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娟娟 杨忠强
(普洱市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云南 普洱 665099)
普洱市作为云南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城市,近年来在多个领域都进行了有价值的科技创新,显著地提升了普洱市的科技水平,推动了当地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但是在普洱市的科技创新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凸显的问题尚未解决,对该体系进行反思与完善就现阶段来看是有一定必要的。
1.1 人才匮乏。近几年来,针对普洱市长期存在的农业科技与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市领导班子予以了高度重视,以引导为主要抓手,催动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地方设立,提高地方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这一举措虽然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起内部的科研机构,提高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但是企业缺少专业化的人才,不能以自身为根本,从实际情况出发来进行科研成果转化[1]。另外,普洱市大部分科研人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多以论文形式阐述研究论题,而未与企业进行合作,将理论行动化。如果企业没有能够将研究成果转化的专业化人才,就难以真正实现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进行切实转化,无法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一方面,与国内其他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相比,普洱市的科研机构以及高校的人才队伍培养力度不够,缺乏夯实的科技基础,对市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增添了难度。另一方面,普洱市以农业基础,虽然引进了不少科技项目,也有一些产业项目实现了落地,但是就质量和数量上来看,引进的项目以中低端为主,高端科技项目稀缺,而且项目引进与落地的实际数量并未呈现应有的正比例关系。
1.3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迟滞性。云南省普洱市部分山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于企业推广的科技成果不能报以正确的理解和认知,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存在思想层面的偏差。如果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盲目地的推广,没有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就使科技成果丧失了推广初衷,无法对农民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水平发挥出真正的效用。
2.1 产区的生态优势利用力度不足。云南普洱市虽然地形环境较为复杂,但是环境优越,自然生态质量与其他大多数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良好的种植环境下,以生产石斛、黄精、白及等药材为代表的医药生产企业不断增加,但产业的特色化不佳、品牌效应不足、知名度不高,没有将普洱市的生态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2.2 科技体系不够完善。普洱市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市内的高校设有研究生物药方向的专业,一些科研院所也对当地的生物药进行着长期研究。在这两种资源的加持下,在生物医药领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方面并未起到显著的作用,研究力度付出与价值收益比例不协调。在市政府多年的引导下,当地的龙头企业尽管已经与相关研究单位进行了产学研究合作,但是就技术引领生产方面目前依旧存在亟待解决的难关。
2.3 产业链的延伸具有局限性。现阶段,普洱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原料的种植品种多,数量大,具备着可观的原料储备,但长期以来,围绕生物医药的种植企业和制药企业依旧保持着以订单为主要模式的合作关系,生产端的种植企业在经济发展方面受制于发展端中直企业的制约明显。在这样的合作关系下,交易双方的交易链条存在一定的风险,市场存在不稳定性,一旦制药企业终止合作,将会对生产企业和药农的利益造成严重影响。普洱市目前正处于以原料生产为主的产业链低端,没有向中高端进行下一步的产业延伸,整体的链条格局尚未形成。
3.1 发展理念不够成熟。在推进普洱市的产业发展时,多以粗放型的发展方法为主,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2]。绿色产业在这样的发展理念下虽然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进步,但过于重视发展,轻视保护的发展模式,并不利于普洱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
3.2 缺乏高端产品。普洱市的绿色产业已经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重要领域的产业,尽管在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下,这些产业中已经融入了不少企业的品牌。但不得不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品牌大多以中低端品牌为主,高端的企业品牌数量不足。
就科技扶贫领域方面的科技创新而言,扶贫地区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前沿科技与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结合度不够密切;扶贫产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到位;对于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不足;普及的范围不够广泛等多项科技创新方面存在局限性,导致科技扶贫的作用有限。
现阶段,党中央已经把科技创新摆在了新的高度,对于普洱市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市政府要明确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推进绿色科技创新的普洱市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力量布局、人才队伍打造、资源优化配置等多样化举措落实效果,构建系统化、高效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2.1 引进高质量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有两个重点内容:一是引,二是留。在如何引进高质量人才方面,普洱市应抓住并利用好国家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帮扶普洱市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研成果在普洱市成功落地,在当地形成优质的科研成果转化示范区域,吸引外界的高质量人才流入。在如何留住高质量人才方面,对于流入普洱市基层,致力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人才,应当采取多项有效的政策和举措来为这些人才提供优质的福利待遇。首先,可以适当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生活水平,酌情提高个人薪资待遇和补贴,尽可能地降低农村与城市科技人才的薪资水平差距。其次,要合理化地放开地方阻碍农业科技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限制性因素,为农业科技人才提供能力发挥的空间,充分展现人才的创新实力。最后,要做好人才引进规划,尤其是农业领域的人才引进规划,并设定科学化的晋升机制,为人才提供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2.2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服务。第一,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上,普洱市应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推广和普及与地方契合的科技成果,保证科技成果推广有的放矢。第二,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二者统一,加强科研人员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系,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共赢格局。第三,应当建立以科技型为主导的市场经营主体并构建技术创新平台,为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平台支撑。
