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题材报道对Vlog的运用

2022-12-18 22:15赵浩
新闻传播 2022年15期
关键词:内容

赵浩

(安徽广播电视台 合肥 230001)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Vlog以第一视角、日常化、生活化等特质,成为短视频领域内一个独特的内容创作领域,深受年轻人的青睐。在新闻传播领域,也衍生出“Vlog+新闻”的报道模式。如2019年央视推出的“康辉Vlog”,一改主播严肃面孔,以趣味化、亲和性的表达迅速引爆全网。一些网友评论说,“今后要好好看新闻联播啦”“粉了央视”“忽然觉得康辉好可爱”,主流媒体借用最新的新媒体传播形式,不仅让直接报道的内容“增辉”,还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节目获得“转扩”,可谓一举多得。

一、乡村报道为何也“爱”Vlog

(一)乡村类Vlog深受网民喜爱,具备受众基础

1.城市化进程下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加速流往城市,大城市人口集聚效应越来越强,县城乃至乡镇也都成为乡村人口迁往居住生活的聚集地。乡村“空心化”现象突出,但也随之唤起了人们对于乡村生活的留恋与向往。乡村生活的平静恬淡,乡土气息的亲近自然,乡野美食的淳朴浓郁,都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所钟爱与津津乐道。

2.乡村题材类短视频蓬勃发展

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乡村题材是一个创作热门领域。这些题材涵盖种植养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视频的风格多样化,或纪实,或搞笑,或唯美。李子柒的短视频,即通过个性化唯美呈现朴实的乡村生活劳作场景,展现传统农耕文化,深受网民喜爱。而一些真实记录乡间生活场景的乡村Vlog,以第一视角的亲身体验,极具代入感地传递乡野乐趣,唤醒乡愁共鸣,张同学在抖音上发布乡村生活类短视频,两个月即达千万粉丝,乡村类短视频深受网友喜爱。

3.乡村题材类短视频满足受众需求

从各大短视频平台上自媒体账号所生产的乡村题材类短视频可以看出,对乡村生活的真实体验,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亲近自然的农业生产、悠闲的农村生活,当这些场景被镜头记录下来,传播到各类短视频平台,满足了网民对乡村的“感官”和“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可以是视觉上的,也可以是记忆上的、心理上的。“乡愁共鸣”需要实体的支撑,视频中的人、物、事恰恰起到了这种功能。

(二)“Vlog+新闻报道”,创新报道方式

短视频新闻报道与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相比而言,由于传播终端的不同,一些新的报道形式应运而生。微电影、微纪录片等短视频创作形式,强调时长上的缩减与内容上的凝练,其实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人即可拍摄的日常“Vlog”,强调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可长可短,重在第一视角与个人体验。创新运用“Vlog+新闻”的报道方式,让新闻呈现出一种亲近感。

具体到乡村报道领域,记者深入田间地头拍摄“Vlog”,乡土气息扑鼻而来,同时也对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体验感更强、突出个人视角以及临场应对发挥等。从报道的内容来看,乡村报道主要集中于产业发展领域,运用Vlog进行此类报道,报道形式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记者介入方式

传统新闻报道,即便是体验式报道,记者也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力求客观地介绍或者呈现现场发生的一切。而记者运用Vlog进行乡村题材报道,在客观呈现报道内容的基础上,从主观视角出发,融入不确定性和个人情绪,更有情境感、代入感,让报道更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2.语言表达方式

由于介入方式的变化,记者的语言表达所发生的语境也随之而变:由客观事物本身是什么样,变为记者感官中所呈现的事物是什么样。记者的语言转化为个人感性化的表达,这样的表达可以是针对事物的,也可以是与现场人物的互动。语气由客观表述转而为疑问、设问等悬念句式开场,在开场即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提升完播率。

3.视频拍摄、剪辑方式

Vlog的拍摄可以由记者单独完成,也可以通过摄制团队拍摄。从拍摄器材上来看,一部手机、一个自拍杆即可完成拍摄。从拍摄技巧上看,Vlog注重个性化呈现,拍摄视频时应突出主观视角,同时可以适当使用运动镜头,增强画面的丰富性和体验感。后期剪辑过程中,注意择取拍摄过程中所记录的精彩片段进行剪辑编排,多角度运用碎片化镜头,让视频具备可看性,而不能只是流水账式的记述。在视频主体画面上搭配文字、贴图、音乐、音效等元素,增强短视频的表现力。

(三)乡村报道运用Vlog提升传播效果

1.“接地气”引发共鸣

新闻报道讲求真实反映生活、贴近实际生活。乡村报道面向农村生产生活,记者深入田间地头,直接与农户打交道、体验农事生产、品尝农特产品,借助Vlog以个体视角切入报道中,甚至让农户成为主角,带着记者一起体验农事生产,为记者讲解生产过程、介绍产品特性,让新闻的真实性与体验感以当事人的视角体现出来,“接地气”引发网友共鸣,很多网友点赞评论道“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2.“网感”引发共情

