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恩蓓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广东 广州
事业单位开展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地衡量工作成效,也是规范工作行为的有效手段。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资金支出结构,提升内部管理质量。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预算考核机制不合理,需要加强研究。
全面预算管理要求实现全员性、全额性、全程性,所有的收入与支出都需要纳入预算管理体系,提高预算管理的约束性和准确性。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预算管理质量是衡量内部管理成效的重要指标。借助全面预算管理,将预算目标、预算执行与预算责任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使事业单位的预算目标更加合理,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及不完善问题,同时也引起各部门的广泛关注,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提升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部分事业单位的收入渠道不再局限于财政拨款,而是依赖业务开展带来的收入,逐步实现自主运营。事业单位必须做好预算管理工作,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低效或无效支出。
事业单位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在实现盈亏平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加强成本效益分析,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来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缺乏成本效益意识,对于资金使用也缺乏自主权,也不关心资金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浪费现象。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推进,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多元化,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增强成本效益意识。事业单位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围绕业务范围进行资金分配,实现降本增效;将资金优先用于关键和重要事项,保障各项民生支出;同时,加强预算考核和绩效评价,提升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事业单位根据收支情况、业务运转、资金需求等,制订全面预算管理方案,保证业务资金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使各项业务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预算考核的方式,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等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判断预算目标是否顺利完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事业单位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明确各部门和各岗位的工作职能,并分析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从而完善工作流程,加强内部交流,提升内部管理质量。对于工作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事业单位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业财融合,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时间较短,尽管解决了资金使用低效的问题,但是没有触及深层次问题。部分事业单位没有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每年编制预算时,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进行增减,没有结合工作规划对各项业务工作的资金量进行准确测算,导致预算方案不合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也难以落实。
事业单位开展全面预算管理,需要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加强合作,各部门都需要积极参与。但是,部分事业单位的业务部门很少参与全面预算管理,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甚至对全面预算管理存在抵触情绪,影响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成效。
另外,部分管理人员的全面预算管理意识不足,导致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支持,也很难实现预期工作目标。
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发展战略和工作规划,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并分解到各部门和各岗位。但是,一些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不合理,没有摸清业务部门的工作情况,对于具体工作需求也没有全面掌握,导致预算编制较为笼统,缺乏合理性,难以发挥指导作用。
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不严格。由于预算目标不合理,预算方案不精细,导致预算方案难以执行,常常需要进行预算调整,出现超预算支出或无预算支出的情况,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
部分事业单位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对预算工作的考核,大多局限在财务指标方面。但是,全面预算管理包含的内容,不只是财务工作内容,还涉及内部管理等。所以,针对预算工作进行绩效评价,需要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部分事业单位对绩效评价的认识不足,绩效指标不合理,定性指标较多,定量指标较少,绩效评价工作的随意性较大。
绩效指标设置需要围绕各项工作,因此绩效指标体系需要基于业务工作。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设置合理的绩效指标,全面反映各部门的工作情况。但是,一些事业单位在设置绩效指标时,没有考虑到不同部门的工作差异,无法准确地考核各部门的工作业绩。
另外,绩效指标还需要设定相应的标准,可以选择行业平均标准或历史标准。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在确定绩效标准时,没有考虑不同业务的不同标准,导致绩效标准不合理,难以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价。
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可能由不同的部门实施。预算管理通常由财务部门负责,绩效评价由人力部门负责,由于所属部门不同,工作模式和管理机制存在不同,导致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脱节。
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采取同一种指标和模式,而绩效评价采用另一种标准和模式,两者之间缺乏统一的工作目标和标准,导致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部分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时,没有紧密结合预算管理方案和预算目标,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不足。事业单位也很难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解决相关问题,完善工作流程,提升工作质量。
事业单位开展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同时加强监督管理,避免出现违规问题。
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等方面,没有进行跟踪监督,导致工作成效不佳。
事业单位在组织架构方面,对于职责权限的考虑不周。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没有安排专门人员开展监督工作,导致权责不清,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影响了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协作,阻碍了各项业务工作顺利落实。
首先,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机制,各项开支需要明确目标、保证效率,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量化考核,不再盲目地进行预算编制和资金开支。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宣传,管理人员发挥带头作用,积极转变思维观念,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其次,预算目标设定需要以业务部门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与业务部门共同商讨合适的预算理方案,广泛地收集业务部门的意见和数据,督促业务部门积极参与。对于预算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问题的部门,应该严厉问责,发挥约束作用。
最后,事业单位可以邀请专家举办讲座,帮助工作人员了解最新的政策要求,掌握预算管理工作方法,从而积极参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预算编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事业单位需要加强预算编制工作,为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绩效评价等提供支持。
事业单位需要深入各部门了解工作规划和工作流程,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调配合;督促业务部门如实申报预算方案,保证预算数据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由财务部门进行审核,提升预算编制的精确性和有效性,使每一项工作都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减少低效或无效支出。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应该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方案,规范地进行资金支出,避免无预算支出和超预算支出。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对于偏离预算目标的支出行为进行纠正。对于预算调整,也需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申请和审核,强化预算管理责任,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
事业单位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绩效指标应该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客观性,不能只考虑财务指标,还要考虑非财务指标。同时,尽可能选择定量指标,选择合适的绩效评价方法。如果选择定性指标,需要进行准确描述,明确工作重点,保证定性指标的客观性,避免掺杂过多的主观因素。
事业单位在设置绩效指标时,需要紧紧围绕各部门的工作情况。针对不同的工作内容,设置相应的绩效指标,提升绩效指标的针对性。业务岗位和管理岗位的绩效指标应该有所区分,不能采取同一套绩效指标。
事业单位在选择绩效指标时,应该兼顾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不能只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
事业单位还应该结合绩效评价结果,分析问题原因,弄清楚是绩效指标设计问题,还是绩效评价方式不合理。如果是绩效指标设计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分析,并及时调整绩效指标。
事业单位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通过绩效评价,了解各部门的预算工作情况,从而不断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首先,事业单位需要选择合适的绩效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选择不同的绩效评价方法,确保各项绩效指标得到合理的评分。
其次,事业单位需要明确绩效标准。不同的工作内容,需要制定相应的绩效标准。事业单位需要全面分析行业平均水平和历史数据,从而确定绩效标准,既不超前,也不滞后。
最后,加强内部交流沟通,全面收集和整理数据信息。事业单位在绩效评价过程中,需要加强全过程跟踪,及时收集数据信息,并深入分析,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支持。
事业单位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督,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开展。事业单位可以成立预算监督小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加强对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监督。
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监督,可以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外部审计等结合,形成管理合力,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落实。事业单位需要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节点、工作重点、风险因素等,为预算监督提供支持。
事业单位需要加强人员培训,督促工作人员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掌握全面预算管理知识内容,为加强预算监督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持。预算监督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预算偏差,杜绝违规行为,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降低风险。为了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事业单位需要增强全面预算管理意识,督促各部门积极参与,设置合理的预算目标和绩效指标,加强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监督,落实绩效评价工作,加强预算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