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江,章 竟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改革开放后,福建省制造企业完成了初步的转型升级,研发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生产工艺有了质的改进,福耀玻璃、冠捷电子等企业成长为世界知名品牌,福建成为我国制造业大省之一。 但制造大省还不是制造强省。 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调整,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致力于抢占智能制造和高端产业的制高点,福建省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互联网+”时代第二次转型升级发展的迫切需要。 如何实现由“制造”向“智造”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是福建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新挑战。
1. “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的含义就是“互联网+传统产业”,本质上就是将互联网信息处理优势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商业模式、改进设备工艺、再造组织架构,发挥双方优势,弥补各自短板,不仅产生“1+1>2”的效果,而且在“1+1>2”的基础上产生新功能和新特质。 如共享经济,将传统产业中闲置的散碎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点对点的资源配置和再利用,创造了一种新商业模式。
2. “互联网+”的特征
(1)开放。 “互联网+”的开放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进入门槛较低,网络连接的技术参数完全公开,有成熟技术实现互联互通;二是成本低,网络接入服务产业竞争完全,市场主体进入或退出容易简单;三是主体地位平等,网络价值体现在网络节点数量上,节点数量越多,网络价值越大,每个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是同等的。
(2)跨界。 “互联网+”平台的一个典型特点是跨界,平台上的市场主体的目标不同、性质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不同,但“互联网+”平台能够打通产业与产业之间、模式与模式之间、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边界,将不同的主体糅合在一起,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标。
(3)创新。 “互联网+”的开放、跨界等特性,使得网络平台上集聚了众多的各类主体,他们来自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和技术,带来了各种新颖的、差异化的观点和理念,这些新颖的、差异化的观点和理念相互碰撞、冲突以及交叉融合,非常容易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本质上就是创新。
(4)平等。 “互联网+”平台的价值和平台上每一个主体的价值是相互支撑的,平台价值越大,回馈给每个主体的价值越大,越多的主体就愿意加入平台。 加入平台主体数量越多,平台的价值也就越高。网络平台中各个节点具有相同的地位和作用,各个主体在网络中地位是平等的,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典型特点。
1. 传统制造业的概念
制造业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手段,对各类投入要素进行加工处理,使之转变成具有一定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产业总称。 传统制造业往往具有以下技术特点:采用一定的设备和工艺进行处理;具有一定的工艺周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物理和化学反应过程;投入的原材料是有形物质资源;加工后的产品是有形的产品,服务也是附加于有形产品上。
2. 传统制造业的经营特征
(1)规模性。 虽然传统产业面临着边际成本递增的经济规律挑战,但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企业长期成本曲线不断下移,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曲线也持续下移,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十分明显。 现代制造企业往往具有非常大的生产规模,少数几家企业能满足市场的绝大多数需求。
(2)标准化。 规模化生产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标准化,工艺标准化、零部件标准化、流程标准化以及产品标准化。 只有标准化,才能使企业采用流水作业线进行生产;只有标准化,才能使企业产品品质实现完全可控;只有标准化,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的采购和生产成本;只有标准化,才能使企业满足市场上绝大多数同质需求。
(3)自动化。 由于工艺流程、产品部件以及仪器设备的标准化,大型传统制造业普遍采用流水作业形式组织生产,生产线上管理者往往采用自动化机器设备去替代人工的使用,一方面机器设备能够不知疲倦地进行连续生产,另一方面能够保证所有生产产品的品质如一,最终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率。
1. 产业转型升级的含义
产业转型升级在学术界还未有统一的概念,但多数研究成果都可纳入宏观层面的三次产业结构升级、中观层面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升级以及微观层面技术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升级[1]。 本文研究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特指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就是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视角下的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探讨“互联网+”信息平台与统统产业深度融合,弥补传统产业生产和技术短板,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并向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进行延伸扩展。
2. 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1)价值链理论。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 年提出了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包括输入物流、生产加工、输出物流、市场营销和销售、售后服务五项,辅助活动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采购、技术研发四项。 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没有能力在这九项活动中同时取得竞争优势,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自己最擅长的职能或业务领域,其他职能活动则可以外包给更优秀的企业。
