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源禾
(河北省财政厅,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是学校工作的命脉,为扎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衡水市冀州区“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教育满意”工程的构想:即通过优化教育布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农村师资结构性缺乏、城区入学难、入园难等问题,推动“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教育小康”质量提升工程是衡水市冀州区“十三五”时期就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此项工程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三个教育阶段,旨在通过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完善现代化办学条件、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现代化育人模式、建设现代化教师队伍五个方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改善民生要量力而为、尽力而行”为原则,建立教育经费投入可持续增长机制,切实做到“三优先两不减”,为持续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坚强保障。“十三五”期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除2020年受疫情因素影响较上年度略有减少外,其他年度均呈增长趋势。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从2016年的5.38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6.52亿元,年均增长5.12%。
为保障适龄儿童入园,该区累计投入2 430万元,支持公办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城区公办幼儿园达到3所,实现了上级要求的“到2020年城区举办的公办幼儿园达到2所以上”的目标;17所乡镇学校增设了附设幼儿班,全区农村学校附设幼儿班达到21所,基本实现每个乡镇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制定了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教育集团的认定标准,区级普惠性幼儿园达到28所。截至2020年年底,全区幼儿园共90所,在园幼儿8 932人。其中,公办园53所,在园幼儿4 737人,在园幼儿占比由年初的26.96%增加至53.03%。民办园37所,在园幼儿4 195人,其中,普惠性民办园32所,在园幼儿3 495人,全区幼儿园普惠率达到92.16%。实现了上级要求的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以上的目标。
投入学校基础建设资金1.56亿元,支持义务教育阶段校舍维修改造、两类学校建设、薄弱环节改善与提升等,新建改造6所中小学校和12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学位9 250个,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由61.1%降到3.9%,超大班额全部清零,高标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完善乡村倾斜政策,保障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享受同等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水平,确保城乡生均教育事业费比例始终保持在1∶1左右的均衡状态。按照深化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要求,近年来,投入8 891万元,支持冀州镇中学教育集团北校区改扩建、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东校区新建宿舍楼、区第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东校区新建教学楼、新建冀州红军学校等项目建设,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深入实施,促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据统计,2018-2020年,区第一、第二、第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分校区秋季开学季的在校生分别由2018年的110人、200人、100人增至2020年的491人、936人、335人。冀州镇中学教育集团连续两年招生突破800人,每年增加300多人。集团化办学改革的实施,打破了人们心中长期存在的城乡壁垒、校际壁垒,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使教师校长的视野由学校扩展到全区,校际间教师良性流动成为常态。
搭建冀州区教育资源云平台、教育系统云监控平台、互动教学教研平台和互动视频会议平台,完成全区教育专网的安装工作,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全区所有学校教室均实现多媒体教学。对照教育信息化示范性学校建设“三提升一全面”标准,积极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全区教育信息化示范性学校达到17所,带动乡村学校不断向着现代化目标迈进。
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指导方针,最大限度释放资源公平配置的红利,为教育公平贡献财政力量。全区共落实学生资助财政资金8 281万元,惠及贫困学生14.22万人次。学生资助政策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及中职教育所有学段、公办民办全部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确保了贫困家庭子女“都上学、上好学、上得起、有技能”。
学生的教育成长,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家庭、学校共同发力。财政教育惠民政策发力也是如此。从当前来看,在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下,农村青年大量涌入城市。这些农村青年为了生计,需常年在外打拼。他们因户口不在城市或者是城市生活成本太高,无法让孩子在所在城市就读,只能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接送或者是把孩子送入寄宿学校就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有许多学校迫于升学压力,经常把道德思想品质教育让位于与功利实用关系更紧密的智育,这就造成了学校德育与智育的不均衡发展。为此,好的财政教育惠民政策,不仅仅是建设漂亮的学校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还要用社会主义正能量理论创新成果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按照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要求,财政资金安排既要紧密围绕上级决策部署,也要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还要确保财政资源高效配置、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因学校的特殊属性,受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项目施工的季节性、节能减排等特殊因素影响,一些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实施和执行效果都存在与区域整体规划不协调、群众期望不一致、绩效目标不匹配的情况。
学前教育方面,城区人口多,公办幼儿园少,收费低,教学质量高;招录新入学幼儿名额有限,无法满足城区家庭孩子需求。民办幼儿园多,收费高,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新建小区配建幼儿园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小区配套幼儿园功能不完善。乡镇公办幼儿园少,普遍集中在乡镇,不方便群众接送。义务教育方面,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已全部完成,城乡学校硬件已实现均衡化发展,但资源利用率存在不平衡。目前,乡镇学校是漂亮的学校、教室是宽敞的教室,就是就读学生不多;城区学校教室有限,尽管经过多次挖潜提升,仍是人员满满。全区大班额36个,全部集中在城区公办小学。为此,城区许多家庭不得不将孩子送到县城民办学校或周边县城较好的学校就读,造成了本地生源的外流。
解决好新发展阶段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诸多问题,离不开财政政策的精准发力。一是做好资金保障。在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可通过争取上级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等形式,积极拓宽教育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建立健全一般公共预算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渠道积极筹措的多元投入机制,切实把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二是支持德育共同体建设。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高教育质量主题,支持教育部门充分发挥道德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将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革命传统及冀州地域文化知识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补钙壮骨、固本培元,进一步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爱家的责任感和意识,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支持优秀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不仅要知道如何教书,更要明确在教书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实施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国家、省、市培训计划,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能力,切实当好授业解惑的引路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筑梦人。四是支持文明家庭创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依托文明城区创建,通过传承好家风、教教、家训,深入开展书香家庭、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创建,邀请家长分享优良家风家训,以言传身教引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与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补齐教育各学段存在的短板。一是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通过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等方式,支持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新增人口集中地区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大力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进一步方便适龄儿童就近入园,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是支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依托现阶段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取得的成果,深化完善“1+1”(1所优质学校+1所普通学校)或“1+X”(1所优质学校+多所普通学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进城镇义务教育扩容增位,积极促进形成县域盘活、师资融通、技术带动、治理跟进的城乡互动优质教育发展新格局,促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是支持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按照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要求,支持普通高中配置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以及体育运动场等附属设施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及校舍改扩建等,全面满足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实践、社会参与等方面发展需求,创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
为更好的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一是健全评价机制。按照全面实施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等教育方面资金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财政资金绩效管理闭环,不断提升财政资金效益,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区分轻重缓急,合理确定财政保障重点和保障顺序,切实做到最急需最紧迫的大事优先安排,必保的刚性教育支出足额安排。结合基础教育扩容提标,全面改薄质量提升、校舍维修保障、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等重项工作,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大力推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推动教育领域财政资源优化配置,切实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让财与政结合更紧密。三是健全内控制度。督促各学校按要求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将经济活动关口前移,强化对资金分配管理、责任追究等重点环节的内部控制,注重从制度上堵塞风险漏洞,切实让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