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英 叶素珍 松阳县文化馆
中华民族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了极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传统戏曲文化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瑰宝,更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性表现形式之一,在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有着绝对重要的地位。事实上,我国的传统戏曲起源于庙会和节日庆典活动,通过漫长的传承和发展,在无数先辈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中国人一以贯之的特定戏曲审美趣味。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及西方文化形态的侵入,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对艺术的追求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国传统戏曲受众群体还是不断减少,这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阻碍和影响。这就需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研习和传承,明确其所遇到的现实挑战和困境,并寻找有利的发展路径。
中国传统戏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定型于宋元时期,而又发展昌盛于明清时代,历经几千年而受人喜爱、广为传唱,已经成为中共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有着较为多元的民族文化,在不同地区,受到当地民族文化与地域性特点影响,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地方戏曲类型,如京剧、楚剧、豫剧、越剧等等,而且还有很多地方特色的戏曲种类,如河北梆子、黄梅戏、秦腔等,每一种戏曲文化都有着其独特的特色与特点。
从概念角度来说,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生态主要是指从事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从业人员、传统戏曲曲目的创作者、编导者、戏曲演员和从事戏曲艺术评论的人员或相关社会群体通过联动活动开展与传统戏曲传承和发展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综合下所构成的总生态系统。
从内涵角度来讲,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生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中国传统戏曲本体的生态结构,包括传统戏曲的创作、表演、观看与戏曲的评论生成,而其中创作时基础,表演为中心,观看为保证,评论则是推进和影响传统戏曲发展;其二,是传统戏曲外围与之相关的泛文化形态,包括戏曲相关的经营活动、从事传统戏曲表演活动的文化产业和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态中影响传统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各项因素;其三则是为孕育、催生和影响传统戏曲的中国民间文化“土壤”,其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人伦关系、民间审美、民俗活动和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人生哲学、道德诉求、对天地自然万物所持的特定共同爱等等,而其中传统戏曲的表演、经营和区域文化空间是能够全面影响传统戏曲文化生态的根本要素,其推动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生态的整体变迁。
从中国传统戏剧戏曲的创作角度来说,主要的显示挑战就在于一方面,囿于资金的短缺和创作队伍以及创作环境存在很大的局限,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缓慢,大多数传统戏曲多停留在很多的陈旧老戏中,戏曲曲目演出又受到优秀人才匮乏影响而难以达到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水平,再加上传统戏曲题材内容早已耳熟能详或缺乏对日常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有悖于戏曲艺术精神而进行胡编乱造等等,都严重影响了传统戏曲曲目的创新进程[1]。另一方面,在进行传统经典戏曲剧目的改编中,很多改编者忽视了传统戏曲本身所秉承的民族审美和民俗艺术,过于随意的改变偶尔戏曲艺术的本质和本体特征,甚至很多地方传统戏曲盲目跟风,融入西洋歌剧,还有部分少数民族戏曲盲目模仿汉族戏曲,直接导致演出存在过于明显的趋同性,也严重缺乏地域性与民族性色彩以及个性化特色,此外,目前各地方传统戏曲在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原有创作人员受教育水平有限,而且缺乏戏曲艺术修养,呈现出戏曲创作人才低端化现象,部分优秀戏曲甚至出现断层的情况。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的进步下,大众传播渠道开始更加多元化,传统的广播、电视开始与网络、手机视频等各种方式共分市场,传统戏曲失去了大量的受众群体,其发展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现实挑战。
相比于晚清民国传统戏曲发展的繁荣场景不同,目前中国传统戏曲受众的群体正在不断减少。据中国戏曲学院相关研究发现,中国戏曲观众老龄化现象明显,197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对戏曲欣赏缺乏兴趣,大部分都不喜欢观看传统戏曲演出,很多年轻一代周末休息的闲暇时间主要被微博、微信、自媒体平台等社交媒介以及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的购物服务所占领,日常的娱乐除一些短视频、电影、网络剧、综艺节目等大众娱乐方式之外,也仅剩不多的一些娱乐运动,尤其电竞游戏的泛滥夺走了大部分年轻一代的闲暇时间。随着戏曲观众的流失,戏曲专业人才也纷纷开始考虑新的行业,戏曲表演团队难以维持城市中高额的剧院场租费用,村镇则是化整为零,不再以固定场地为主,而是开始局限早婚丧嫁娶等活动中,仅进行片段式、重复式的演出[2]。
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嬗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戏曲发展所依赖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大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过着群居生活,人际关系相对稳定,拥有相同的方言作为交流媒介,有祠堂、露天广场等固定的戏曲活动场所,具备戏曲产生和传播的养分和条件。而现代,中国农民的原有生产生活方式早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机械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农耕劳作,城市与城镇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速度也越来越快,在普通话的推广下,以地方方言为载体的地方戏曲生活语言基础开始日渐式微[3]。
