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h fish-pattern decoration of Longquan Celad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articlegains insights into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rack for the decorations of Longquan Celadon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periods.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coration design and creation of contemporary Longquan Celadon.
以龙泉青瓷的鱼纹装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探寻龙泉青瓷装饰的分类和发展轨迹。旨在为当代龙泉青瓷装饰设计和创作提供借鉴,并对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古代装饰艺术中,鱼纹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在陶瓷制品上十分常见。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彩陶上,就已出现几何形构成的鱼纹装饰,反映了半坡人以鱼为祖先的观念,鱼可能是其图腾。马家窑文化彩陶中,也不乏人面鱼身纹和团鱼纹,它们具有氏族特征,包含了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汉文字发明后,民间将鱼纹赋予了与其同音的美好寓意,如“鱼”寓意“余”,“鲤”寓意为“利”,历代各地窑场将鱼作为陶瓷装饰的重要题材,表达了人们对于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
据现有资料考证,龙泉窑是我国制瓷史上烧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窑系。现已发现历代龙泉青瓷窑址500余处,分布在浙江省南部的龙泉、庆元、景宁、云和等地,在龙泉境内,则以大窑、金村、溪口等地较为集中。龙泉青瓷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精美绝伦的釉色,优美多样的纹饰,达到了制瓷业的最高峰,是我国古代青瓷的集大成者。在1600余年的制瓷历史中,龙泉窑历经了五代以前的开创时期、北宋的发展期、南宋的鼎盛期、清代的衰落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恢复期和当代的再繁荣几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因其制作工艺、审美情趣、装饰部位的不同,反映在瓷器上的鱼纹装饰也有所区别。经过历代制瓷工匠的不断积累与创造,龙泉青瓷鱼形纹饰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装饰风格。
南宋 龙泉窑莲瓣双鱼洗 青瓷 高5.1cm 口径21.3cm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南宋 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 青瓷 高6cm 口径23.5cm 故宫博物院藏
1.整件器:即模仿鱼的外观形象作为基本造型的器物。此类器物整体为鱼形,风格较为写实,工艺较为复杂,常详细描绘鱼身、鱼嘴、鱼眼、鱼鳞、鱼鳍、鱼尾等各部位细节,共同组成器物的造型。整器鱼形件传承了古老的陶瓷造型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器物造型的需要而发展变化。龙泉窑的鱼形整件器少见日用器皿,主要集中在砚滴、笔架等文房器物中,常比其他器物考究,既可实用,又能陈设。如金华市博物馆藏龙泉窑青瓷鱼形砚滴,造型为一尾昂头翘尾的鲤鱼,装饰细节考究,形象栩栩如生。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代龙泉窑鱼形砚滴,三尾一组,均为作奋力跃升之姿的鲤鱼,器物造型别致,细节刻画考究。
