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超
(诸城市图书馆,山东 诸城 262200)
早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就提出,要加强流动服务设施与数字服务设施建设[1]。诸城市图书馆作为一座县级图书馆,在全省首次实施了总分馆制“一卡通”服务,通过数字化的建设,统筹推进城乡之间公共图书馆(室)均衡发展,连续5次蝉联国家“一级图书馆”。根据诸城市图书馆发展现状,结合对其他基层图书馆的调研,分析当下基层图书馆发展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以及基层图书馆智慧化、数字化发展存在共性,探讨发展思路。
基层图书馆是最直接服务于基层人民群众的重要文化阵地,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重要力量。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基层图书馆的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乡风文明的培育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6.11%[2],1/3还多的人口,这就意味着基层图书馆服务的读者群体之大,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任务之重,同时也意味着基础层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程。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使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突破,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3],这对基层图书馆而言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重任。基层图书馆要更加积极适应新形势下文化传播与应用的特点,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阅读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精神力量,用文化繁荣助力基层发展。
诸城市图书馆率先在全市实施总分馆制“一卡通”服务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建立了以诸城市图书馆为总馆,13个镇街图书馆、16个学校图书室为分馆,237个社区图书室、6个城市书房、5个机关企业为馆藏地点的总分馆制“一卡通”服务体系,同时在武警中队等处建立34个图书流动站,作为农家书屋的延伸和补充,形成了“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服务点”的总体布局,发挥县级总馆在县域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中枢作用,实现图书资源统一的调配。诸城市图书馆还创新出台“信易阅”政策,通过将读者个人信用积分与读者证数据互联,对信用评价等级为A+级及以上的读者实施守信联合激励,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一卡通”服务配合图书流通查询系统就是一个对数字信息应用很成功的例子,推动了县、乡、村三级数字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文化资源城乡一体化层层推进、实现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技术支持。
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向建设智慧图书馆发力。引入智能化设备,如互联网+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系统、自助借还系统等等;利用好多媒体软件,通过图书馆网站、微服务大厅、微博、移动图书馆、“V派”掌中图书馆APP等向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查询服务,增强了科技在图书馆建设和提高服务效能中的作用。
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建设对图书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一些基层图书管理员还处于传统模式下的工作状态,机械服务、技术恐慌,在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阅读服务方面特别欠缺;受编制局限,服务窗口多但工作人员少,甚至出现一人多岗的情况,导致服务效能不高。有的基层馆虽然设置了公益性岗位,招聘社会人员参与服务,但这种招聘往往是通过第三方人才招聘机构招聘管理,专业素养跟不上。或者招收到专业人士,但因为薪资待遇等不高,难以留住人才。资金的缺乏,局限了基层图书馆部分业务,不能为读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农家书屋处在县级以下的乡镇村一级,工作环境和待遇条件较差,直接导致了工作人员不稳定,出现了工作人员频繁更替,不能很好地为当地的读者服务;农家书屋的图书配备不均衡,种类单一,旧书和捐赠书多,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变化,内容难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满足不了农业农村发展所需,逐渐失去了对读者的吸引力;农家书屋的设置社会知晓度偏低,农民缺乏阅读的习惯,图书借阅率不高。
诸城市设有235个社区,其中农村社区就有208个,就全国而言,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这也意味着基层图书馆发展中农村图书室的建设任务任重道远。
研究、把握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与社会环境下,公众对于图书馆相关的文献、知识、信息以及文化、教育、社交等服务内容的需求及相应的行为方式[4]。加大下基层、进社区培训指导和送文化力度,把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突出基层农家书屋的建设。
1.1 农家书屋自身建设
当前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极化态势,低龄化和老龄化读者偏多,所以农家书屋更要注重分类施策、分类引导,更多适应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的需求。加强低幼儿、青少年文献及设施的配备,如宝宝智库触摸一体机、电子书借阅机、少儿数字阅读精品馆系统等,甚至有条件的图书室可以开辟专门的活动场地,设置陪读区和自读区;传播阅读新理念,设置对互联网知识培训的“银发课堂”、读者阅报机等,管理人员及时提供阅读指导,使其获得更多便利感、幸福感贡献力量。同时,随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农民对于新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多需求,要不断完善电子阅览电脑一站式导航,及时更新农业相关的文献资源,开展定向服务,为培养新式农民、传播新技术贡献力量。
1.2 加强交流合作
与本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小学图书室等加强交流与合作。农村读者群体主力军就是中小学生,农家书屋要采集教育性、趣味性及知识性相结合的书籍,特别是电子类书籍、音像制品,通过与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小学开展阅读交流、书籍评选等活动,更精准的了解阅读需求、指导阅读,推荐高质量书目,为未成年人培养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满足阅读需求、提升阅读水平贡献应有之力。
1.3 盘活文化资源
依托各地出台的对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有利政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丰富馆藏,比如红色文化传承、农业技术文化、一二三产业融合文化等,以各个图书室的地区亮点文化丰富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同时,加强特色文献的采集,利用多种形式的城乡联动,统筹服务力量,将各地突出特色形成数字资源,通过共享文化数据库缩小文化发展差距。
