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地区毛木耳半熟料栽培技术

2022-12-17 08:12丁亚通王敬文刘元栋闻亚美
食药用菌 2022年6期
关键词:耳片装袋杂菌

王 奇 丁亚通 王敬文 刘元栋 张 辉 闻亚美*

(1.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2.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营养丰富,且具有抗凝血、降血脂、抗氧化、抗肿瘤、提高免疫功能等保健功效[1,2],是我国人工栽培的主要食用菌品种之一,产地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福建、山东、江苏等省。近年来,市场上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各种原辅料价格逐年上涨,熟料栽培中油疤病等多种病害频发,使得栽培成本不断上涨[3],而毛木耳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较小,导致规模化产地的栽培量有明显下降。在此背景下,提高制袋成功率、降低成本,让其在同质化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

1 豫东地区毛木耳产业发展现状

在河南省尤其是豫东地区,以西华县种植的规模最大,每年达8 000 万袋以上,栽培模式以墙式小袋出耳占据主要地位[4]。西华县毛木耳产业发展主要得益于较好的产业基础、适宜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原料资源。西华县逍遥镇还是中华风味美食“逍遥镇胡辣汤”的发源地,而毛木耳是胡辣汤里较为重要的原材料之一。

目前,豫东地区毛木耳栽培方式以小袋墙式两头出耳(图1)为主,接种方式经历了接种箱接种、接种帐接种到棚内开放式接种;增湿方式由喷雾器喷水、水管喷水发展到自动喷淋设备;拌料环节,经历了人工翻料、翻料机翻料到自走式机械翻料;装袋设备从简易装袋机发展到冲压式装袋机、装袋窝(扎)口一体机。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栽培效益,减轻了对劳动力的依赖,促进了毛木耳产业的转型升级。

图1 毛木耳墙式栽培小袋两头出耳模式

豫东地区毛木耳生产以常规熟料栽培为主,本文所述发酵半熟料栽培模式已在平菇生产中广泛应用[5],而在毛木耳生产中应用尚属首次。

2 半熟料栽培技术的应用

2.1 半熟料栽培的技术原理

半熟料栽培技术也叫“诱导灭菌”技术,或发酵后半熟料技术,是在发酵料栽培的基础上,结合熟料栽培技术形成的一套发酵料加短时高温处理的技术,即轻度发酵、短时灭菌。

在半熟料制作过程中,发酵初期微生物的呼吸产热可以诱导霉菌孢子萌发,再通过常压蒸汽灭菌的方式,使培养料温度迅速达到95 ℃以上,更容易彻底杀灭杂菌。短时发酵使杂菌大量生长繁殖,会产生一些次级代谢产物,这些次级代谢物的积累有抑菌作用,可使灭菌后培养料不利于杂菌生长繁殖[6]。且因在轻度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将部分培养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大分子物质分解成了更便于菌丝利用的小分子物质,有利于毛木耳菌丝的迅速生长,更快速地占据袋口并长满料袋,从而保证有较高的制袋成功率。

该技术在大幅度提高成功率的前提下,还可节省灭菌燃料50%以上,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具有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2.2 半熟料栽培的技术优点

传统的毛木耳生产主要采用熟料栽培,即培养料充分预湿后常压灭菌,或经发酵后常压灭菌[7],灭菌需要保持100 ℃ 12 h 以上,且接种环境要求严格消毒,整个过程无菌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坏袋率高[8]。半熟料栽培技术培养料经发酵后,灭菌锅内温度到达100 ℃后只需保持2 h,而且可以实现开放式接种,大大放宽接种条件。

“油疤病”是毛木耳生产中最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疾病(图2)。其病原菌木栖柱孢霉具有极强的传染力,对毛木耳菌丝体具有显著的寄主专一性,被称为“毛木耳癌症”[9]。毛木耳菌袋在菌丝发菌阶段易感染油疤病,尤其在开口出耳后,油疤病的危害更加严重,极大地影响毛木耳的产量和生产者种植的积极性[10,11]。出现该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发菌阶段耳袋存在潜在的杂菌污染。

图2 毛木耳菌袋感染“油疤病”

