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兼论“四史”教育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中的重要性

2022-12-18 14:43黄莹余婷婷
关键词:虚无主义四史唯物史观

黄莹 余婷婷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历史记录一个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映射一个国家现实与未来的镜子。历史虚无主义将历史分割成细小的碎片,再将这些历史碎片进行有目的的重新拼凑,将历史刻意“打扮”成引人注目的新鲜观点,达成扰乱视听、破坏正确认知的目的。21世纪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大众传媒,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否定已经严重危害到意识形态安全。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是争夺历史领域话语权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P25)因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新时代树立正确历史观的要求。解构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对其展开全面审视,追溯其理论渊源和现实根源,运用唯物史观对其错误进行剖析与批判。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

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逻辑是鼓吹历史的无规律性,杜撰史实,主观评价历史人物,解构主流价值观,消融精神力量。[2]历史虚无主义实质是虚无主义在历史研究领域的渗透,其产生可以溯源至虚无主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渊源

“虚无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Nihil”,最初在哲学意义上使用这一词的是德国哲学家雅可比。他指责康德为重新建立信仰的基础而宣扬理性精神,与理性相悖的客观存在被否定,导致人们内心神圣、庄严、崇高的东西虚无化,造成超验王国崩塌,走向虚无主义。尼采是第一个对虚无主义进行哲学反思的哲学家。在尼采意义上,虚无主义是否定道德和已有的全部价值的现象,是“最高价值自行贬值。没有目的。没有对目的的回答”。[3](P280)他提出“上帝死了”这一著名论断,形象地说明了虚无主义,也意味着以基督教为核心的信仰与道德体系已经瓦解。现代社会的世俗化、现实化运动摧毁了西方传统价值根基,道德的衰落让人们在精神上无家可归,因而需要用“价值重估”克服虚无主义。然而,“在尼采意义上,虚无主义共同构成了西方历史的本质,因为它共同设定了各种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及其关系的法则。但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乃是被我们认作世界历史、特别是西方历史的东西的基础和领域。”[4](P777)也就是说,过往的历史是抽象、无意义的价值,进行价值重估,就要否定过去的历史,赋予人们随意诠释历史的可能性。虚无主义的逻辑之中蕴含着对历史的否定,它的完成意味着历史终结,虚无主义逐渐演化为当今的历史虚无主义。[5]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历史虚无主义孕育而生。它对历史进行无原则的解构,强调历史细节,使历史成为飘忽不定的东西。在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下,历史被聚焦在偶然事件上,客观物质世界被否定,历史诠释权被释放,历史言说彻底主观化,历史价值不复存在。历史虚无主义不是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局部现象,伴随着现代文明的扩散,它正影响着每一个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国家,并使之陷入传统价值崩塌和历史虚无化的危机。在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要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自我定义为先进的西方现代化文明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扭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根据,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由此在中国滋生、泛滥。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传入中国,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逻辑的蔓延,历史虚无主义在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影响范围。[6]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根源

历史虚无主义与虚无主义同根同源。马克思透过精神独立的幻想,将目光投向现实的生活实践,指出了虚无主义同时也是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现实根源。“虚无主义的根源绝不仅仅是形而上学,而且是深层的现代社会物质结构,换句话说,资本逻辑是虚无主义的物质根源”。[7](P195)

资本掌握着现代社会的最高权力,它能支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所有个体不断实现价值增殖,在此基础上形成巨大的物质生产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即“资本逻辑”。[8]在资本逻辑控制的社会中,物质生产活动的目的从满足人的“自我实现”扭曲为资本的自我增殖。劳动产品本该用来满足劳动者的需求,实现劳动者的价值,但是资本窃取并占有劳动产品,利用人对劳动产品的需求支配着劳动者,使劳动者失去自我主体性,异化由此产生。劳动产品控制和奴役劳动者,劳动不再是体现人本质的活动,而是成为了一种资本要素,资本逻辑统治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在这一过程中,人存在的意义被否定,人只是被资本使用的有用物,是资本自我增殖的手段和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扭曲为资本关系,占有和支配作为财富象征的资本成为生活的终极目标。资本逻辑的社会权力不仅颠覆了传统社会生存方式,也打碎了人的精神生活,导致人的精神的虚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由劳动变为商品符号消费。人对人的依赖变成人对物的依赖。商品货币是唯一有价值的东西,人的自我价值需要在商品交换中得以体现,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虚幻的物物关系。“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9](P90)商品拜物教出现,一切价值只能被货币衡量,商品、货币凌驾于人之上,原本真善美的崇高价值失去了光辉,取而代之的只是虚无。资本逻辑统治着现代社会,“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10](P34)“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化”。[11](P480)资本逻辑否定了既有价值,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消解了,人的精神陷入低迷状态。总之,资本逻辑的物化过程加剧劳动异化,颠覆传统生产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是虚无主义产生的现实根源。[12]

二、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要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对其进行批判,揭示其割裂人类历史客观性、整体性以及连续性的唯心主义实质。

