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远大小学 黎艳琴
社会高速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标准的高层次发展,每个个体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核心素养培养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对语文学科而言,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特征具有密切关系,且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更具体。阅读是语文学科教学开展举足轻重的环节,随着教学方法的创新,整本书阅读方法逐渐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推广开来,它与常规的单篇阅读教学存在显著区别,改变了阅读教学表层化、碎片化的现象,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有促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科学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使它的优势特征有效地展现出来。
整本书阅读就是在相应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下引导学生完整阅读某本书籍,合理运用阅读方法,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教学活动。一般来讲,整本书的内容丰富,框架结构完整,文本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可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水平、审美情趣、文化理解产生深刻影响,这便建立了核心素养与整本书阅读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在信息化发展大环境下,社会普遍进入“快餐式”阅读模式,小学生所接触的阅读材料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相比较而言,他们可能更喜欢通过电子设备浏览、获取信息,使阅读过程碎片化、表层化成为突出问题,学生对语言积累和理解意愿明显降低。整本书阅读要求学生从整体角度阅读书籍,教师在小学各个阶段都向学生推荐了不同类型的整本书阅读书籍,每本书都包括丰富的语言素材,国学经典、中外小说、诗歌等类型都在阅读范围中,通过整本书阅读补充完善教材语言知识,认识新字词、了解本文大意、培养良好语感、积累语言素材,弥补了碎片化阅读问题。
阅读是促进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对人类认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整本书阅读,引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逻辑框架及语言体系,从语言文字理解逐步深入深层信息的挖掘,从繁杂的故事情节、语言文字中提取出关键信息,经过分析、推理等过程准确理解整本书内容,如此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明显影响,使学生从低层次阅读向着高层次阅读迈进,学会评价与反思,实现思维的高阶发展。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体验过程。在整本书中,无论是外在设计还是内涵表达,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它的封面、插图、排版等外在呈现,可对学生的视觉产生直接刺激,传达出形象的美;语言文字、文本构思、情感内涵等内在信息,可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传达出抽象的美。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沉浸式地体验作者呈现的多元审美,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图画对话,感知其中蕴涵的审美元素,把握阅读过程的趣味性,从中提高个人审美情趣,增强阅读体验。
相较于单篇文本,整本书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故事情节或某一个场景,它以全面、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与人文历史为载体,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其中包括明确的故事线索与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角色、发人深省的故事哲理,文化价值极其深厚。倘若在语文教学中只是引导学生阅读单篇文本,他们经常会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而通过整本书阅读,能将学生的视野聚焦在整本书上,指导学生全面了解书中的社会人文知识,感知书的艺术价值,提升个人文化理解水平。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而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指向性理论,经过上文分析可知,整本书阅读与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然而,有些教师在核心素养的理解上存在浅表化问题,他们未能准确认识核心素养与整本书阅读之间的关系,导致相应的教学活动缺少对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往往侧重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了解语言知识,在思维培养、审美培养与文化品质培养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性,导致整本书阅读的效果处于低阶层次,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必须贴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与教学内容,并能体现出核心素养要求。然而,笔者发现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的现象,使教学定位同样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第一,目标设置侧重于知识层面,重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未突出思维、审美等方面的目标。第二,目标设置忽略了文体特征。不同文本题材所采取的阅读方法并不相同,单篇文本适合精讲精练,而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灵活运用阅读方法。但教师会将语文课堂上单篇精讲的模式迁移到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使阅读并未体现出整体性。第三,目标设置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生的阅读经验并不丰富,有些教师会按照教学要求直接向学生安排阅读任务,忽视了他们真实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阅读过程存在诸多障碍。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系统化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灵活,但很多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都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使学生的自学意识不强,阅读效果不佳。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更关注文本内容的挖掘。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整本书阅读,教师会提取出重点章节主要讲解,其他文本内容则粗略讲解或直接忽略,使整本书阅读又变成了单篇阅读形式,学生并没有直接体会到二者之间的区别。第二,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大多设计为推荐导读课,这种课以教师引导为主,很少安排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汇报交流时间,使学生又成为被动接受的群体,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这对他们的兴趣培养产生严重阻碍。第三,评价方式单一。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采取随堂测评的方式实施评价,注重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了解程度,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文本内容掌握情况,学生缺少自主交流和评价的机会,自我反思和展示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影响了学习体验。