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在城市建设中增加对文化发展的考虑,将基层图书馆的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建设的重点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支出、增加专业人才岗位设置、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帮助提高社会影响力度等措施,为基层图书馆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可以借助政府影响力,召开多部门联席会议,鼓励文旅局、教体局、发改局等部门联合成立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发挥各自优势,凝聚文化发展合力,解决基层图书馆发展难题。
政府支持基层图书馆建设是老生常谈,更重要的是图书馆本身的努力,基层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及时跟进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设置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积极争取资源,严格资金使用,做到专款专用,更好地保障基层图书馆的运转;图书管理工作人员要亲身阅读,推广好书益书,努力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用标杆榜样力量带动群众阅读积极性;利用好本地区打造的各类文化阵地,进一步加强错时开放、延时开放以及夜间服务,以吸引更多读者在工作之余走进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服务的原则,定期评选优秀读者,流动图书车定期更新书目,依托特殊纪念日、传统节日推出主题读书活动,开展经典诵读、专题演讲、读书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推广全民阅读,助力形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社会氛围。
借助当前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东风,探索农家书屋的服务转型,依托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推行第三方运营机制,通过引入社会化运营项目,给予社会参建方以冠名、形象宣传等政策[5],积极争取社会企业参与到基层图书馆特别是农家书的建设中,形成多方共赢的建设新机制,激发农家书屋的新活力,推动基层图书馆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发挥更大作用。
诸城的城乡书房建设,就是以文旅融合为契机引领新的阅读风尚,争取社会资金参与或捐建,利用“一卡通”服务连接市域内各服务点,形成“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图书馆支撑”的模式。诸城市图书馆延伸服务探索与本地4A级旅游景区竹山生态谷游客服务中心建立“望山书吧”,集图书阅览、文化沙龙、文艺展演、图书借阅、文创展销、非遗传承等功能于一体,将公共文化空间与艺术生活融合起来,对文旅融合发展、书香城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发挥科技在基层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作用。增加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及相应的载体设施,整合馆内资源,依托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及时更新各类数据库,特别是地方文献数据库、古籍数据库、非遗数据库的完善,让馆藏资源在科技赋能下换发新的生机;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等的维护,招收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负责核心交换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的运行;增加智能化自助设施的配备,提高移动终端服务的能力,优化数字图书馆服务软件,缓解人员不足带来的服务困境;创新线上“云采购”等方式选购图书,通过采集索引信息,深入分析读者需求大数据,制作推荐书单,同时留足空间,让读者把心仪的书目加入购物车,这种“你选书,我买单”互动式的选书购书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健全完善总分馆制“互联互通”的图书资源供给,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阅读平台,使优质文化资源“下基层”“进书屋”普惠大众,缩小城乡公共文化发展差距,推进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
在基层图书馆建设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积极引入上级图书馆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发布的数字文化资源,经常性开展线上主题活动,将国家图书馆优质的数字资源惠及广大读者,提高数字服务功能;加强馆际交流合作,通过纵向对上级馆的学习、横向对同级馆的交流,打破信息孤岛,共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共享平台,努力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更好借助“外脑”,加强与本地公共文化机构合作,探索与数字文化企业对接,利用好5G等新技术,为读者提供沉浸式数字化阅读体验。
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于高级专家人才,通过特聘兼职服务,定期为读者提供线上直播讲座活动,读者通过图书馆的微平台参与讲座互动,后期图文资源上传至公共图书馆数据库以便再学习和文化传播,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限制,为读者提供更安全、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体验感。加强与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互联互通,建立志愿服务者人才库,鼓励专业的文化工作者、书评人等参与到全民阅读推广等活动中,开展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福利等活动,增强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成就感和社会荣誉感,以志愿者门槛的提高助推服务质量的提升。
建立基层管理员定期培训制度,拓宽基层服务人员培训的渠道,进一步加强人才保障。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图书馆学术交流论坛等活动,更新理念和技术,建立市、镇、社区三级培训需求反馈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利用网络培训、远程教育、慕课等新形态,加强对在线编目、电子文献管理、网络信息检索、建立数据库等新技能的培训,注重基层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
加强对基层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研究对于提升全体国民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未来发展的探索中除了离不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外,还少不了图书馆自身不断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内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