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明 刘伟丽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西宁 810001)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乡村振兴成为我国各地区各族人民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战略。金融支持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活动,外出打工以及工商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收入在农村也快速增长,借贷需求在农牧区不断扩张。
学者对农户借贷行为展开了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对农户借贷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有户主的受教育年限、年龄、家庭经济特征、金融素养、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等。
初期的国内研究大多是分析农户借贷行为的特征并且提出相关建议。随着国内微观数据的不断完善,研究方向逐渐转向了对借贷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户主的性别、受教育年限、年龄以及家庭经济特征等因素均会对农户借贷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即户主年龄与正规金融借贷呈负相关,文化程度与其呈正相关;同时人口规模以及家庭耕地面积均是农户借贷行为产生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其中借贷需求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呈现“倒W形”;人口规模的增长使其呈现“倒U形”增加(李宇霞,2021年;许家伟,2017年)。史清华、余舒婷(2020年)认为,农户借贷行为受家庭经济状况、劳动力人数以及文化程度的影响,即随着农户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发生借贷行为的概率增加,并且更多的是正规金融机构借贷。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研究发现,金融素养与农户借贷行为呈现正相关关系(邢大伟、管志豪,2019年),并且居民金融知识水平和金融素养的提高能够促进农户正规金融借贷的积极性和可能性(朱雪明,2019年;宋全云,2017年)。
近年国内学者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是影响居民借贷行为的主要因素。社会资本对居民借贷行为的影响备受争议,辩证地看待,即社会资本能够降低农户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但也有可能促使农村信贷结构失衡(陈芳,2018年)。邢大伟等(2021年)的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农户借贷行为呈现正向显著影响,其中对正规金融借贷的显著性要高于非正规金融借贷行为。然而申云(2016年)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中亲戚、政府以及朋友圈越广泛的农户家庭通过正规借贷解决资金需求的可能性越大,而亲属和邻居朋友亲密程度越大的家庭,非正规金融借贷的占比越大,即社会资本与非正规金融借贷渠道更具有影响性。社会网络对民间借贷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张华泉、刘杰等,2022年)。社会网络越广的家庭发生民间借贷的规模越大,因为社会关系资源多为借款家庭间接地提供了一种隐形担保,为民间借贷行为提供了保障(张婷、胡中立等,2021年)。
综合国内研究结果可知,学者主要对各地城镇居民或者农户的借贷特征以及借贷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调查研究,所得结果在数据和结论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青海省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农牧业发展具有独特性,并且相关农牧业数据较少。因此,本文通过线上发放问卷和线下调研的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此举有利于更加真实地了解青海省农牧业区居民的借贷行为。
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参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以及清华大学中国金融中心的消费金融调研等国内家庭金融成熟量表,设计了“青海省农牧区居民家庭金融行为调查研究”问卷。
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基于相关文献以及一些成熟量表整理所得,问卷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包括被调查者的教育、婚姻以及人口数量等情况;
第二部分关于调查对象家庭基本经济情况的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情况、工商业生产经营情况、家庭年收入、年支出以及家庭年结余等;
第三部分是关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以及借贷行为情况的内容,包括受访者对股票、基金等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持有量,是否有储蓄和理财产品,受访居民是否发生借贷行为以及借贷渠道的选择等;
第四部分是关于居民金融素养的内容,包括居民的主观和客观金融素养的测量以及对金融知识了解程度等。
通过该问卷了解青海省农牧区居民金融行为以及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采取的金融相关政策对农牧区居民产生的影响。
由于青海省地域广阔,各市、州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无法做到全面调查,所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在青海省两市5州一共收集问卷448份,有效问卷433份,占比为96.7%。其中线下在海东市和海北州两个市、州6个区、县14个村按照村庄人口数量的10%的比例,共收集问卷316份,其中,有效问卷315份,占比为99.7%。由于所有的问卷均采用上门访问形式,所以在发现无效问卷时更多情况下会立即终止访问,因此只有1份无效问卷,有效地保障了问卷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通过问卷星共收集了132份线上问卷,筛选有效问卷118份,占比89.4%。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问卷发放情况
