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探索

2022-12-18 18:30杨超朱乐敏
现代金融 2022年1期
关键词:客群长尾普惠

□ 杨超 朱乐敏

普惠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长期政策,对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共产党“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探析我国普惠金融当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成长找寻较为科学的路径。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及其意义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最早可以追溯至联合国在2005年宣传小额信贷时提出的普惠金融体系(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的概念,普惠金融就是从该概念转化而来的,而普惠金融体系是指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各个阶层和所有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最早于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正式使用了这一概念。普惠金融的最本质的要义就是让社会群体平等的享受到全面的金融服务,压缩金融歧视行为的存在空间,其主要目的和任务为在金融活动中处于弱势的低收入者、农户、老年人和残疾人等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特殊客群,提供便捷、高效、公平、合理的金融服务。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要求,2015年末国务院又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5〕74号),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内涵和目标,即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普惠金融所要服务的目标客群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如租赁、养老、保险、支付结算及投资理财等,金融产品需求的多元就要求金融产品的提供者能够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为了保证商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也需要更多地投入到如何满足这部分群里的需求上来,从而在服务的过程中将普惠金融的价值做深做广。

(二)普惠金融的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便确立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然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策略。四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已经让一部分人及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了,在这种前提下,加快普惠金融进程的推进,对满足社会各阶层、经济发展中各类主体的融资需求,实现搞活经济,活跃市场的目标至关重要,通过普惠金融既能进一步化解市场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又能逐步提升市场中的长尾客群的参与度,将会进一步激活扩大金融业市场范围和客户规模。

伴随着改革开放,金融业也取得长足的进步,逐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我国金融行业风险防范的能力、服务实体的能力都大幅度提升。由于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导致非法集资案件频发、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无序扩张,尤其是金融市场相对落后的地区,这种情况更为明显,通过发展普惠金融可以有力地压缩前述案件和融资行为的生存空间,有助于化解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风险。

二、当前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企业的盈利性与普惠金融的公益性未能得到有效调和

金融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其需要在符合社会公平正义且合法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获取利润,而普惠金融所倡导的公益性更多的是引导金融企业承担社会资源共享、发展义务共担、公平正义共求的理想状态。根据金融监管机构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所有商业银行净利润总额高达1.99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8.91%,超GDP增速2.81个百分点。同时,根据《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9年)》显示,截至2020 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 15.1 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增速比上年末高 7.2 个百分点;2020 年新发放贷款金额额1000 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5.15%,上市银行的利润回报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制约了普惠金融高质量推进的进程。

(二)传统金融业生态模式固化

一是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多以物理网点的建设作为服务一个区域的方式,但存在建设成本高,拓展周期长的特点,同时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金融机构也承担着巨大的经营风险,这些都造成了传统金融机构服务覆盖面较小的现状;二是金融服务场所固定性的特点,导致金融服务便捷性不足,客户服务体验差;三是一直以来金融业市场竞争不充分,金融机构市场服务意识淡薄,金融产品单一,市场现有的金融产品客户准入门槛较高,不利于一部分社会弱势群体的平等享受;四是金融科技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导致可促进普惠金融成长的科技手段较少且缺乏创新性。

(三)长尾客群未受到足够重视

长尾(The Long Tail)的概念是21世纪初,由时任“连线”杂志主编的克里斯·安德森提出,其通过描述长尾的市场特点,旨在解释未来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扩大公司规模的出路和目标客群。根据长尾理论我们可知,长尾客群就是一个数量庞大但市场规模占比微小的群体,这类客群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在数量庞大,但他们属于待提升黏合度或待开发的一类群体;二是这类客群在单一产品市场中份额微小或贡献度较低;三是拓展此类群体初期需要承担较大的拓展成本和成长风险;四是这类客群囿于知识储备和市场经验等,成长的周期偏长。由于市场经济的特点,金融领域规模庞大的长尾客群也有着类似的成长困境。一是单一产品市场此类长尾客群虽然整体规模很大,但由于单体业务量较小,甚至无业务合作,从而导致贡献度较低或无贡献,市场认可度较低;二是长尾客群大多经营规模小,资产、收入、从业人数少,存续期相对较短,技术储备、人才储备等支撑其自身经营发展可持续的动能不足;三是部门壁垒、行业壁垒、流动性较大等现实状况导致长尾客群的收入、纳税、社会保险等信息共享不充分,同时由于信息孤岛的限制,对长尾客群的多种信息交叉验证较为困难,判断其履约能力、市场及经营中的抗风险能力证据支撑薄弱。