2.3 开展科技培训。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农业科学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农民对科学技术认知和把控的程度决定了科研成果的效用。因此,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培训,提高农民认识和掌握科学技术的能力将会有效提高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的力度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培训的开展并不是盲目的,也不是“一刀切”,同样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农民以差异化的培训方式进行各具特色的培训,确保培训内容能够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对地方农民进行必要的培训,可以改善农民原有的种植的观念,丰富农民的科技知识,提高农民对科技促进生产发展的意识和认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3.1 打造生物药产业园区。一方面,普洱市应该重点关注本市的生物药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生物药产业园区,为普洱市的生物药业转型升级奠定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将园区的发展理念与生物药产业的布局规划相融合统一,除了基础的原料生产之外,打造精细加工、物流、仓储、高端产品研发等多元化生产格局,形成一体化、集成化的生物药产业园区。
3.2 加大投入力度。普洱市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3]。对现阶段以原料生产为主的企业和向下对接的药农提供一定的补助,为企业和个人的效益提供一定的保障。对于在普洱市内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的市内重点企业或者入驻本市的实力企业,政府应该给予充分的资金扶持,打造出高质量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
3.3 延伸产业链。普洱市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长期发展以来,一直坚持着以原料生产为主导的企业发展模式,而缺少后续中高端产品的精细加工环节,这样的生产格局导致普洱市的生物医药发展呈现出畸形的状态,丰富的原料产量与实际创造的价值没有形成应有的比例关系。因此,普洱市应该因地制宜,寻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再借助当地的原料优势进行精细加工,研发新型的医药产品,打造地方企业品牌,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助力普洱市由低端原料生产格局向高端的精细加工产品转变,实现对原有产业链条的丰富。
3.4 规范生物药种植技术。普洱市的生物医药原料种植多以药农的自发性种植为主,在种植技术上存在不科学、种植的工序流程存在不规范现象,经常发生不科学种植和农药滥用的情况。有鉴于此,普洱市相关部门应该对不同种类的药材制定种植技术规范,并通过种植示范园的方式向种植户展示技术使用的标准化流程,促进药材种植的规范化,以示范园为中心逐渐向四周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合作社以及企业的种植都能够按照标准的种植技术和种植工序来实现药材种植的规范化,从而保障原料生产的数量和质量。
4.1 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体制创新。将普洱市新兴起来的绿色产业经济发展与传统产业的经济发展相比较来说,不仅需要耗费更多的财力,而且产品的市场营销也面临着较大的困境[4]。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及时出台引导绿色产业发展的制度,对现行的制度体制进行整改完善,推动以绿色经济发展为主导的企业能够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另外,企业也需要对绿色产业进行必要的科技创新,对现有的绿色产品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类型,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2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普洱市在落实绿色产业、坚持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于全过程之中,注重在企业的生产经济和生产规模扩大期间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对于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严厉打击胡乱开发、不合理开发以及不科学的整治行为。
5.1 探索多样化的科技扶贫模式。近年来普洱市在扶贫领域的成效显著,但在该方面的科技创新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首先,需要向贫困地区进行科技产业的政策宣传,以当地的集市为载体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科技创新产业以及便农利农惠农的优良政策,提高群众对科技产业的认知程度和政策优惠的理解程度。其次,对山区等偏远地区的农户进行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农户进行培训,提高农户对种植技术了解和掌握能力,增强农户的科技素质。最后,应该结合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推行以发展种植业为主的同时兼顾养殖业或其他副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利用多种农业科技扶贫模式来带动地方农户进一步增收。
5.2 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连接点,可以进一步维稳普洱市龙头企业与地方小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效益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小农户集体生产经营的代表性组织团体,与小农户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龙头企业与小农户之间的桥梁,龙头企业可以以合作社为载体,向小农户传达有关种植方面的技术,如病虫害防治技术、生产技术以及农药的配制技术等多样化的技术类别,以帮助小农户提升生产能力,进而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原料的支持。除此之外,龙头企业也可以经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小农户提供市场供需的真实信息,让小农户尽早了解市场行情,及时改善现有的产品生产结构,调整产品供需,迎合市场实际需求,对于小农户生产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龙头企业可全盘接收,减少了小农户不必要的销售流程,有效地保证了小农户的经济效益,助力地方贫困户脱贫起到了极大的成效。
综上所述,有关普洱市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当地政府首先要坚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明确并构建顶层设计。对于农业、生物医药、绿色产业以及科技扶贫领域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及时采取科学化、合理化的措施对其进行改进,不断完善普洱市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真正发挥出体系对普洱市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