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红艳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九龙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昆明 651514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致病原为丝状支原体,该病原具有多种性状,可在含有血清肉汤培养基中大量繁殖。虽然丝状支原体不耐受干燥、高温和大多数消毒剂,但对青霉素、磺胺类等常用药物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因此牛只感染后的治疗难度较大。且该病原传播途径广,容易呈地方流行性,养殖户应加强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控,提高自身诊断和防治水平,促进牛群健康生长。
不同品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用途的牛、羊均可感染发病,特别是幼龄和老龄的牛、羊更易感染发病;易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牦牛、奶牛、黄牛,而山羊和绵羊发病率低于羚羊。新发病的养牛场一般呈暴发性传播扩散,临床上表现为病情急、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以后发病率逐渐降低,大部分变成慢性和无临床症状的病原携带者;老疫区由于饲养的牛只对本病已有一定的抵抗力,致使发病迟缓,多数表现为亚急性或者慢性过程。
病牛和携带丝状支原体的牛只均可作为该病的传染源。病牛可以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病原体,对环境中的土壤、饲喂器具和水源产生污染,健康牛群摄入受到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后,就会感染本病。
1)感染呼吸道,病原可随飞沫到空气中进而感染邻近牛只呼吸道。
2)感染消化道,病原污染饲料、饮水,哺乳母牛感染后其乳汁也可带菌,牛只采食污染物后经消化道进入体内。
3)妊娠母牛的子宫渗出物也会携带病菌,分娩时可污染垫草,若产房垫草未及时更换,消杀工作不理想,病原可感染新生犊牛。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每年12 月至第2 年3 月更易感染发病。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容易呈散发流行,饲料营养不足或者营养不平衡、饲养管理不当、免疫接种、长途运输、天气发生剧烈变化等较大应激都能加剧本病的发生,因此,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配合料、减少应激等,可以有效减少本病的发生。
本病的潜伏期因牛的体质、抗病能力、病原的致病力以及饲养管理水平不同而异,短的10~15 d发病,长的需要半年以上的潜伏期才能表现出临床症状。临床上将本病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3 种类型。
急性型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症状明显,病原潜伏期短,病牛发病初期,体温突然升至40~42 ℃,病牛精神不振,不愿走动,食欲锐减,反刍迟缓,呼吸不畅,呈腹式呼吸,咳嗽时带有疼痛感,咳嗽音弱,多数病牛鼻腔流出脓性鼻液,随着病情发展,病牛呼吸困难,采食和反刍停止,奶牛会停止泌乳,病牛的心脏衰弱,心音微弱,听诊病牛肺部,支气管呼吸音大于肺泡音,听诊为湿性啰音,而听诊胸腔部为摩擦音。后期病牛心跳加快,胸腔严重积液,精神萎靡,食欲废绝,各个器官出现衰竭,随着病情加剧,病牛口吐白沫,体温降低,最终窒息死亡。急性型病程约为1 周,死亡率高达50%,若急性型治疗不及时科学有效则转为慢性型,病程可长达2 个月。
临床症状和急性型相似,但是病原潜伏期长,病程长,病情发展不如急性型突然,临床症状也没有急性型典型、明显。
发病初期,病牛呼吸和消化系统症状不突然,但是病牛身体消瘦、体重下降,若饲养管理不当或气温骤变可加重病情,病牛会出现干咳、食欲下降、精神不振,生长发育减缓,奶牛产奶量下降,反刍迟缓等症状。大多数慢性型由急性型转变而来,养殖户可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让病牛逐渐恢复。如治疗不及时、治疗方案不当以及饲养管理不良,病情会延长,多数会成为本病病原丝状支原体的携带者。慢性型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程为2~4 周,个别病例能够延续至6 个月以上[1]。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变位置主要发生在肺部、支气管和胸腔,感染肺部呈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肺部肿大,充血,肺间质水肿变宽,整个肺部颜色呈灰黄色或灰白色,大多病变为一侧肺部,病变肺部粘连在胸腔黏膜,心包积液,胸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渗出物,颜色呈淡黄色。病牛的支气管和肺淋巴结出血肿胀。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温升高不退、干咳和呼吸困难等胸膜炎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剖检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如果需要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血清学化验。另外,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与牛巴氏杆菌病(牛出败)、牛结核病在临床症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需要仔细鉴别、认真区分,才能对症治疗,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表现上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与牛巴氏杆菌病(牛出败)、牛结核病具有相似处,但牛出败致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牛以发热、肺炎、胃肠炎为主,急性牛出败出现明显腹痛,腹泻,浮肿型牛出败皮肤颜色呈紫色或青紫色,下痢,肺炎性牛出败胸部听诊为浊音,粪便夹杂黏液或血液,病牛流泪。牛结核病特征性病变是多种组织器官有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以及钙化斑、点存在。诊断时可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确诊[2]。