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2]。 微笑曲线理论认为,参与分工合作体系的企业,在微笑曲线不同位置上所获得的附加值是不一样的。 越接近微笑曲线两端的企业,如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产业企业,所获得的附加值会更高。 而位于中间环节的企业,如生产制造企业,其获得的产业附加值就相对较低。 企业转型升级,就需要向产业链的首尾两端延伸,提升产业的附加值。
(2)技术创新理论。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从经济学视角对创新进行阐释,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技术创新处于中心地位,是所有创新的物质基础。 关于技术创新的要素,索洛运用新古典生产函数理论对经济增长动力进行分析,发现经济增长源于要素数量的增长和要素技术水平的提高,政府政策对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 关于技术创新过程,曼斯菲尔德、卡曼等学者对技术推广、技术模仿、技术创新过程、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拓展性研究。 关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因素,戴维斯和诺斯认为产权制度是制度创新的核心,明确的产权界定有利于技术创新者利益最大化。 关于技术创新的国家因素,弗里曼、纳尔逊等学者认为创新并不仅仅是企业家精神的功劳,也不单是企业活动的收益,而是国家创新体系支持下的一种活动收益。 一个国家要实现后发优势,必须在国家层面对创新资源和要素进行配置。
1. 国民经济产值占比大,社会贡献稳定增长
图1 2010~2020 年福建省制造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与GDP 总量
制造业是福建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福建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2021 年福建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数据显示,福建省国民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占46.3%,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制造业又是福建工业经济中的绝对主力。2020 年,福建省工业实现增加值15745.55 亿元,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747.5 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93.66%。 从福建省国民经济历年统计数据看,制造业增加值占福建省GDP 总量的比值始终稳定在30%以上,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始终维持在90%以上①福建省统计局.2021 年福建省统计年鉴[EB/OL].http:/ /tjj.fujian.gov.cn/tongjinianjian/dz2021/index.htm.。
2. 企业规模实力稳定增长,产业效益持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制造业充分利用我国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优势,夯基础、强管理、促提升,培育了一大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2021 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显示,福建省上榜的制造企业共有14 家,其中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 年实现营收1715.01 亿元,位列榜单第 53 名。 «2021 年福建省制造业100 强»榜单数据显示,福建百强制造业企业2020 年营业收入共达15740.42 亿元,第100 名联芯集成电路制造(厦门)有限公司营收达到30.38 亿元,比2020 年制造业百强的入榜门槛提升了4.55亿元②智研咨询. 2021 年福建制造业企业百强排行榜[EB/OL].https:/ /zhuanlan.zhihu.com/p/437007193.。 面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和新冠疫情的冲击,福建省制造企业积极优化管理模式,努力提升生产效率,企业经营效益持续改善。 2020 年,福建省制造业实现营业利润3644.12 亿元,较2012 年增加了95.8%;劳动生产率由2012 年的21.1 万元/人增加至 2020 年的 36. 7 万元/人,增加幅度达到74.3%③根据2012~2021 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整理。。
3. 新兴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质量稳步提高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实施,福建省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从福建省制造业2020 年细分行业发展数据看(表1),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计算机、通信、仪器仪表、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电器机械等制造产业规模和利润都增长较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分别实现31.61%和65.35%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效益持续改善。
表1 2015~2020 年度福建省增长较快的制造业
1. 福建传统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整体竞争力不强,综合效益不高。 相对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福建省制造业总体规模不大,市场竞争力不强,缺少具有领军作用的细分制造产业。 从2021 年中国制造业500 强榜单①中商情报网. 2021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 强排行榜[EB/OL].https:/ /baijiahao.baidu.com/s? id=1711876302334673089.来看,福建省排名最高的企业是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但其营业收入也仅仅排在全国第53 位。 另外,福建省制造业总体盈利能力不高,2013~2020 年,福建省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均在7% ~8%之间浮动,总体收益率较低。
(2)传统制造业比重大,生产管理方式较为粗放。 纺织服装、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是福建省传统四大主导产业,也是福建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中的四个万亿主导发展产业。 但这四大主导产业总体实力并不强,营收占比也较低,纺织服装、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占整个制造业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1.1%、7.6%、4.9%和7.9%②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数据整理。,经营规模较小,缺少尖端技术、专利储备和人才资源,企业品牌影响力不强,缺少全球知名的领军品牌。