链孢霉是对熟料栽培食用菌威胁较大的一种杂菌,其中以红色链孢霉最为常见[12]。链孢霉污染后菌袋内会出现白色或橙红色孢子,并迅速扩散到环境中,如果处理不及时,就可能导致大批量坏袋,造成毁灭性损失[13]。在毛木耳熟料栽培过程中还常发生青霉、绿霉、黄曲霉等杂菌污染。

借鉴平菇半熟料栽培技术,利用发酵后短时灭菌处理的培养料不利于杂菌生长[14],我们近两年的半熟料栽培毛木耳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轻发酵培养料100 ℃灭菌2 h,开放式接种,发菌成功率高达99%以上,油疤病、链孢霉均未发生,产量与常规熟料灭菌无显著差异。表明半熟料栽培技术在毛木耳栽培中同样适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3 半熟料栽培的技术要点

3.1 栽培季节与菌种选择

根据豫东地区气候特点,制袋时间安排在每年11 月中下旬至次年2 月,发菌期40~50 天。发满菌后需后熟10 天左右,3 月底至4 月初摆袋开口催耳,耳芽形成需7~10 天,生长需15~20 天,一般暖棚栽培4 月上旬开始采耳,普通大棚栽培4月下旬开始采耳,至7 月结束。

豫东地区毛木耳栽培品种主要分为白背和黄背两大类,种植户根据市场需求和不同品种的生物学适应性进行选择。菌种须从有资质的机构购买,要求抗杂能力强、菌丝活力强、耐高温。栽培种制作过程原料配制要合理,培养料灭菌要彻底,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清除污染菌棒。菌丝长满后继续培养7~10 天后的菌种使用效果较好,定植较快,污染率低。

3.2 耳棚要求

耳棚应既能保温又能降温、方便通风,棚顶应有覆盖物,可防雨、遮阳、挡风。具备条件的基地应增加喷淋设备,以方便出耳期管理,节省人工。

3.3 培养料配方

培养料的配方选择以原料经济实惠、营养丰富、具有一定透气性、生物转化率高为原则[14]。常用配方有以下几种,配方①:杨树木屑27%,玉米芯60%,麦麸10%,石灰2%,石膏1%;配方②:杨树木屑20%,棉籽壳30%,玉米芯23%,玉米面3.5%,米糠20%,石灰2.5%,石膏1%;配方③:棉籽壳20%,玉米芯69%,麦麸8%,石灰2%,石膏1%。其中,颗粒大小杨树木屑宜0.2 cm 以下、玉米芯宜1~2 cm。

3.4 建堆发酵

将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主料加足量清水充分预湿,第2 天加入麦麸、石灰等辅料,建堆发酵,堆高60~100 cm,宽约1.5 m,长度不限。每隔2天翻堆1 次,共发酵3~6 天,待料温升高到55 ℃以上即可。注意发酵时长需随气温变化而改变,当最高气温低于5 ℃时,需发酵5~6 天,并适当增加建堆高度;最低气温高于10 ℃时,适当降低建堆高度,发酵3~4 天即可。

3.5 耳袋制作

(1)装袋灭菌。短时发酵后装袋并进行短时灭菌,选用规格18 cm×43 cm×0.04 mm 的聚乙烯料袋,每袋装干料0.6 kg 左右,尽量做到当天装袋当天灭菌。装锅码袋时,袋与袋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便于蒸汽均匀流通,装锅后立即大火猛攻,使温度快速升至95~100 ℃,维持1~2 h 后停火,焖锅5~6 h 后出锅。灭菌时间长短需根据每锅的装袋量、料袋摆放的通透性、锅炉蒸汽产生效率等因素灵活调整,选择适合自己设备条件的灭菌参数,切忌生搬硬套。如筐式灭菌,每筐装12 袋,一次灭菌5 000袋时,在大火猛攻后保持锅内温度100 ℃ 2 h 后停火,第二天出锅接种。