语文是一门语言课程,而语言文字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随着学生学段的上升,相应的语言学习难度也在上升,教师要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积累,把指导学生规范用语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整本书的内容较多,语言结构复杂,这对学生的阅读过程带来了一定挑战。但同时整本书篇幅较长,语言材料十分丰富,这也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带来了机会。因此,教师要注重语言积累与运用指导,指导学生有效朗读,以整本书阅读为载体,以关键字、词、句、段为抓手,合理调整朗读过程的节奏、语调、韵律,动态感知语言文字的艺术性,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能力。同时,教师要做好语言的规范运用,采取读写结合策略组织学生恰当表达,用阅读促进写作,通过阅读获取语言表达的方法和写作迁移积累的语言知识,增强学生语言规范表达的能力,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外融通。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读写结合策略展开教学,以教材节选片段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并布置写作训练任务:“同学们,《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用精彩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传奇故事。我们知道故事主人公鲁滨逊在孤岛上生活了28年,他克服了很多困难,那么,假如是你一个人在孤岛上生活28年,试想一下会发生哪些故事呢?大家可围绕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生活经验,想象自己可能经历的故事,用精彩的语言描述出来。”这个写作任务在学生对《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完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要求他们深入阅读、主动思考,结合个人语言积累进行创造性表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表现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上升,他们同时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便成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并不能仅靠单一的阅读方法,必须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一步实现阅读目标,因此,教师要关注多元阅读的有效开展。首先,教师指导学生主动阅读,启发他们主动质疑,经历发现问题、分析论证、总结反思的过程,使学生对阅读内容形成个人见解,在认知冲突中深刻了解阅读内容,并能主动搜证、论证,促进逻辑思维发展。其次,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结合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相关学习任务或提出相关问题,组织学生以多人合作为手段,以提取关键知识、开展问题分析、公开展示交流为阅读形式,积极展开比较、推理等思维活动,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而提高个人思维品质,完成阅读任务。例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涉及四大名著,教师可针对整体安排,分阶段安排学生完成四大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在阅读前根据这几本书的突出特征设计学习任务,利用任务驱动学生以合作形式开展深入阅读。以《西游记》为例,这本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等角色,教师可要求学生完整阅读《西游记》,合作完成一份师徒四人的角色简历,包括人物技能、性格特征、人物事迹、自己对人物的看法等要点,任务成果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条件允许也可制作成PPT,让学生在课堂上汇报交流。这项任务驱动阅读活动以学生的深入阅读为立足点,使他们经历信息提取、抽象概括、对比推理等环节,阅读过程开放化,阅读结果可视化,利用有趣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深度阅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语文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要求,教师要借助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和良好的审美能力。为了增强整本书阅读的审美教育效果,教师可采取情境阅读方法,结合整本书内容创设适宜的情境,将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起来,使阅读过程更像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具体来讲,在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将具体的语言文字形象转化,既可使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场景,又可借助媒体素材营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场景,还可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场景,引领学生走进情境、走近文本,投入真情实感去观察、体验,准确把握美、理解美,在阅读中获取美的体验,深化审美能力培养成果。例如,在《骑鹅旅行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骑鹅旅行记》的大致情节,再创设情境推进阅读深度,主要安排以下环节:1.说一说:师生共同交流,评论自己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情节;2.画一画:每个人独立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并尝试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自己所画的情节;3.演一演:小组合作选取书中片段创编一段童话剧,在课堂上进行展演。这些过程可在课堂上呈现出多种情境,为学生的阅读过程增加趣味,使他们能灵活呈现个人对故事内容、故事美感的理解,独立解读文本内容,把握角色形象特征,感知这部童话故事的有趣之处,促进审美能力发展。
语文课程本身就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重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优秀著作,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这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丰富资源,也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提供了多种选择。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成型的起步阶段,教师要抓住整本书阅读过程,促使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理解,对国外文化的包容、接纳。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需有计划地选择文学著作,引导学生诵读经典,通过精读、品读的方式感悟民族文化底蕴,汲取其中蕴涵的文学养分,充分拓展文学视野,理解民族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此外,积极搭建读书交流平台,组织学生在阅读外主动分享,围绕特定主题互动交流,在特定空间内实现思维碰撞。阅读交流范围可拓展到中外文学著作,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交流感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外国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例如,小学语文教材推荐了《中国民间故事》为整本书阅读素材,学生本身对各种故事兴趣浓厚,教师要指导他们独立完成《中国民间故事》的整本书阅读,同时拓展阅读《非洲民间故事》,使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民族文化,基于民间故事理解相应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特征。随后教师举办“民间故事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及对两种文化特点的认识,由教师引导他们分析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之处,从中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知,实现文化品质的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阅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除了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有影响外,还对他们的情感与思想有熏陶和启迪作用。基于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抓住二者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整本书的优势,指导学生灵活阅读、有效阅读,以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