“酒香也怕巷子深。”信息膨胀、社会注意力稀缺以及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内容产品不仅要有“质”,同时也要有“型”、有“范”。我们可以将新媒体传播中,处理标题的各种手法作为一种最初级的形式追求。而在内容的体裁呈现形式上,传统的电视新闻片、纪录片,到如今新媒体平台上的微纪录片、微电影、Vlog,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视频表达形式更加多样丰富。一种新的内容表现方式,可能会给作品带来更加广泛的传播效果,甚至催生爆款产品。为了达到这样的传播效果,为所要传播的内容选择新颖鲜活的表达方式,既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用户对新兴传播表达方式的认可与追捧心理。而Vlog作为当下各大短视频平台上一个热门创作领域,受到众多网友追捧,乡村报道以Vlog的形式进行采制,其内容更易于接受和传播。

二、乡村报道运用Vlog的媒体实践

传统媒体通过自有新媒体平台,运用Vlog这一新颖的报道形式,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走进田间地头,创新推出“Vlog”式报道。央视财经客户端推出《记者走村Vlog》系列短视频,记者走进田间地头,亲身参与到村民的日常劳作,记录特色农业发展,挖掘当地脱贫致富密码。《黄河滩区老村变鱼塘,全村增收上百万!红烧鱼、糖醋鱼……央视小姐姐带你打卡黄河鲤鱼的N种吃法!》,单条阅读量突破700万次。1分44秒的视频,快节奏的剪辑手法、轻松的字幕和特效,以“央视小姐姐”的身份标签,出镜试吃和现场介绍,画风活泼,体验感十足。在另一篇报道中,“央视小姐姐”在视频开头通过“生吃”辣椒,充分调动观看“味觉”体验,进而移步换景,镜头跟随小姐姐的介绍,一起了解手工磨制辣椒面的整个工艺。

安徽广播电视台策划《万山红遍·记者走村Vlog》新闻行动,时间跨度一个月,多名记者、主播亲身走访田间地头,体验乡村生产生活,以鲜活的方式展现安徽大别山区、沿淮行蓄洪区以及皖北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成果。在大别山区,记者走进农田,和姜农一起拔生姜。以Vlog的形式记录拔姜、修剪的劳作过程。记者拔姜过程中把姜“拔断了”,修剪姜枝时与姜农比“手速”,既贴地气,又增添了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在阜南县行蓄洪区,美女记者现场体验柳编技艺。短视频以记者出镜说自己要编一个篮子开场,通过快速剪辑记录一位“新手”在编柳编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麻烦,以及与工人交流编柳编的心得,细节化、局部化呈现柳编工艺,很有代入感。

湖北广电推出的《大山的回答》融媒体蹲点行动,常规的电视新闻片作为报道主体,同时在精良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融入Vlog元素,推出新媒体属性的衍生产品。其策划的《主播蹲点Vlog》,以主播为第一视角,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体验式、沉浸式采访,记录主播每天的所见所闻,如挖土豆、采箬叶、包粽子、电商带货等,画风朴实接地气,同时形成反差调动观众好奇心理。

三、运用Vlog做乡村题材报道的启示

主题宣传报道应当紧随新媒体发展趋势,探索、借鉴、创新报道形式。“媒介即讯息”,而在移动互联网已经普遍触达各个角落、各样受众的传播环境下,内容的传播样态与形式,显得尤为重要,同样的内容,换一种表达方式,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在短视频平台上,各种“玩法”层出不穷,每一种类型“爆款”内容出来后,都会引发网友、创作者,甚至专业媒体机构的模仿与再次创作。模仿的是“形式”,表达出来的却是千差万别的内容,“形式”具有“范式”的规范意义,创作者通过一系列拍摄与表达手法呈现一定的内容,具备可复制性、可操作性。

新闻奖评选中的“短视频现场新闻”与“短视频专题”也可视为一种“范式”,前者注重即时现场,后者注重内容深度。Vlog突出个人视角与体验,从形式上来说,既可做现场报道,也可做专题报道。运用到记者身上,融入个性化视角与亲身体验,有时甚至要流露出个人态度与情感,拉近与受众的感觉,这就需要出镜记者良好的现场表达与掌控力。乡村报道题材丰富,单纯的体验之外,还应当有互动场景。互动可以是语言上的,也可以是动作上的,可以提前做一些场景设计。如在《万山红遍·记者走村Vlog》中,我们设计了记者与蜂农打招呼,柳编工厂里记者向工人学做一个篮子等等。要注意镜头的丰富性与后期包装。自媒体Vlog创作者以第一视角拍摄,一般都是一镜到底,镜头语言单一。作为乡村新闻报道来说,有时不但要聚焦于某单一事项,还要交代环境与背景,交代受访村民,甚至要提供一些数据,故而拍摄过程中丰富的镜头画面必不可少,后期剪辑制作过程中,还可适当运用字幕、音效、动画等元素增强Vlog的表现力与可视性。■

猜你喜欢
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无天于上2035 “出击”(上)
创新形式 丰富内容
主要内容
内容规制
渠道与内容应当辩证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