(一)基于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客观规律的批判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而言,历史文本只是层层杜撰的无意义的堆积物,“用后现代主义者经常援引的尼采的名言就是:不存在事实,只存在解释,‘我就是历史的一切名字’。”[13](P225)历史虚无主义以话语开放性为名,否定历史诠释的客观性,放弃对历史事实与客观规律的承认与尊重,最终陷入了主观化的历史言说之中。在历史虚无主义看来,历史只是人的主观编造,任一偶然事件都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不存在历史客观规律。因此,真实的历史是无法被诠释出来的。而且,在历史书写中,能被当作是事实远重要于内容真实,追求历史书写的真实性只是天方夜谭。[13](P229)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臆想替换客观事实,无视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强调历史诠释的主观性因素,对历史英雄人物进行贬低,妄断客观事实,完全陷入一种自说自话的虚构捏造之中。

唯物史观对历史诠释的要求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14](P92)历史虚无主义以“抽象的人”为理论出发点,而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则是“现实的人”。这从根本上划清了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界限,正确发掘了人类历史的本质和历史发展方向的决定机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4](P66~67)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指自然界,“他们……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指社会,“他们的活动”指实践,即人与自然、与人的互动,这些是任何历史研究都无法撇弃的前提。“现实的人”用实践活动表达他们对未来的选择,决定了历史的趋势与走向。从物质实践出发必然要求历史叙述者尊重客观事实,牢牢把握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以“现实的人”及其物质实践贯穿历史始末。“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15](P525~526)历史的创造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这种创造看似偶然,实际上受着客观规律的支配。历史在实践中产生,诠释历史要客观呈现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并由此深入到社会的本质维度。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忽视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陷入到唯心主义之中,导致历史沦为完全脱离现实的“泛娱乐化”产物或意识形态话语衍生品。总而言之,唯物史观下的历史是“现实的人”在实践基础上创造的能动的生活过程,唯物史观的历史也从根本上否定历史虚无主义从“抽象的人”出发,无视历史客观规律的做法。

(二)基于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肢解历史整体性的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的传承性,宏大的历史叙事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狭隘的视野下沦为零碎且毫无意义的意识产物。在历史虚无主义看来,历史是由偶然事件组成的,历史被解构成碎片,变得虚无缥缈。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文化传统是生活意义的参照系,否定一切根据、理由与规律,把偶然、变化和模糊当作现代生活的常态。“历史中任何时间所发生的任何事件,过去都从未发生过或者将来不会再次发生;它是独一无二的、绝无仅有的。当然它可以和别的事件相似,但这不是它的本质特征,它的本质特征是它的独特性和新奇性。时间和历史就是这样永远地向处女地进军,就是不断地揭示和发现新奇事物。”[16](P17)转瞬即逝的情绪取代了客观的历史观念,历史也就失去了它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历史演进的整体性被肢解。同时,自我存在的个体化得到张扬,真正的历史创造主体被遮蔽,历史成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历史虚无主义忽视实践的作用,认为是自由意识这一偶然因素创造了历史,人类发展过程变成了毫无逻辑的历史碎片。

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的发源地……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17](P52)历史是人类生命历程的呈现,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现实的人”以实践为根本存在方式,历史是人实践活动的记录,失去了“现实的人”的物质实践,历史的力量也就不复存在。历史的力量在“现实的人”的物质实践中得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赞美了人类的物质实践,始终将人摆在历史创造的主体地位上。“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15](P295)历史虚无主义所认为的“历史指挥人创造物质世界”的想法则完全颠倒了这一顺序。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未曾凌驾于人之上,也永远无法成为一种人格,只能屈服于“现实的人”的物质实践下。唯物史观始终牢牢把握“现实的人”这一线索,明确指出是“现实的人”的物质实践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从实践的视角看待历史,人是在前人创造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又从中取得创造历史的条件和力量,从而改造了世界,并为后人的实践创造出了新的历史环境。[18]而在历史虚无主义下,“现实的人”在历史中消失了,历史成为意识的产物。忽视“现实的人”及其物质实践是历史虚无主义割裂历史整体性并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将历史的本质是人类实践发展史这一真理重新揭示出来,指出历史的演进并非偶然,每个重大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必然性。基于此,唯物史观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肢解历史整体性的做法。

(三)基于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割裂历史连续性的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是社会世俗化的产物。在社会世俗化背景下,人们对历史诠释的审慎严肃被轻浮随意所取代,历史的厚重感荡然无存。人类世界过去—现在—未来的有机联系被彻底割裂。“历史要求赋予意义,但历史的意义内涵及其深层结构就寓于历史之中,历史就是一切意义之根源。但后现代主义的目标则是要将一切意义内涵从历史中剥离出来,夷平历史的深度,呈现后现代的虚无世界。”[19](P424)割裂延续时代的整体文化传统是碎片化叙事的典型特征,这一特征让人无法获取过去世界的真实记叙,无法根据过去校正未来的人类发展方向。历史虚无主义反映出人类深层次的生存困惑,丧失了历史对人指引和借鉴的真正意义。这也导致人在时代变迁和自我放逐中逐渐迷失生活的意义。