无菌条件下采集病变组织或渗出物制成涂片,姬姆萨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涂片上有形状各异的致病菌,将病料接种至含10%马血清的肉汤培养基中,37 ℃培养48 h 后,若发现培养基内有菌落生长,可进行支原体检测。疫区可采集病牛血清,通过补体结合试验来检测。
一旦发病病牛感染牛传染性胸膜肺炎,需要及时隔离,并用84 消毒液对整个牛场进行消毒,第2天更换消毒液,可选用2%来苏水或聚维酮碘溶液消毒。每天至少用消毒液对整个牛场消毒1 次,彻底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1)抗菌消炎。病牛肌内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使用剂量为2.5 mg/kg,每天药物治疗1 次,连续治疗5~7 d。
2)强心补液。静脉注射适量的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生素C 注射液2 g,同时配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双黄连注射液20~30 mL,可治疗肺热咳嗽[2]。
3)若病牛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不应选择静脉注射,以防肺部压力过高进一步加重病情,可口服用药,病牛腹泻或脱水严重,需要灌服500 mL 温开水,并选择合理的用药方式。由于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程长,治疗时间久,养殖户需要有耐心,并做好每天的消毒管理。因为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所以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勤巡视、多观察,发现疫情才能及时治疗,进而降低用药费用和饲养成本,增加养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做好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预防工作是养牛场饲养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防重于治,只有采取科学的防控,才能减少牛群发生疾病的可能,才能提高牛只的抗病能力,才能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牛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养牛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防范,重视疾病预防工作。
定期接种牛肺疫兔化弱毒苗可提高牛群对丝状支原体的抗病力,疫区需要连续接种3~5 年才能消灭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同时,还要重视养牛场其他传染病的免疫接种工作,以提高牛群体质,增加牛只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进而达到牛群整体健康,更好地预防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生[3]。
另外,要增强所购疫苗的品质和注重科学免疫接种工作,牛群免疫接种程序应结合本地牛疾病流行情况,参考本场多年生产经验去制定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去执行,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疫苗要从正规渠道、信誉度高的疫苗生产厂家购买,不同疫苗严格按照不同要求去运输、存放,并严格按照使用要求去稀释、配制、接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牛群的抗体水平,降低传染病发生的风险。
养牛场要充分重视、利用化验室的检测工作,做好牛群抗体检测、疾病预防工作,依据抗体水平进行免疫接种,以保证牛群抗体水平,使牛群健康生长。畜牧兽医工作者还要及时了解本地区牛病发生、流行情况,如有疫情,应采取相应消毒、免疫、隔离、封锁、诊断、治疗等措施,保证牛群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避免牛群发生疾病[4]。
1)合理控制牛群饲养密度,以防过度拥挤,扩散病原。
2)加强牛舍通风换气,做好环境清洁,尤其是牛舍消毒工作,可用2%烧碱、2%来苏水或15%石灰乳等消毒,每周消毒2 次,每个季度更换消毒液,以免病菌滋生。
3)做好牛舍温度控制,尤其是冬季保暖管理。
4)应重视牛群饲料、饮水安全,饲料原料优质,没有发霉变质、甚至有毒有害原料存在,饲料营养应全面、平衡,全价配合料应根据牛各阶段的营养需求去配制,以满足牛只生长发育要求,并保证牛群身体健康、体质强壮。牛场饮用水要符合卫生要求,水中金属离子不能超标,更不能有有毒有害物质、致病微生物存在,保证牛群饮水卫生,以利牛群健康、不发或者少发疾病,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牛效益。
5)牛场应选择在地势高燥,远离村庄、其他养牛场、皮革厂、化工厂等容易产生污染的企业,以防因其病源造成自己养牛场发生疾病;同时,牛场所处地域交通便利、方便出行,符合牛生活、疾病隔离等需要;牛场内应严格按照生活区、办公区、生产区去分区设计建设,生产区按照本地主导风向去建设犊牛、小牛、中牛、大牛等生活区,以利分区饲养、疾病防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