1.问卷信度检验
问卷信度检验也称为问卷可靠性检验,即检验问卷所获得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具体来说,可靠性检验就是问卷对调研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在检验过程中,通常采用cronbachα系数,公式为:
在公式中,n为量表中题目的数量,是第i题得分的题内方差,为所有题的方差;α系数越大,意味着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可信度越高。通常情况下,系数要大于等于0.6时问卷结果才算合格。当系数结果为0.8时,问卷数据十分可靠,可以用在相关研究中。本文的α系数检测的数据是问卷第三部分,即农牧区居民金融资产的持有量和借贷行为,共27项指标。
表2 信度检验
由检验结果可知,本文第三部分指标的检验α信度系数为0.831,说明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很高,可以将其用于相关研究中。
2.问卷效度检验
问卷效度检验又称为问卷的正确性,即我们所选取的测量指标所测量出的问题精确程度。一般是通过探索因子的方式进行检验,检测效度越高,问卷所获得的结论与测量内容越吻合。本文在设计问卷时参考的是《投资者行为调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等成熟量表,并且经过反复修改、测试所得,因此,本文所采用的问卷在效度方面可以被认为是有保障的。
根据相关理论分析得知,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户受教育水平、年龄、宗教信仰、家庭经济水平、社会信任以及借贷的外部环境等。因此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青海省的实际情况以及调查数据的真实和局限性,将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归结于农户基本特征、社会信任以及外部借贷环境方面。
假设一:在家庭基本特征因素中,农户家庭人口数量以及户主年龄对农户是否产生借贷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农户人口数越多,对资金的需求量越大,可能更多影响农户的借贷行为;户主年龄也可能导致农户借贷需求发生变化。农户年龄不断增长,自身劳动能力降低会使得生产类投资减少,进而促使借贷需求发生变化。
假设二:在家庭个体特征因素中,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均会对农户选择借贷渠道产生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再扩大的需求越多,自身的征信能力、偿债能力较强,因此选择正规借贷的可能性较高。同时,户主年龄较小,对相关金融和生产活动政策了解相对清晰,获得正规金融贷款比较容易。
假设三:在家庭经济特征因素中,农户家庭年收入与家庭总资产、家用汽车数量等因素对农户选择借贷渠道具有重要影响。农牧区居民对于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投入资金额较大,因此也会促使其借贷需求发生变化。
假设四:农户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户选择借贷渠道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即农户从事农业和牧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资金的需求程度有所不同,所以会影响农户选择不同的借贷渠道。
假设五:在借贷外部环境中,金融机构的便利程度,即银行贷款审批手续复杂程度与农户家庭居住地与银行之间的距离均会对农户的借贷行为产生影响。银行放贷审批手续简单,银行网点较多或与农户居住地距离近,农户产生借贷的可能性越大。
假设六:银行、金融机构的便利程度与农户选择正规借贷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与选择非正规借贷呈负相关关系。
本文的核心被解释变量为农户是否发生借贷行为及农户借贷渠道。在此基础上,将借贷渠道按照借贷来源分为正规借贷和民间借贷,从而分析农户借贷行为和借贷渠道选择的影响因素。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将农户借贷情况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农户有没有发生借贷行为;第二,农户的借款来源。这两方面最终决定农户的借贷行为,并且可细分为四个方面:(1)农户从未发生过任何借贷行为;(2)农户只有正规借贷;(3)农户只有非正规借贷;(4)农户同时有正规借贷与非正规借贷。
本文将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户主基本特征、家庭收入状况以及外界借贷环境三个影响因素。户主基本特征变量包括户主性别、户主年龄、自我认定的健康状况、户主文化程度等;家庭收入状况变量包括家庭全年总收入、年末存款余额以及家庭总资产等;外部借贷环境包括地理位置、银行允许的借贷期限、银行审批手续复杂程度等。详见表3。
表3 相关变量选取与解释
在确定好相关变量之后,利用SPSS20统计软件对农户各类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具体如下:
1.农户基本特征分析
从表4相关性分析可知,农户是否发生借贷行为与青海省不同市情、州情具有显著相关性。青海省地广人稀,各市、州地形地貌截然不同,各地农牧业发展有很大差异,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信贷需求也就有所差异。
表4 农户基本特征回归结果
农户选择正规借贷与农户基本特征因素没有显著关系,但农户选择非正规借贷在1%的置信水平下与宗教信仰呈现相关关系,即回族和撒拉族居民选择非正规借贷的可能性较大,其中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回族和撒拉族居民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网络,所以更加偏向于非正规借贷。同时农户选择非正规借贷在5%的置信水平下与地区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主要原因是青海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各个市、州具有相对集中的民族,其中海东市的回族和撒拉族人数较多,海北州等地为蒙古族和藏族聚集地,因此,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范围的社会网络,所选择的借贷渠道也会有所不同。
