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薇 程启旺
(南京交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京)
“思政课程”泛指与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的教学系列课程,不仅是学校进行科学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还是学生认识并提升自我思想道德认知的一种途径。“课程思政”泛指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关课之外的其他课程(包括专业系列课程、通识系列课程、实训系列课程等),同样需要在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想教育的内容,在课程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把思想教育传递给学生,达到树立其正确价值观的目的。由于“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运用得还不够成熟,以及专业课教师已经习惯了以往“专一”的教学模式,所以,一些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偏差,不能很好地挖掘专业课背后的思政内容。以南京交通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查为例,通过对该校各任课教师情况的了解,多数教师虽然知道“课程思政”理念,但是表示虽然认同这一理念,但是较难将思政理念融入自己的课程中(如图1)。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其与思政课程的育人理念达成一致是当前学校探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途径。
图1 对“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看法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共性是二者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合力育人作用。就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学校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品德、高技能的“三高”人才。区别是,它们在思想教育中又各有侧重。首先,在育人内容方面,二者侧重点不同。思政是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必修课程,更多地侧重于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把德育内容传递给被育人,是职业院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来源。而“课程思政”则是结合专业、通识和实训等课程内容,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思政内容,融入其课程中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意识地把课程内容背后的人物、故事和规律等体现出来的精神作为思政教育和价值引导融入专业、通识或实训等课程的教育实践中去。所以,任课教师不能把专业课程上成思政理论课。其次,在育人方式方面,二者侧重点不同。思政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直接引导作用,为其他专业课程起到示范作用,它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长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对学生起间接引导作用,二者不可混淆。
首先,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职业院校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技能的优越条件之外,还要注重为社会培养有素质、重责任、能担当的高技能综合人才。就学校工作者而言,需要思政教师、其他学科教师甚至是行政管理人员和班主任共同努力、共同作用。就职业院校而言,需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为教师提供较好的育人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组织制订行而有效的教育计划,学校只有从根本上重视这一问题,教师才有施展思政教育的空间,这也是职业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背景下,只有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才能促使职业院校制订全方位育人的策略方针。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水平、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相较于高校学生要略低一些,因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大力关照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认知能力、文化水平、个人素养,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思政教师和任课教师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理论知识有趣化、专业知识实际化,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课堂内外的育人作用,创造更好的学生成长发展的优质环境。
其次,政治立场的一致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统一政治方向,“课程思政”在践行过程中需要体现政治性,以国家整体作为出发点,树立大局意识,与“思政课程”共同推动学生对国家、政治、文化和生活等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学校是学生认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阵地,广大教师自身要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深入阐述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拥有更积极乐观的心态,热爱国家和社会。同时,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态势逐渐显著。学生还处于受教育过程中,看待问题比较片面化,有时候不能正确区分信息的真实性,需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正确地解答和指导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用符合社会价值观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简单来说,两者要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有关国家以及政治大局方面,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引导学生。
最后,立德树人要求的一致性。职业院校在实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育人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共同的立德树人目标,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就业实践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思想认识和职业发展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建设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该是多元且融合的,包括学生的专业能力、品德、知识、思维等多个方面,其中的“品德”培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学生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对学生人生以及事业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也随之应运而生,人才的需求逐步从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向高素质、高品质的高技能人才需求转变,以此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要求,人文素质水平的提升会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同行”问题方面,职业院校教师要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相互借鉴并互相渗透,在同向同行育人过程中实现步伐的一致性。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需相互借鉴并互相渗透。具体来说,二者的合作不仅限于课程设计、教学规划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挖掘等方面,还应发挥两者在育人方面的协同推动力。二者的合作不仅能够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全面完善,还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同时,二者的合作能丰富校本教材内容,提炼两者共性的育人内容,结合学生特点,研究出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能诠释更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二者的通力合作有助于教学活动效果的提升,在教学活动方案设计以及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可以交流合作,这样能丰富专业课程思政活动内容和形式,同时也能探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对双方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加强课程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二者还应建立互相借鉴的合作模式,弥补彼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设计上的不足之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在案例、人物精神等方面挖掘得更加深入,这样既能开阔教师知识视野,也能提升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他课程中的践行过程中,也能够在知识理论层面、文化素养层面提升任课教师的教学素养和知识点融入能力。由此,两者合作,互相渗透借鉴,对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教学方法体系创新、教学知识内容完善、教学能力结构优化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应保持步伐一致性。在课程思政践行方面,应当鼓励并引导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参与构建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教育格局,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创新能力,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探索创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和育人机制,坚持显性和隐性相统一,坚持主动与渗透相结合。教师为人师表,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积极乐观的教学态度,时时刻刻向学生传递热爱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任课教师还要通过课堂教学展现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丰富的知识面、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到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榜样精神,还要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以亦师亦友的身份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另外,思政课教师可以对任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向任课教师传授思政教学经验,或者以集体备课的形式相互学习和沟通交流,以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知识面,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
秉承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理念,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然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愿意听是许多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情况,教学内容存在过于“理论化”“枯燥化”,缺乏“亲和力”“贴合感”等消极因素,就形成了许多学生听不进去也听不懂的局面,学生习惯性地在思政课堂上成为“低头族”。除此之外,职业院校学生更加注重对专业技能以及相关技术的学习与掌握,片面地认为来学校就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从而忽视了对自身思想、道德、价值等方面的挖掘,这也是导致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渗透以及借鉴不足的重要原因,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中。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必要性。“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任课教师能够通过对专业课的精通,很好地发掘其背后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发挥专业课隐性的思政教育功能,这种新的教育功能既不属于原专业课堂与当下意识形态格局牵强的联合,也不生搬硬套去刻意凸显专业课背后的思政教育内容。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与思政课程的显性功能共同对学生价值、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正确引导。同向同步体现在学校全方位、全课程育人环境之中,只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德育的育人功能性和感染力,使其更具说服力,所以,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存在着价值共鸣。总之,二者同向同行是非常有必要的。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可行性。在当前各类学校中,二者的同向同行是非常有必要的,且也是可行的。在二者“携手”同行的同时,其侧重点各有不同,我们要进行区分和了解。思政课程更加侧重理论知识层面,通过系统化教学体系渐进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内容,善于运用内容背后的案例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去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让理论知识充满生动性,使学生更好地通过实际去理解理论,继而将知识进行内化吸收。但是,相较而言,课程思政则侧重于在专业课程中挖掘背后的故事、精神、政治、文化等内容,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具有隐性育人功能,对学生的思想有较强的渗透力,与思政课堂呈现的育人有所差异,它以碎片且灵活的方式被引入和应用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扩充且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这种方式恰好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更多知识,提升思想品德,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面,在潜移默化中被学生所接受。因此,结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者呈现出来的不同侧重点,要根据其特点发掘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育人优势,相互促进,在塑造学生过程中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
综上所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模式应当作为当前职业院校的重要建设目标和改革方向,在践行过程中不断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运用能力。学校以及教师要提高重视程度,构建合作平台,改善教学设计,加强思想教学的互相渗透,确保“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模式能有效落地执行并发挥育人价值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