(四)信用生态较为脆弱

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虽然金融行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但金融服务过程所需要的生态环境仍极为脆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用制度僵化,市场经济大多表现为信用经济,如金融行为中的借贷行为,借贷双方愿意建立借贷契约关系,就是信用金融的一种具体表现,借贷一方相信对方的履约能力,在实际金融服务发生的过程中,作为金融服务的参与者,我们对物的信任超过了对人的信任,未能实现物的信任和人的信任二者的有机融合;二是当前传统信任格局对建立普遍社会信任极为不利,我国传统的社会信任以“缘”为基础,根据“结缘”要素的不同,建立起了由近及远的关系,如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等等,随着“缘”的远近也就形成了信用程度高低不同的信任关系,从而造成了差序的信任格局,也阻碍了经济金融的发展;三是信用主体金融素养及信用意识淡薄,当前,在我国弱势群体中有两种金融排斥的表现,一种是因为无法满足金融消费要求标准的被动排斥,另一种是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的限制视金融活动如洪水猛兽,参与金融活动的意识、意愿以及能力不足,对通过信用行为获得资金支持,获取改善生活的环境资金的金融交易行为较为抵触的主动排斥,这种“主动排斥”既有对信贷陷阱的担忧,也有对风险承受能力不自信的真实反映,提升这类群体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是政府和金融机构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四是信用信息呈现出的分割现状、结构性缺失等问题依然严重,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大多数弱势群体未能被及时、准确、完整地纳入央行征信体系,且有相当一部分群体亦游离于互联网征信体系之外,还有一部分群体虽被纳入了中国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或农户信用评价体系等信用系统,但信用评估标准不一,加之征信信息的规范性、完整性、真实性较央行征信体系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类征信信息的利用价值还值得商榷。

三、解决普惠金融成长困境的出路

普惠金融的重要目标就是增强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和覆盖面,政策支持、科技创新、长尾客群挖潜等都是实现普惠金融目标的重要措施。

(一)政策支持

1.金融政策宣传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金融机构在许多金融环境相对落后区域和金融市场的长尾客群中还存“门难进”“嫌贫爱富”的情况,获取贷款、投资等融资业务,通过关系营销等落后手段仍较为普遍。为改变这部分区域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市场文化长期落后的现状,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加大金融政策、金融产品、金融科技等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落后地区和长尾客群的金融知识水平和平等获得金融服务的意识,激发他们愿意且敢于与金融机构打交道的内在动力,当前,普惠金融这类目标客户群存在对“贷款”抵触思想的比例还比较高,商业银行和政府应主动承担起普惠金融政策宣传的责任,让这部分群体能够认识到,充分利用“贷款”也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分配的一种很好的模式,对个人、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都会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其次,应加大金融行业基础科技研究资金的投入,为未来金融科技创新、金融科技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第三,通过资金投入、税收减免等方式,支持帮扶从事金融科技研发的企业、行业人才等,做好金融科技创新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

2.普惠政策导向到位。由于金融企业的盈利需求和普惠金融的公益性存在价值冲突,监管部门应针对普惠金融这一领域内的贷款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倾斜和价格支持,如定期定向调降存款准备金率,针对金融机构支持普惠金融的行为,提供资金上的便利。另外,对投入到普惠金融领域的信贷资金,提供价格上的补贴,保证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等,从而全方位激发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普惠金融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地方政府也应为普惠金融的目标客群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的机会,如建立定期的银企对接机制,完善政府普惠金融推进过程中的帮扶措施,加大对普惠金融目标群体的财政补贴等。