事实上,历史的作用之一是帮助人获取准确的生存定位,而历史虚无主义却模糊了这一定位,将历史娱乐化为轻佻嬉戏的片段,打破人与人、人与社会有机联系的文化传承。因此,必须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重建历史整体性。在唯物史观视野下,历史首先是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其次是人的生产,再次是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最后是精神的生产。从这一历史逻辑出发,才能正确把握人类历史的本质,重构传统社会的社会秩序,重建世俗社会的精神信仰。历史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采取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通过这一真实记叙,人才能重拾自我存在的伦理本真,构建意义世界。在厚重的历史中,人与历史意义和谐共生,在物质实践中获取准确的自我定位,回望过去,规划与校正人类发展的未来方向。唯物史观把握社会现实根基,从实践出发,将政治史、观念史和文化史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性的历史视野,将历史的意义内涵重新带回人类视野之中。在唯物史观的引导下,人们重新认识生存的意义,重新定位自己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不再追求对物质欲望的畸形满足。唯物史观戳穿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割裂历史连续性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唯物史观重建了道德和生活意义的基础,要求人们坚持传统文化价值,坚定理想信念,追求精神的充盈与丰满,破除了历史虚无主义给人带来的意义虚无的深层次困惑。[20]

三、“四史”教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武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带给中国经济崛起与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传统陨落以及物质主义的泛滥,造成维持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受到冲击。这也注定历史虚无主义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游荡于中国大地。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历史观,必须积极利用有效方式克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四史”教育正是有效遏制历史虚无主义负面影响的有效路径之一。

“四史”教育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统称。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要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准确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线,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一)“四史”教育以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方法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历史的扭曲

历史虚无主义以自我主张替代真实的历史,把中国如今的成就归结于偶然事件,贬低中国近代以来的伟大奋斗历程,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大势所趋,并认为现今的结果只是偶然的堆积、毫无规律可言。对历史客观规律的忽视是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的手段,误导人民群众把历史看作是精心编造的谎言,动摇人们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信心。“四史”学习强调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在客观叙事中掌握正确的历史研究方法,在历史规律基础上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汲取历史力量。“四史”作为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四条线索,相辅相成,指出了历史客观规律,明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历史虚无主义的谎言不攻自破,生动地说明历史诠释不能凭一己喜好肆意曲解社会发展客观进程。深入学习“四史”能让人民群众形成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思维方式,坚持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认清必然事件与偶然事件在历史走向中的作用,坚定对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二)“四史”教育以融会贯通的历史说明方式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人物的贬低

历史虚无主义选择性地否认历史,利用零碎史料拼凑全部历史,亵渎历史英雄,美化叛徒与反动统治者。同时,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和英雄精神,质疑邱少云、黄继光等烈士事迹,试图消除人民群众对英雄人物的崇敬,颠覆国家所引导的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借洗白反面历史人物否定核心价值,给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造成极大混乱。“四史”教育强调铭记中华民族英雄的贡献,传播英雄事迹,以英雄精神作为纽带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四史”掌握了正确的历史说明方式,四个部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四史”并非不注重细节,其每个部分都有侧重的内容,又通过相互重合的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四史”论述抓住“党的领导”这一主线,展现中国共产党如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四史”还原了完整、真实的历史,能帮助人民群众抓住历史发展的主流与关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进行肢解的做法,正确把握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破除历史虚无主义颠倒黑白带来的迷雾。

(三)“四史”教育通过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割裂

历史虚无主义以单薄的历史诠释消解历史意义,剥夺历史的教科书功能。历史虚无主义者企图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利用文字游戏捏造西方文明的优越性,鼓吹资本主义制度,借以壮大资本逻辑在中国的力量,难免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四史”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利武器。“四史”依托翔实的历史资料,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连结过去、现在与未来。它展示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成长的、新中国是怎样强起来的、改革开放是怎样带领中国人民进入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是怎样创立、发展并完善的。“四史”从实践出发为历史诠释确定了正确的方向,不仅仅包含过去与现在,更是昭示着未来,因为只有正确了解党和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过程,才能明确中国未来前进的方向。“四史”教育让人民群众在回望历史中定位当下,在学习历史中展望未来,它为每个中国人指出了历史使命,将人从历史虚无主义营造的世俗化生存困惑中解救出来,实现人与历史意义的和谐共生。

“四史”高度提炼了中国共产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集整体性、客观性、连续性于一体,能够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以点带面和以假乱真的叙述,不断校正和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方向。加强“四史”教育,发挥历史在实践中的引导作用,能使人民群众更容易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语言游戏,戳穿历史虚无主义搬弄是非的把戏,保持清醒的头脑,维护好意识形态领域的良好生态。从“四史”学习中汲取智慧与精神力量,始终坚持正确的观点和立场,厚植历史自信,筑牢历史唯物主义的堤坝,淬炼“批判的武器”,进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扭曲历史事实的消极影响,可以帮助人民群众在正确认识历史的基础上开创新时代的未来。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四史唯物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诵读学传”是“四史”教育的好方法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