元代 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 青瓷 高7.2cm 口径27.6cm 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 龙泉窑鱼形砚滴 青瓷 长度11.5cm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2.功能器:即以鱼的形象作为部分功能件造型的器物。此类器物局部为鱼形,提取鱼形素材往往运用了简洁精炼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更加简洁概括。功能器的设计必须考虑其实际功用,提取鱼元素需经过取舍变化和艺术加工,与鱼形整件器对比,功能器上的鱼形显得略微抽象,意蕴深远。鱼形在功能器上常运用于瓶耳、炉耳、盖钮等器物的功能件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南宋龙泉窑鱼耳瓶,器物整体造型呈现平实典雅的线条,瓶颈两侧置对称拱身的双鱼耳,集实用价值与装饰价值与一身,使器物呈现稳重与尊贵的格调。
3.纹饰器:即以鱼的造型作为器表装饰纹样的器物。此类纹饰器上,鱼形纹饰以平面或半立体的形式装饰于器物表面,如瓶周、盘面、洗面、碗心等位置,作为器物的点睛之笔,创造丰富的视觉效果。纵观龙泉窑的发展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鱼纹装饰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龙泉窑的开创期,以简洁灵动的刻划鱼纹为主;到北宋发展期,出现了规整精确的模印鱼纹;在南宋鼎盛期则盛行精美考究的雕刻鱼纹和贴塑鱼纹;直至衰落期还出现了多彩别致的绘画纹样。随着时代变迁,鱼纹装饰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形态各异,千鱼千面。上海博物馆藏元代龙泉窑青釉双鱼纹洗,仿汉代青铜鱼洗式样,内底贴塑鱼纹两尾,鱼纹呈浮雕状凸起,洗内壁辅以刻划暗水纹,画面层次丰富,显得意趣盎然。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的南宋龙泉窑莲瓣双鱼洗,外壁饰莲瓣纹,洗面光素仅贴塑双鱼纹样,釉极莹润,把青瓷之美发挥到极致。
1.刻划鱼纹:是指在器物坯体上用竹刀等工具刻划出鱼形轮廓线的装饰技法。在刻划时刀面略微倾斜,刀法深浅有致,线条流畅自然,形象姿态万千,给人清雅隽逸的审美体验。刻划鱼纹以写意为多,刻划线条简洁洗练,常辅以生动自然的水草纹,刀法的宽窄变化、轻重缓急体现了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刻划工艺是我国古老的陶瓷装饰工艺,在龙泉窑开创初期就已普遍运用,其中金村、大窑等窑口最为常见。刻划鱼纹的飘逸与石灰薄釉的清透相辅相成,成为北宋时期龙泉窑的典型装饰工艺,而后随着其他装饰工艺的出现和石灰碱厚釉的流行而逐渐减少。
2.模印鱼纹:是指在器物坯体上用制好的印模压印出鱼形的装饰技法。相较于一件一刻的刻划鱼纹,模印工艺的操作更加便捷,印制的鱼形纹样也更规整划一,为使画面更加生动,常与刻划工艺结合运用。事先制成的印模可重复使用,降低了工艺难度,有效提高效率,增大产量,更加适合批量生产。印模工艺和篆刻类似,可分为阴纹和阳纹两种,以阴纹为多。相较刻划工艺,模印工艺出现稍晚,在北宋中早期流行,主要集中在器物的盘面、洗面、碗心、杯心等积釉较厚的位置,罩釉后若隐若现,别有一番意趣。
3.雕刻鱼纹:是指在器物坯体上用刻刀等工具雕刻出较为立体的鱼形装饰效果。雕刻鱼纹是各种工艺中效果最为立体的装饰方式,雕刻纹样细节繁复,生动逼真,仿佛鲤鱼跃然于器物之上。雕刻装饰处凹凸不平,南宋改良的石灰碱釉可以填平其间隙,甚至可以在器物立面上使用,自此雕刻纹样被普遍运用,一直延续至今。
4.贴塑鱼纹:也叫“堆塑”和“堆贴”,是指将已雕刻成型或模范压制的鱼形饰件粘贴在器物坯体表面的装饰技法。此技法出现于龙泉窑的鼎盛时期,贴塑纹样略微凸起于器物表面,形成类似浮雕的装饰效果。贴塑鱼纹既精巧繁复,又方便快捷,成为了应用最广的鱼纹装饰工艺。值得一提的是,南宋中晚期到元代,龙泉窑贴塑作品中露胎技法大量出现。大量为施釉的模印鱼纹粘釉浆粘于器表,在烧造时形成红褐胎色,俗称“火石红”,与原本单一的青瓷釉面形成强烈的色彩和质感上的双重对比,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
5.绘画鱼纹:是指在器物胎体上用青花等材料绘画成鱼形纹样的装饰技法。明后期至清代的龙泉窑,在景德镇窑等其他窑口迅猛发展的冲击下逐渐走向衰落,青瓷生产式微,被动引入青花、五彩等彩色釉料,出现了绘画鱼纹工艺。有别于其他窑口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风格,龙泉窑始终坚守典雅素净的风尚,创造性地烧制出独具风貌的龙泉青花,其中鱼形纹饰常见于瓶周、洗面、碗心等器物显要位置上,有其独特的美感。