地区对于农户选择借贷渠道具有显著的影响关系。不同州市在1%的置信水平下与农户“同时具有正规与非正规借贷”呈现正相关关系。宗教信仰在5%的置信水平下与农户“同时具有正规与非正规借贷”呈现负相关关系,即信仰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农户同时具有正规与非正规借贷的可能性更大。
2.农户经济特征分析
根据表5可知,农户其他住房数量在5%的置信水平下与农户发生借贷行为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意味着农户在没有其他住房的情况下会发生借贷行为。农户年收入总额与农户发生借贷行为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农户年收入越高,发生借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表5 农户经济特征回归结果
农户家用汽车数量在5%的置信水平下与农户发生非正规借贷呈现负相关关系,与农户“同时具有正规与非正规借贷”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农户通常会以车贷的方式购买汽车,因此选择正规借贷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年收入总额、家庭总资产与农户“同时具有正规与非正规借贷”在1%的显著水平下呈现正向关系。农户农牧业生产活动在1%的置信水平下,与农户正规借贷呈现正向关系,与非正规借贷呈现负相关关系,即农牧区居民多以银行借贷资金为基础进行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
3.外部借贷环境影响因素
根据表6模型回归结果,银行贷款审批手续复杂程度在1%的置信水平下与农户发生借贷行为呈现负相关关系,即银行贷款审批手续越简单农户发生贷款的可能性越大。农户偿还债务困难度在5%的置信水平下与农户选择正规借贷呈正相关关系,与农户“同时具有正规非正规借贷”呈现正相关关系。农户与银行之间的距离在1%的置信水平下与非正规借贷有正向关系,即农户住址与银行之间的距离越远,选择非正规借贷的可能性越大。同时,农户对银行的信任程度也与农户选择正规借贷在5%的置信水平下具有正相关关系,即农户对银行信任程度越高,选择正规借贷的可能性越大。
表6 农户外部借贷环境回归结果
前面对农户的基本特征、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外部借贷环境等借贷行为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接着将基于调研数据,首先将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几个类别,之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20对调查样本数据进行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和多元无序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处理。在分析处理过程中以农户基本特征、农户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外部借贷环境作为分类解释变量进行分析检验,对假设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1.模型选择
Logistic回归模型是针对定性变量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因变量取值不同,Logistic回归分为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和多元无序逻辑回归分析。前者因变量只能取0和1两个值,后者因变量可以取多个值。
(1)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由于农户发生借贷行为这一因变量是虚拟的二进制变量,因此这一因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即如果农户发生借贷行为,则取值为1;若农户未发生借贷行为,则取值为0。
以下公式为农户是否发生借贷行为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其中,Y=0时,表示农户未发生借贷行为;Y=1时,表示农户发生了借贷行为;X表示影响农户是否发生借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表示常数项,u表示随机扰动项。
(2)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本文基于青海省调研数据,借鉴刘洋的研究,将因变量设为没有任何借款、只有正规借款、有非正规借款同时有正规借款和非正规借款四种结果。因此,农户的借贷行为是一种无序多分类变量,即因变量有三种结果,并且没有次序,故而本文采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
计算公式如下:
模型(1)代表“农户只有正规借贷”与“没有任何借贷”;模型(2)代表“农户只有非正规借贷”与“没有任何借贷”;模型(3)代表“农户同时拥有正规与非正规借贷”与“没有任何借贷”。
2.回归结果分析
(1)农户发生借贷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参数估计结果可知,农户年收入水平在5%的置信水平下与是否发生借贷行为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农户收入水平越高,需要更多资金进行流转,越容易发生借贷行为;同时农户家用汽车数量也在5%的置信水平之下呈现正向关系,一方面家用汽车数量的多少代表居民家庭中的收入水平,表示居民对借贷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农户会选择车贷,这也会增加农户发生借贷行为的概率。在银行借贷的外部环境中,银行审批手续的复杂程度和农户住址在1%的置信水平下呈现负相关关系,即银行贷款审批手续越简单,则选择借贷的可能性越大。
表7 是否发生借贷行为模型回归分析
根据相关理论,农户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家庭劳动数量以及宗教信仰等家庭基本特征因素会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和劳动人数越多会促使农户发生借贷行为。但本文根据青海省调研数据可知,家庭基本特征因素与农户借贷行为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2)农户借贷渠道影响因素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以“农户无任何借贷行为”为参考类别,因变量分别为“只有正规借贷”“只有非正规借贷”和“既有正规借贷又有非正规借贷”。表8为多元无序Logistic参数估计结果:
表8 借贷渠道模型回归分析
根据农户借贷渠道分析结果可知,农户身体健康状况在5%的置信水平下对农户选择正规借贷的概率有负相关关系,即户主身体状况越差,会偏向选择正规借贷的可能性越大。户主身体状况较差时风险偏好度降低,所以选择正规借贷的概率越大。
根据模型回归结果,家庭年收入在1%的置信水平下与农户“同时具有正规与非正规借贷”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当农户年收入较高时,资金需求量也会较高,所以既会选择正规借贷也会选择非正规借贷。在1%的置信水平下,家庭年结余数额与农户“同时具有正规与非正规借贷”呈现负相关关系,即农户年结余数额较少意味着农户家庭经济水平较低,资金短缺,会“同时具有正规与非正规借贷”的可能性越大。农户家用汽车在5%的置信水平下与正规借贷呈现正相关关系,与非正规借贷产生负相关关系。表示农户家用汽车一般通过车贷的方式购买,所以正规借贷的概率比较大。农牧业发展水平在1%的置信水平下与农户正规借贷有正向关系,青海省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农牧业发展具有优势,所以农户多将信用贷款用于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
由表8分析结果可知,银行借贷审批手续的复杂程度在1%的水平下与农户正规借贷呈负相关关系,即银行贷款审批手续越简单,农户选择正规借贷的可能性越大。银行信任度在问卷中是通过农户对银行宣传和建议的采纳程度来反映的,在回归结果中表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银行信任度与农户正规借贷呈正向关系。农户住址与银行之间距离在5%的置信水平下与农户非正规借贷呈现正相关关系,即与银行之间的距离越远,农户更偏向于向邻居和亲戚朋友借款。
总之,户主的健康状况、农户年收入、年结余、家用汽车数量、农牧业发展水平以及银行贷款审批手续等因素均比较显著地影响了农户的借贷行为,证实了本文的理论假设。
本文以青海省433户农牧区居民为调研对象,将农牧区居民是否发生借贷行为以及农户选择的借贷渠道的四种结果为因变量,以农户家庭基本特征、农户经济水平以及外部借贷环境等作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农牧区居民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发生借贷的行为相对较多。农牧区居民发生借贷行为具有如下特点:依据以往理论,在农牧区居民家庭中,户主的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具有显著的影响,即户主的年龄越小、受教育年限较高时更容易发生借贷行为。但根据本文调研数据可知,户主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对农户是否发生借贷行为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2)农牧区居民家庭宗教信仰、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家庭基本特征因素对农户选择借贷渠道没有显著相关性。然而,户主健康状态与农牧区居民选择正规借贷呈显著负相关性。即农牧区居民健康状态越差,农户选择正规借贷的可能性越大。
(3)农户年收入水平代表农牧区居民经济水平,即农户年收入水平越高,意味着农户偿债能力和资金需求量较高,所以与农牧区居民发生正规借贷行为呈现正相关关系。
(4)农牧区居民农牧业生产经营水平和年收入水平与居民选择借贷渠道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居民农牧业生产经营水平越高,农户选择正规借贷的可能性越大。农牧区居民生产经营水平高,代表居民抵押物充足,满足银行放贷条件,则正规借贷的概率相应地增加。
(5)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便利程度对于农户发生借贷行为具有负相关性,即当银行的放贷审批手续越简单,银行发生借贷的概率越大。
(6)青海省地域广阔,各地市、州分布的少数民族不同,风俗文化也不尽相同,对于农牧区的借贷渠道产生显著的影响。
1.国家层面
(1)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构建农村金融体系
政府对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应该较大幅度地放宽准入农村地区政策,使得农村地区形成全覆盖、产品多元化、种类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激励农牧区居民申请在生产经营以及工商业经营方面的小额信贷;同时,增加银行的信贷资金,尽力解决农牧区居民资金借贷供给不足等问题。政府应当建立农村业务的补贴机制,降低农牧业生产贷款利息,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因地适宜地开拓多方面的农牧贷款项目。
(2)适当引导非正规借贷,发挥其正向影响
民间借贷在某些方面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不足之处,并且发展迅速,因此政府应该重视民间借贷所引起的效应。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其监管机制,保护参与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借贷总量共同发展。
2.金融机构层面
正规金融机构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模式和针对当地农牧区经济发展条件制定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层次的居民制定个性化贷款产品。同时,相关金融机构应不断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适时增加农牧地区的金融服务平台以及分支机构,持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3.农户自身层面
农户一方面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国家及银行方面的助农政策,更加清楚农牧区生产经营方面的相关金融服务。同时,农牧区居民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关于农牧业生产经营的宣传培训和金融普及讲座,提升自身信用和金融意识。同时,提升农牧区居民对于正规金融机构的认知程度,扩大金融机构的正向影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