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玉 王育欣
(1.沈阳开放大学 辽宁 110003 2.天津农学院 天津 300384)
当今,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媒介研究学者尼克·库尔德利提出“媒介正在以不断变换的方式将世界置入在我们的日常事务中”,“媒介弥漫在我们的感官中,我们对世界的感觉里充盈着媒介”。媒介不断地急速变革,大众的各种生活行为也随之变化。新媒体的兴起与融合,使得媒介被用于教育、文化、医疗、消费、娱乐等各个领域层面中,可以说,新媒体的使用已然成为人们现代工作及其生活的必备基本技能,成为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事情。致使,新媒体研究成为了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其优势在于继承并创新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点。同时,人们更加意识到新媒体的重要性,感知到了新媒体高效且无穷的链接、搜索等功能,极大满足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各项需求,即信息交流者可以为传播者、亦可为接受者,人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能动的生产者、参与者,两者的关系是对等平衡的。虽然在学术界,以上的结论已经达成共识,但有关新媒体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就本文而言,我们将新媒体概括为:新媒体是一种媒介形态,依托互联网和信息处理技术,消融了地域、空间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间的界限,是包括传统媒介、网络媒介的全新媒体形式的统称。
我国的社区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青少年校外教育开始做起,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青少年获取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属于一种自发行动单循环教育行为。上世纪90年代我国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文件中首次提出了“终生教育”这一理念,继而成为当时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权威指导。以1993年成立的中国社区教育委员会为重要节点,我国开始大力建设发展符合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从研究伊始就将社区全体居民作为教育对象,课程内容辐射到职业继续教育、生活技能教育、各类素养教育、艺术娱乐教育、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等等,力求在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中间搭建一条与社区间相互贯通的路径。由此,社区教育的研究对象变成了成人,从一开始的学校单单为青少年提供校外教育支持帮助,转化为社会与学校互联互动、双向多元化参与的崭新格局。到了新世纪,我国各地区持续开展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进一步展现了社区教育是面向社会各类人群的多样化、个性化、持续化的学习教育活动,就此社区教育成为了全民终身学习社会实践的重要构成部分。国家在积极倡导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等先进理念的同时,在2000年教育部确立了社区教育的实验社区,随着一批批社区教育实验社区的逐年增加,社区教育现在已经覆盖了各省、各市、各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由此可见,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中,社区教育的使命责无旁贷。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新媒体无孔不入,使得媒介、人类、社会三者间的关系更加扑朔迷离。随着网络媒体的介入,媒介不再是由社会精英群体所掌握,更加呈现出大众化普惠化的特征,可以说这样的媒介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将虚拟世界放置在我们生活工作中,影响着日常。为防止迷失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为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差别,媒介素养的相关理论知识应运而生,其最终目的就是增强受众在使用媒介时能够具备独立思考与合理表达意见的综合能力。受众观点的表达离不开舆情这一概念。舆情泛指舆论情况,纵观“舆论”的定义,学者们对于“舆论”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有的学者指出舆论是人民群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在有的学者看来舆论是人们在特定时期内对特定的事件的主观反映和社会发展的侧面反映,有的还提出了舆论为特定的历史时期中人们对发生的事件的态度和看法的总和,等等。事实上,舆情理念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主体的大众围绕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及期间的变化,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组织、个人及其政治、道德、责任等方面的取向所产生或持有的一种态度,同时也是大多数人对于社会中各类现象所持有表达的态度、观点、意见和各种情绪等的总和”。这样看来,舆情理念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具备一定媒介素养中的舆情观念后,才能在匿名性的网络群体中不被谣言散布所左右、所感染和煽动。因此,在社区教育中设置媒介素养舆情课程教育不仅是对国家舆情的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补充,更是对构建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社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表现为其对信息需求量和亟待表达不同观点的诉求也在与日俱增。倾听民众的呼声,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了解民情,贴近日常生活。以社区教育“面向人人、人人可享”这一特点为基础,开设舆情课程,能够达成受教育范围覆盖面广、影响力广的目的和意义。在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民众对于舆情不辨真相,推波助澜。尤其是社区,这个社会中最小的细胞,其中作为舆情主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居民,他们是事件发生后,反应最为积极的群体,时常通过人际传播、网络传播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缺失对于舆情方面的客观正确判断,就会影响到事件的良性发展。我们每一位居民都需要为社会的发展发声发力,这是一份社会责任,更是一份应尽的义务。那么如何正确地表达观点,需要我们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舆情教育普及性的重要,并在行动中自觉补充舆情方面的理论和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舆情素养水平和能力。