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其本身应作为活态艺术进行传承和发展,而不应与物质文化遗产摆放在静态博物馆中进行固化展示。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要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要从人民大众的生活中获取素材,并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如此方能够实现传统戏曲文化受众、创作者、表演者之间产生精神共振。尤其优秀的传统戏曲作品创作要着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核,全面反映出当代中华民族人民的民族文化心理。所以,在进行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本体艺术精神的构建过程中,要真正形成和营造更加良好的创作演出生态,各地区政府要极大地对优秀传统戏曲剧目创作的支持力度,大力鼓励传统戏曲创作者,为其提供底气和信心。此外,在中国传统戏曲创作中,戏曲创作者和从业者要注意保留传统戏曲文化的精粹,在保证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融入本体艺术精神,真正创作出能够真实、全面体现大众文化心理、现实追求、贴近社会生活与现状实际、深刻展现出人民群众生活的优秀戏曲曲目。
中国传统戏曲的创作者要坚持对戏曲曲目的创新,要全面反映出当前时代社会发展特点,但却必须要保持戏曲本色底线,要能够通过对社会生活每一个细节的观察和关注,寻找适应社会、群众文化追求的新需求、新变化的元素,融入传统戏曲的创作当中,同时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要联合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生态圈中的每一个组成环节,打造出“众人捧薪”的效果,例如,对传统戏曲表演艺术进行创新,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培养出更多具备新时代艺术观念和秉承传统戏曲艺术文化精神的新一代戏剧表演艺术家,并结合各地区传统戏曲文化传承者、保护者树立地方戏艺术的新品牌、新形象,形成新的影响力,并以此作为凝聚核心进行大范围的辐射,与电视、电影、综艺等节目合作,不断将中国传统戏曲融入新的艺术形式或媒体当中,创新呈现出能够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的新气象与新传统戏曲文化品牌,为地方戏发展开辟新的途径,也为中国从传统戏曲文化生态创造出更加良好的环境条件。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地方戏曲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结合的有效途径,借助各地区地方曲艺社团和社会组织举办能够彰显乡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节,不断拓宽地方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空间,并灵活运用网络技术和手机App,开发出带有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加大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产业经营活动的开发频率,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良性生态环境搭建起具有先进科技支撑的现代化传统戏曲文化传播平台[4]。
从根源和本质上讲,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更长于民间,可以说,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着明显的民间特性,与民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而新时代,中国传统戏曲要想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就需要做到雅俗共赏,同时还要注重对传统戏曲生态各组成要素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在乡村、城市开拓出更加广阔的传统戏曲文化活动空间,真正实现“还戏于民、雅俗共赏”[5]。
例如,可以逐步排演一些节奏明快、寓教于乐且带有当前社会发展特色的传统戏曲剧目,通过村镇相关部门逐步推广,将广大农村地区打造为地方、民间戏曲的展示舞台。部分具备较好经济条件的乡镇还可建设农村专业剧场,使乡镇成为地方剧团演出的主要阵地。
而在城市当中,也可利用居民社区资源,预留出一部分场地,并以传统戏曲曲目为主题,精准的锁定当代城市居民社会中的各类文化精英受众个群体。同时,也可争取更多社区居民成为受众后背力量,更加重要的是,要借助各地区教育机构积极培养出大量优秀的青少年传统戏曲演员和潜在受众群体。
当前,传统戏曲文化的薪火相传重任迫在眉睫,高地区政府和民间传统戏曲组织与教育机构应重视对青少年欣赏、消费戏曲产品兴趣的激发,要极大培养观戏习惯的影响力度,例如,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内容、历代优秀的戏曲大师生平纳入基础教育和高校教育课程体系当中,在全国青少年范围内不断强化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对于一些戏曲演员与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还可由地方政府或民间组织牵头,设立专项基金给予扶持,以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生态的蓬勃发展以及再创辉煌奠定最为坚实的基础[6]。
结合上述文章内容所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承和发展下,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早已呈现出多种不同类型和派别,且不同地区、民族传统戏曲也有着其独有的风格与魅力。然而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来讲,西风东渐和意识形态的侵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受众群体的日渐减少也使得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生态面临着很多现实挑战,如何实现这些现实挑战的打破和应对需要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在坚持中国传统戏曲本体艺术精神基础上协力共进,营造出良好的戏曲文化生态,并借助各地区教育力量培养戏曲年轻受众和传承者,真正聚集起能够打破现实挑战与困境的力量,突破文化生态发展瓶颈,形成合力,从而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