(二)科技创新

随着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讯等新技术的兴起,金融科技(FinTech)已经成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全方位多角度挖潜长尾客群的内在需要和重要选择。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普惠型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流程、差异化服务长尾客群,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制定金融政策,才能促进普惠金融更快的实现,才能高效地挖掘长尾客群的市场潜能,有效减少金融市场中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提升普惠金融的运营效率,实现长尾客群市场规模的提升。

1.互联网技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逐步兴起,由于互联网的边界性限制相对实体金融网点更加自由,阈值更宽,互联网金融可以提供更公平、更透明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避免了更多人为的因素干预;其次互联网信息沟通几乎没有延迟,这样就能实时掌握市场环境变化,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类似于制造业的“以销定产”,金融行业也可以根据市场或客户的需求,制定符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借助互联网金融体验模式的便捷性和开放性,达到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范围拓展的效果,从而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获得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是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无法实现和达到的。

2.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概念,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大数据的概念基本可归纳为:存储不能够集中,常规的软件处理工具又无法用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对其进行处理,且数据价值表现为单个或部分呈现低价值性而整体呈现高价值性的海量复杂的信息数据集。实际应用中,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弥补传统金融服务过程中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窘境。一是数据集成优势,大数据技术将碎片化的数据信息完整化、综合化,破解了信息孤岛的现实问题,提升数据的整体质量和可使用的程度;二是效率成本优势,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是一对孪生兄弟,借助云计算的手段对大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才能够高效、精准地实现数据由数据信息到经营中市场方向判断的科学依据,从而使金融机构摆脱了人力和地域的巨大限制;三是风险化解优势,由于大数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金融机构对客户信息的掌握从以前的较为长期的、固化的形式转变为实时的、动态的信息流形式,可以使金融机构更精准地从微观角度了解掌握市场或客户的经营发展状态的变化,提高了金融机构和客户的信息透明度,也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3.区块链技术。根据我国普惠金融推进过程中的反馈,普惠金融在我国存在如信用信息差、金融排斥、适配主体识别困难、服务成本过高等问题。而引入区块链技术,就可以较好解决前述问题,并为加快普惠金融进程提供崭新的路径和契机。通过“区块链+普惠金融”这样的场景,可以实现透明化管理,解决服务过程中的信任危机;利用区块链技术的精准识别功能,可以大大缩小交易时间成本。如何有效地提高区块链技术的使用效率,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从事普惠金融工作的人员加强技术培训,建设一支即懂金融又懂技术的专业队伍,全方位、多渠道分析客户信息,精准获取客户需求;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主动作为,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和普惠金融相融合,根据动态的市场金融信息,积极调整自身的业务模式和产品特色,在提升服务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普惠金融的业务渠道;三是培养“区块链+普惠金融”的专业技术团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有加大对区块链技术的投入,储备专业技术人才,才能为未来区块链支持普惠金融提供长远的动力,同时,也应对这类人群加强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的内部防控,逐步打造成一支业务能力强,风险防控到位的普惠金融的稳定力量。

(三)长尾客群挖潜

普惠金融不仅是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金融服务覆盖面所要达到的效果,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惠金融,做好长尾客群的挖潜就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

1.创新长尾客户的管理模式。由于长尾客群当前的低收益性和未来的高成长性,金融机构应主动适应长尾客群的市场需求。一是要重塑自身的管理体系,要主动打破商业银行自身的部门壁垒,明确各部门、各层级应承担的责任;二是要构建机制灵活高效的考核体系,明确长尾客户挖潜作为考核指标的重点,制定针对性的奖惩激励方案,如挂钩个人绩效薪酬、年终考评、评先评优等,建立起劳有所得、劳必有得的扁平化兑现机制,科技部门应对长尾客群的日常管理、开发现状、考核过程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实现对长尾客群多维度、多层级统计和分析;三是要优化并严格流程管理,利用科技手段,制定流程透明、节点精简的管理方案,实现营销思路、客户准入、信用审批、风险监测、客户管理等全流程的网络化、信息化,确保管理过程有方案、有落实、有回音、有结果;四是要搭建智能化、数字化的业务管理平台,金融机构应依托金融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业务办理的自主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单笔业务的办理时间,提升客户体验,同时,利用大数据赋能,对长尾客群进行精准画像,建立客户分场景数据模型,从而实现精准营销、全方位管理。