居民在使用新媒体时往往是在盲目地追求时效性,导致新闻成为了一种“快餐化”的形式而存在,那些所谓的“标题党”更使得居民越来越失去了对新媒体的信任,因此在这样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开设舆情课程有助于居民正确理解和合理使用新媒体信息,有助于居民的自身发展。利用新媒体维护居民的个人利益是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正确理解与合理使用新媒体是居民必须掌握的媒介解读技巧,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舆情中的信息。
尼葛洛庞蒂指出,虚拟现实能使人造事物像真实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逼真。新媒体同样是一个虚拟环境,虽与现实生活相似,但却又与现实生活不能完全匹配,居民更容易在新媒体的虚拟世界中逐渐迷失自我,因此,社区开设舆情课程有助于居民认清媒介与现实的不同。另一方面,为防止居民在新媒体虚拟的环境中迷失自我,进而重塑自我的主体性,要加强居民思想道德素养建设,正确去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居民的独立表达与思考的能力。只有这样居民才能正确分辨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差异,认清媒介本质从而重塑自我的主体性。
在公共领域中,居民在固定的媒介环境中互动从而生成公共舆论。在传统媒体时代里,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其效果不佳。新媒体的来临,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第四媒体”即网络媒体担负构建公共领域的重担。开设舆情课程有助于居民更好地建设新媒体公共领域,从而巧妙引导舆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新媒体中含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含量,是提高社区居民工作生活学习效率的有效工具。新媒体作为工具就其本身而言并没有善恶的因素,它只是人们对其使用的方式是否得当。换而言之,新媒体如果不能被正确的使用,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后果。因此,舆情课程通过引导社区居民对新媒体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认识,逐渐培养他们媒介批评意识与辨别能力等内容在内的“技术理性”。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了解并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日常生活工作必不可少,新媒体的出现亟须社区居民加强对于媒介素养的提高。新媒体时代,居民可以通过媒介平台发布自己的所想所闻,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一发布信息的门槛较低、随意性较强,其中还会裹挟着一些无效的甚至消极的信息,若居民没有一定的舆情知识,就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由此,社区舆情课程教育首先要以“预防”“警示”为主,使居民们具备对于新媒体的使用、辨别、分析、批判的基本素养。
社区舆情课程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培养居民通过新媒体来表达个人态度、观念和认知。课程的设置要建立在熟悉媒介知识和媒介技能之上,学习辨别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发展自己。首先,课程的目标是要担当好传授新媒体知识和新媒体技能的双重角色,帮助居民了解新媒体的功能、传播方式,找出表达观点的正确渠道,就此使居民自觉强化自身作为媒介价值观塑造者的角色。故而,可以将社区舆情课程概括为是提高居民认识新媒体和使用新媒体的素养教育,是引导居民形成对待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客观理性态度的课程,最终的目的是指导居民用正确的方式去“享用”大众媒介的各种传播资源。
社区舆情课程并不完全是一种专业性教育,它不是为了要将社区居民都培养成媒介方面的专家或媒体从业人员,其性质应为一种“粗浅”的奠基性教育,就是为了使社区居民使用新媒体打下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可见,“普及、规范、激发”是社区舆情教育的三个核心主题。普及即向社区居民传授最基础的媒介知识和使用技能,规范是指为社区居民划清鉴别信息真伪的标准,激发为引导唤起社区居民学习舆情课程的兴趣。三个主题三个方向,进一步帮助居民适应新媒体发展的社会现状,帮助居民适应对新媒体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些许期待。这里提到的“适应”是社区教育必不可少的目标,是社区教育完成全民终身学习这一目标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新媒体时代下的社区教育舆情课程应着眼于居民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发展,培养居民对于认识新媒体的正确态度,以学习者为中心,不断激发他们对于学习新媒体知识和技能的兴趣点,为其终身学习媒介相关知识做好充分准备,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习惯。
以社区教育舆情课程的定位为出发点,课程力求让居民了解新媒体时代下舆情传播的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理解居民在舆情传播过程中的责任和使命,对热点事件的客观理性认识,用正确的媒介观来分析解释问题,同时培养舆情监测和危机处理应对能力。
这门社区教育课程对居民学习的要求为以下几点:一是在思想上,站在以人民群众为本的立场来分析舆情和处置危机;二是在理论掌握上,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了解舆情传播的内容和特点;三是在实践应用上,掌握舆情监测分析与应对发布信息的技巧,综合运用社区教育中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课程、法律知识讲座、居民媒介素养等其他通识课内容来解读舆情,较为专业地分析舆情数据,从而在课堂上模拟舆情应对训练中能够熟练地把握舆情知识与技能。
通过案例教学法搭建舆情理论与舆情发布处理的脉络,采取教师理论讲授和作为受教育者的社区居民“翻转课堂”的形式,运用案例中的争议环节,激发居民来现场讨论,引导居民站在网民、当事者、新媒体等不同角色立场上来分析舆情问题,促进居民对舆情涉及理论的理解,实现灵活掌握舆情处理能力,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的综合媒介素养。
用舆情播报为课程引入内容,即每次上课开始就由居民梳理近期国内外的舆情热点问题,现场举手投票选出1-2个议题的舆情后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首先分析案例中涉及舆情传播现状,对该议题的舆情发展做出科学判断,最后提出以居民为个体的发布内容和应对处理。如若舆情进入了消退弱减期,相关发布内容和应对方式已经告一段落,那么需要现场作为学习者的居民将该舆情全面复盘,列举出其中处置不当的地方,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在这节课中,居民的舆情分析能力、舆情处置能力可以得到具体实践中的提升。此外,将舆情案例放置在社区教育课堂中,可以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热度,也增加了居民对系统课程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