(3)企业品牌管理意识不强,生态环保意识较弱。 福建省半数以上制造企业为民营企业,它们建立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上物质资料短缺,产品只要能生产出来就会有市场,品牌管理并不重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消费资料生产为主的制造业认识到营销的重要性,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促销,但品牌背后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社会责任心仍有欠缺。 以福建省上市制造公司为例,知名品牌特别是国际知名品牌较少, 参与ISO14000、ISO9000、ISO26000 等国际标准认证较少,主动发布公司参与社会责任行动信息较少,企业生态环保意识较弱。
(4)研发投入比重偏低,创新水平不够。 2020年福建省研发支出842.4 亿元,排在全国第12 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92%,低于全国2.4%的水平,与我国经济前三省份广东、江苏、山东的3.15%、2.93%和2.3%差距明显,也明显少于与福建省经济体量相当的四川、湖北、湖南3 省的2.17%、2.31%和2.15%。 2020 年,福建省规模以上企业共有1972 家研发机构,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10.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15.9 个百分点;规上企业平均研发经费支出353.89 万元,低于全国规上企业平均支出382.38 万元的水平;有R&D 研究机构的规上企业数量1972 家,占全部规上企业数量的10.5%,低于国家平均水平26 个百分点③根据2021 年福建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2. 福建传统制造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1)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福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试验区,但受制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条件,福建省大型基础建设项目较少,大型国企投资也不足,高速公路、铁路建设缓慢,海上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个沿海省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值差距并不大,但随着改革开放推进,福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其他三省差距逐渐拉开(图2),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进入21 世纪后,福建省加大基础建设力度,高速公路、高铁、航空、电力、港口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风起云涌,这为福建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图2 1978~2000 年福建、江苏、广东、浙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比
(2)产业定位相对低端。 福建省制造业多位于产业链中的加工制造环节,也就是微笑曲线中的最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产业附加值低,品牌定位于市场低端。 福建省传统制造业缺乏向产业链两端延伸的动力和决心,企业研发人员和研发投入不足,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后向产业链延伸遇到挑战。 前向一体化战略实施不彻底,促销投入虽多,但主要集中于市场营销中的促销和渠道环节,支撑品牌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品质、产业技术创新、品牌文化内涵、公司形象设计等方面投入却不多。 2022 年度«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 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福建省入榜品牌数量21 个,位居全国第8 位①闽商观察. 2022 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出炉,21 个福建品牌上榜[EB/OL].https:/ /www.sohu.com/a/547995271_802100.。
(3)创始人和管理层重视不足。 福建省制造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公司经营管理具有浓重的家族式管理痕迹。 虽然福建民营公司都已按资本市场要求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中高层管理团队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参与管理,但公司创始人在企业中影响力巨大,核心职能岗位也多由家族成员,或本地区具有亲缘、血缘关系的人担任。 此外,福建民营制造公司从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开始起家,与海外品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虽然面临海外市场波动的挑战,但开拓国内市场的产品研发投入和市场投入带来的挑战更大,公司管理层往往有畏难情绪,转型升级动力不足。
(4)政策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福建省政府大力支持传统产业的信息化、集约化高质量发展,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了一揽子促进工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但多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以及对国家政策和规划落地的配套措施,福建省基于本地区社会经济实际需要、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具体政策和规划还有待补充完善。 福建省应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在要素资源、财税金融、人才队伍等方面给予产业转型升级更大的支持。
理念决定方向,方向指引行动。 如果传统制造业经营理念没有转变,还是采用传统的规模增长理念发展企业,在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新时代,企业发展道路将越走越窄。 生态文明理念决定了企业生产不能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企业产值增长的同时废弃物排放不能增加,“互联网+”意味着开放、跨界、创新和绿色发展。 转型升级意味着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互联网+”就是打破原有体系的最佳手段。 福建传统制造业企业经营者应充分发挥企业家二次创业精神,打破原有安逸求稳经营心态,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主动求变,充分利用福建省数字经济、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基础优势,寻找传统制造业开放、创新、绿色、共享和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