2.加大资源投入。在进一步细化长尾客群及研发适合长尾客群的产品的同时,尝试新的获客渠道。一是长尾客群数量庞大,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各不相同,金融机构如果能够开发品种丰富、层次分明的金融产品,提升客户在使用金融产品过程中的交易意愿,将会进一步提升长尾客群的尾部效应,实现延长长尾;二是长尾客群金融知识储备大多比较匮乏,在选择金融产品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很难准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金融机构应积极利用科技创新,简化产品筛选的路径和方式,提升并优化客户的金融服务体验;三是利用以上方式不断增强长尾客群的合作黏度同时,从这部分长尾客群中进一步培养出金融产品需求旺盛、收益较高、风险系数较低的“头部”客户,从而加厚长尾;四是充分利用当前市场上较为活跃的客户服务类终端软件,将金融机构产品嵌入其中,由于这类终端软件使用群体广,互动机制灵活,将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长尾客群的市场活跃度。

(四)强化信用生态建设

如何改变当前脆弱的信用生态,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进程的重要一环。

1.优化完善当前的信用管理体系。在当前信用管理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将破坏信用的行为尽可能的关在“笼子里”,让那些低信用度的市场参与者不敢触碰信用制度的底线,在此前提下,政府及监管机构也应主动参与强化金融服务过程中信用的伦理属性的,逐步转变市场中对物的信任超过对人的信任的状况,从传统的金融信用关系来看,产权制度下个人经济条件的优劣物质上的表现尤为明显,通过强化信用的伦理属性,来弱化产权信用在经济契约中的体现,对完善当前的信用生态中由对物的信任到对物与人的信任的统一意义重大,也符合普惠金融所追求的“普”和“惠”的初衷。

2.改变当前的信任格局。我国当前传统信任格局是建立在亲缘、血缘、地缘等关系之上的,对普遍社会信任的形成极为不利,也极大地影响了金融领域的交易,如何利用现代金融技术,实现金融领域制度化的、理性的评估,对完善当前信用评估体系,突破个体经济实力单一维度的评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金融交易过程中打破因地域、血缘、亲缘等形成的差序信任,建立与交易背景、交易行为、履约记录相适应的普遍信任,保障金融交易中的弱势区域、弱势群体能够平等享受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有力地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3.政府机构和金融企业应主动培养弱势信用群体的金融素养和信用意识。老少边穷地区政府和地区所在地的金融机构,应积极配合我国当前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趋势,及时准确地将金融信息、金融产品推送到这些区域群众身边,并且要确保这类地区的群众知悉、了解这类产品所能使用的场景,逐步改变弱势群体在金融认知中,“‘贷款’就是金融”的单一认知,定期组织开展送“金融产品”“金融知识”下乡的活动,可以通过情景剧、说唱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又乐于接受的形式,将金融知识送到他们的脑中、心中。将金融产品送下乡的同时,更要做好金融风险防范的提示,让他们能够准确识别非法集资、贷款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在金融交易的过程中不盲从跟风,也不过度自信。

4.加大科技投入,利用金融科技的技术优势提升信用信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是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信用信息标准,方便各类收集信用信息的主体明确收集的重点和尺度,避免收集信息过细以至于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或者收集过粗达不到有效信用信息的标准;二是加强信用机构之间信息的沟通,避免信用信息的分割或个别机构的垄断,通过不同信用机构之间的互通有无,既可以实现信用信息的交叉验证,又可以实现汇总完善,从而保证信用新的准确性、及时性;三是完善征信录入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只有将全社会各类、各层级群体均完整纳入征信体系,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完整性,在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利用其做出的判断才能更准确,风险更低,利用全类型、全量的信用信息来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风险支撑,才能支撑普惠金融走的更远、更健康,基于信用信息决出的决策较基于印象和关系做出的决策,也将会更科学、更符合市场规律。

猜你喜欢
客群长尾普惠
基于动态语义记忆网络的长尾图像描述生成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客群维护,集成商都在怎么做?
“云闪付”关爱版 打通适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长尾狐卖树
浅议社区超市的运营问题与深耕方向
浅议社区超市的运营问题与深耕方向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