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杭州市民政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 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智能点餐
▲ 为困难家庭提供生活必需品的慈善超市
▲ 老人在养老机构幸福生活
过去五年,杭州民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建统领、数字化牵引,聚焦民生主责主业,全面落实“民政27条”,实施民政共富“六大行动”,工作取得丰硕成绩。率先全国出台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办法,专项救助实施力度全省第一,杭州困难群众价格补贴联动机制、“三精准”救助分别被国办、民政部向全国推介。2021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中,杭州市养老服务质量满意度为副省级城市最高。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快,慈善信托备案总资金额11.9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率先全国建立“三型社区”建设标准,打造国际化社区示范点58个、田园社区示范点421个、撤村建居社区示范点31个,国家、省级创新实验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认真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杭州市民政系统将以“排头兵”姿态和“领头雁”担当,深化“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锚定“全国领先、全省示范”总目标,更好地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幸福杭州建设、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民政力量。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杭州民政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发挥杭州市“弱有众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打造区(县、市)、乡镇(街道)和村(社)三级助联体帮扶阵地,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积极争取全国区域中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试点,为全国全省提供示范样本。2023年,将进一步筑牢未成年人保护屏障和服务基础,出台《杭州市未保站服务规范》《杭州市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服务规范》,实现全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100%实体化运行,累计建成100个儿童友好社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杭州民政持续打造“幸福颐养”标杆区,努力构建社区居家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基本养老服务新格局。建设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加快康养联合体建设,探索家庭养老床位和家庭病床“两床融合”,推动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杭州民政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现代社区建设,深入实施“五社联动”提质增效攻坚行动,在“五社”资源融合联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融合型大社区单元治理服务等方面改革创新,推动国际化社区、撤村建居社区、农村田园社区等特色社区品牌建设。深化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出台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持续推进社区减负。2023年,杭州市将新增建设示范型社会工作站10个、特色社会工作室100个、社区服务综合体60个。
慈善是实现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渠道,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杭州民政积极建设新型慈善体系,制定《杭州市慈善促富专项行动计划》,每年设立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池,重点支持困难群众帮扶、“一老一小”服务提升和现代社区慈善服务。探索推进“慈善组织+慈善基地+慈善服务+慈善救助”运行机制,开展“钱塘善潮”品牌慈善嘉年华活动,组织召开第一届杭州慈善大会暨“慈善一日捐”活动,推动形成公众积极投身慈善事业的良好局面。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杭州民政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多元化需求,持续提升民政领域服务能力水平,扎实推动各项惠民利民政策落地见效。推进婚俗改革和文明治丧,部门联动开展丧葬陈规陋习规范治理,以全省第二批婚俗改革试点为契机,增加优秀婚俗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不断深化全省地名文化服务与文化建设试点,打造杭州地名线上图书馆等应用场景,全面推广地名文化。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杭州民政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水平建设“数字民政”,有力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开辟民生领域数字化改革新赛道,推广“一老一小”多跨协同、综合集成、多方参与的“居家服务、社区优养、设施布局”三大综合性场景,制定“全城通”智慧助餐工作规范,加强老年人助餐服务监管,在试点基础上扩面提升安居守护、家庭养老床位等重点应用场景。完善“民生直达”应用场景的数据协同能力,推动支付环节实现通过财政系统乡财平台直接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