1.单鱼。单鱼装饰在北宋早期较为常见,其中以金村窑口最为典型,多为刻划纹样,其中不乏精彩的“半刀泥”技法,辅以刻划水草等纹饰,添一份自然灵动之美。把鱼与其他纹饰结合,便创造出许多形式优美、寓意丰富的画面。如北宋末大窑窑口出土的刻划鱼洗,一尾田鱼跃然洗面,寥寥数笔,生动传神,构图不对称但又显得十分均衡,可以窥见古代匠人非凡脱俗的审美品格。
2.双鱼。双鱼纹饰是龙泉窑典型的装饰题材。早期双鱼装饰多采用刻划工艺,行刀自如,流畅飘逸。在而后多见贴塑工艺,也有部分印模鱼纹。双鱼题材中,两鱼同向者少,两鱼相向者多,一般而言,两鱼同向早于相向者,多出现在盘面、碟面、洗面、碗心、杯心等。故宫博物院藏宋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外壁刻凸菊瓣纹一周,洗心内塑贴两条游鱼,鱼鳞清晰,纤毫毕现,是南宋龙泉窑的典型作品。
南宋 龙泉窑鱼耳瓶 青瓷 高17.1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3.多鱼。多鱼装饰多为贴塑技法,常见四鱼纹样,因鲤鱼暗示青云之路,而“四”与“仕”音相近,也成了吉数。偶见八鱼纹样,绕盘心一周,锦鲤具有招财的寓意,八条锦鲤意为八方来财。贴塑多鱼纹样多出现在大盘面或大盘折沿,刻划多鱼纹样则出现于瓶周、罐周,寓意“多子多福”。如故宫博物院藏元代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模印的四鱼纹环绕洗面,利用露胎工艺强调鱼纹和洗心刻划莲花的对比,在一件器物上运用多种装饰工艺相结合,给人丰富的审美感受。
1.田(草)鱼、鲫鱼。多出现在龙泉窑发展初期,以刻划工艺为主,是当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鱼种,本土人文地理特色十分鲜明。鲫鱼纹饰的风格大多写意,艺术表现重在神韵,不拘形式,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也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审美风尚和精湛的工艺水准。
2.鲤鱼。鲤鱼作为龙泉窑鱼纹中最为常见的品类,多出现在宋元鼎盛期,风格较为写实,大多精工细作。鲤鱼的“鲤”寓意为“利”,“鱼”寓意为“余”,且把鲤鱼与水相结合,有“鲤鱼跃龙门”之意,寓意色彩较为浓厚,表达了吉祥美好的愿景。
3.鳜鱼。鳜鱼纹饰多出现于晚期,常于外壁菊瓣纹相结合,“鳜”与“贵”谐音,“菊”与“吉”谐音,为金元时期十分流行的吉语纹饰。
4.金鱼。金鱼纹饰较为特殊,据考证,远在晋朝就有“赤鳞鱼”的记载,在宋代即已家养。泡眼摆尾的金鱼形象出现在南宋龙泉窑器物上,说明在当时金鱼已进入池养阶段,成为文人贵族的赏玩对象,也为龙泉青瓷的史料价值提供佐证。
5.鱼龙纹。又称“摩羯纹”或“鱼化龙”,广泛应用于历代各工艺美术品类之中,在龙泉窑器物中也有出现。它是一种龙头鱼身的形象,凸目,带须,多为模制,常贴于器底或作为瓶耳。这出现于南宋末年元代早期,为佛教圣物的化身。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鱼形纹样带有吉利有余的寓意,在当代工艺美术设计中,也常常通过鱼纹传递和谐美好的信息。鱼纹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装饰于生活日用器皿上,遍布中国传统工艺品各个门类,涵盖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龙泉窑鱼纹装饰表现了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提炼,承载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反映出企盼吉祥美满生活的美好心境。
龙泉窑器物对应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对象,所以它也是最能反映审美时尚的时代佐证。通过对龙泉窑鱼纹装饰的探析,能对时代审美变迁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在认识功能和审美意义上都有所收获。通过鱼纹,可以感受到典雅优美的时代风貌,欣赏到独具东方特色的工艺美术楷模。青瓷鱼纹装饰工艺源源不断地向我们提供着形式语言,潜移默化地培养着我们基本的审美意识,也左右着我们基本的审美判断。当下,既要准确把握传统龙泉高贵典雅的神韵,更要传承其独特的装饰艺术,寓东方美学以时代精神,在传统的基础上汲古出新,继而使得龙泉青瓷绽放出新的光彩,再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