传统制造业信息化转型升级可以从以下几个路径展开。 一是企业应提升自身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以信息化智能手段将内部各个职能模块联接成一个整体,协调运作,优化资源管理,改进传统工艺流程,实施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推进生产方式柔性化、精细化、智能化,打造现代化智能化工厂和数字车间。 二是企业应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龙头企业应积极引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夯实自己在产业领域内的领头地位[3]。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聚焦于产业发展一站解决式生态平台建设,有效解决网络平台中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源、技术、人才、市场、政策等方面问题,企业加入网络平台的意愿越强,平台价值就越大,从而形成正反馈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平台网络。 三是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企业深入推进物联网、区块链、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服务型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实现数字经济为制造业赋能升级。
传统制造业的价值链转型升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现有产业龙头企业发挥在技术工艺、品牌建设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长度,补齐产业链短板,辐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合作企业提质增效,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转型换代升级。 二是龙头企业应以区域传统现有制造产业为基础,发挥配套设施完善、人才基础雄厚的传统优势,积极吸引产业链内缺失环节的先进企业落户本地,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4]。 三是以“互联网+”行动为契机,企业应对标产业先进技术和工艺,淘汰落后的设备和产能,提升产业设备工艺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融入工业互联网产业平台,成为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传统制造业研发转型升级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企业发挥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或与产业内上下游企业联合建立信息中心、研发中心,推动企业沿着产业价值链向研发设计、市场品牌附加值高两端的延伸能拓展,技术工艺研发也能提升产业链在市场中的地位[5]。 二是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海内创新资源开展合作,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加大对产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基础元件、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设备等卡脖子环节的联合攻关研发力度,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三是龙头企业领头建立“互联网+”平台下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机构入驻交易平台,发布联合技术攻关信息,推动既有创新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对接转化。 四是企业应加大知识产权、品牌商标的建设和保护力度,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知识产权发展的相应事务。
一是产业集群协同升级主体建设。 产业集群有不同类型,无论哪种产业集群,建立市场协调机制都非常重要,企业联合会或行业协会就是产业集群协同升级的推动者。 企业联合会应积极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纽带的作用,提供产业发展的信息,维持市场秩序,防止企业之间形成恶性竞争,引导众多中小企业协同转型升级。 二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园建设。产业园管委会应加强规划管理,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规范的管理服务、高效的5G 网络和信息化设施,开展“互联网+”行动计划,全面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吸引优质产业企业集中集聚,拓展产业集聚发展空间,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三是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改善营商环境。 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积极培育“专精特新”制造业企业,大力培育“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两者都必须优秀的必答题,生态保护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评价的关键指标。 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需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落实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循环利用程度,减少经济活动废弃物排放。 “互联网+”实时、互动和全时空的特征,能实时传递生产加工信息,有效利用闲置资源或无利用价值的碎片化资源,如共享单车、微信、抖音等。 但要注意网络经济规律与传统经济规律的差异,防止造成不必要的公共资源损害和经济资源浪费。 二是落实清洁生产制度。 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积极使用可再生资源,或废弃物回收加工后再利用资源进行生产,减少对环境资源的消耗。 生产过程应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跟踪每一份生产资料加工过程,减少生产过程废弃物产生。 产品和服务设计应为多次使用提供便利,减少消费过程的损耗。 三是企业要实施低碳发展战略,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全面提高企业节能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