛,呈现聚向轴心且远去的效果[4]”,体现的即是联觉的规律性。尽管没有留白的地方也能够加入观者或听众的个人体会,但是这种体会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创作者意志的引领的,而无法夹杂过纯粹的自由意志,不利于观者听众自由意志的调动与共鸣的产生。

三、中国传统艺术留白的具体表现方式

要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留白,就得先知道如何区别留白与停断、空白。体态律动高级导师保罗教授让学生用拍手去填补空拍,他认为音乐的留白不是停顿,而是一种蓄力。同时,我在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里面也找到了相应的一句话“白色对于我们心里的作用就像是一片毫无声息的静谧,如同音乐中骤然打断旋律的停顿。但是白色并不是死亡的沉寂,而是一种孕育着希望的平静,白色的魅力犹如生命诞生之前的虚无和地球的冰河期”[4]。这两个事例不仅区别了留白与空白、停顿的不同,也说明了音乐美术留白的相通之处,都是通过“静默形式下的积极情绪”加以实现。

既然已经区分了留白与空白,那么如何才能保持“静默形式下的积极情绪”,

使留白不沦为空洞与空白呢?让我们借鉴一下管平湖先生的处理方式,林谷芳在《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中提到名曲《流水》有“七十二滚拂”,用于做出连绵不断的水声,犹如流水击石、船夫划桨,许多琴家怕沦为平板,遂在音量速度上大做文章,反流于俗,而一代大师管平湖却以平稳自然去描绘这两段,却益见大气[5]。我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像古琴这种通过点状的声音串成乐句的弹拨乐器,音响与音响之间势必会形成微小的留白,演奏者一旦通过增加音量和速度来减缓因声音停断而造成的气势下落,将力量在在音量和速度上散尽,反而会使演奏失于俗套且落于平庸。而管平湖先生之所以能以平稳的速度和音量去描绘出这段风光,就在于他能够“形散神聚”,即用神韵来串连分散的音响,填补形散的留白。管平湖先生用他的情催动他的气息溶于留白之中,又用延绵不断的气息带动音乐的走向,这让我想到我们合唱课老师说的“声断气不断,气断情不断”。正如茶水中的几片茶叶,虽然为数不多,但却能造就茶的清香扑鼻、回味无穷,倘若茶叶不能将自身的清韵化入茶水之中,那么即使放入再多的茶叶,茶水与白开水又有何不同呢?林清玄先生爱品茶,他品的正是每片茶叶溶于水中的独特韵味吧。我们的民族音乐注重“行韵”,尽管以五声为主,不似西方的十二音列这么变化万千,但是因为有了这“一唱三叹”的韵致,我们的民族音乐比其更有一番韵味。

音乐的留白可以“行韵”、“聚神”,那么中国在传统绘画上又是如何留白的呢?我觉得绘画的留白则是通过形的模糊和黑白流动实现的一个超越形式的自由空间。朱良志先生在《生命清供》的“寒潭鹤影”中提出一个观点,一幅好的画要使观者“忘其形而取其意,舍其色而摄其真”。在“形”上,中国的传统水墨画往往模糊边界的划分(纵使勾勒也极少出现四四方方的形状),令水墨自然晕染于白纸之上,不像西方绘画常将颜色置于固定精确的形势之中;在“色”上,中国水墨画以黑白相映成趣,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中提到黑白的色彩对比让它们运动往返于观者[4],可能正因为此,中国的水墨画不需要西方的焦点透视的立体感,却黑白流动中体现出一种超越形式的层次感与灵动感。愈是大家的画,愈能够体现出超越形式的灵动感。艺术概论的课堂上,徐老师给我们看了齐白石《白衣大士图》的真作与仿作,仿作在亦步亦趋的模仿之中被形式限制了线条的自由感,白衣与蒲团之上可以见到明显框架划分的痕迹;相反,真作的白衣线条舒展流畅,显示出一气呵成的大气,白衣蒲团之间未见明显勾勒,与四周有融为一体之感。中国传统的绘画大家正是通过这种超越形式的留白,使中国的水墨画有了一种简而有味的独特风骨。

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留白,我主要从留白的民族根源性、留白对自由意志的调动及音乐绘画留白的具体表现方式与关联出发,做了一些浅薄的思考。希望我的文章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更深思考。

猜你喜欢
空间感意志空间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空间是什么?
冥想
创享空间
空间感
范小青《城乡简史》叙事手法探析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浅谈3D电影摄影立体空间感的建构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