(2)接种。灭菌后的料袋移入经消毒的接种房或者大棚内,待培养料温度降至35 ℃以下时抢温接种,以利于菌丝较快萌发并迅速占领料面。半熟料栽培毛木耳可采用开放式接种,但对所用菌种要严格检查,杜绝使用生长不正常或杂菌污染的菌种。经检查合格的菌种,使用前先用75%的酒精擦拭外袋,杀灭外表附着杂菌。接种后的耳袋可直接摆放在保温效果较好的棚内(光照强度50 lx 以下)发菌出耳,也可置于经预先充分消毒的发菌室内,摆放适当紧密以利于保温。待菌丝发满后再转移至出耳棚。

(3)发菌环境控制。发菌期间料温需控制在30 ℃以下,防止烧菌;避光控湿,使菌袋在黑暗、空气相对湿度60%~70%的环境中发菌;适当通风透气,满足菌丝对O2的需求,并排出CO2等废气;经常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发现被杂菌污染的菌袋要及时清理出去。

3.6 摆袋方式

发菌结束后,气温稳定在0 ℃以上时,根据大棚保温条件,一般在3 月下旬至4 月初摆袋催耳。

(1)墙式摆袋。目前豫东地区主要采用墙式立体摆袋法,即菌袋全部顺向摆放,9~10 层高,每两层之间用竹木隔开,每两排间隔1~1.2 m,两头划口出耳。小袋墙式栽培单位面积投袋量大,空间利用率高,且有利于集中出耳管理。

(2)层架式摆袋。层架式摆袋在各种食用菌栽培中应用较多,其优点是菌袋间相互不影响,散热好,不易烧菌,便于管理;缺点是成本较高。

(3)吊袋法。吊袋法对大棚横梁和绳子的承重性能有一定要求。采用单根塑料绳串起料袋进行出耳,适用于小袋生产;用两根平行的塑料绳串起料袋进行出耳,适用于大袋生产。吊袋法优点是空间利用率高,耳袋之间相互不影响,散热好,便于管理,缺点是吊袋环节较费人工。

3.7 出耳管理

(1)划口。菌丝满袋后6~10 天,用刀片在料袋两端分别均匀划3~4 个“十”字形或“一”字形的口,两头出耳。

(2)温度。保持出耳棚内温度在18~30 ℃,低于18 ℃,耳片生长缓慢;超过35 ℃,耳片生长受到抑制,甚至会出现生长停止。

(3)湿度。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喷水要少量多次、干湿交替,长期湿度过高会导致流耳。当耳片边缘发白出现翻卷时,需及时喷水增湿。日常管理每天喷水2~3 次即可,阴雨天少喷或不喷。

(4)光照。光照对耳片厚度和颜色影响较大,光线弱时长出的耳片薄,呈红褐色;光照强时长出的耳片厚、大,呈紫红色或紫黑色。生产者可通过调节光照强度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5)通风。CO2浓度会影响毛木耳的形状。棚内空气流通不畅,CO2浓度过高会导致耳片分化受到抑制形成畸形耳;通风过量,又不利于棚内湿度保持,因此,需在保持棚内空气新鲜的基础上适量通风。

3.8 病虫害防控

毛木耳的病虫害以物理防控为主,结合化学防治,重在预防。耳棚进菌袋前须利用太阳光直射翻晒,清除耳棚周边杂草、杂物,撒生石灰与喷洒消毒剂、杀虫剂相结合,以彻底杀虫灭菌。

由于半熟料工艺处理的培养料不适宜杂菌生长繁殖,在生产中基本杜绝了链孢霉的发生,且可有效降低油疤病、绿霉病、青霉病等主要病害的发生率。经常检查菌丝生长情况,一旦发现有杂菌污染菌袋,应及时清出,防止扩散传播。

毛木耳的出耳季正是各种昆虫生长繁殖旺盛的季节,尤其易爆发菌蚊类、夜蛾类虫害。虫害防控以预防为主:门窗增设防虫纱网;虫害少量出现时可在耳棚内挂设杀虫灯或黄色粘虫板,诱杀害虫;尽量少用化学防治,若采用则需选择高效、低残留、低毒、符合国家规定的药品,保证食品无毒安全。

3.9 采收与晾晒

适时采摘晾晒耳片,当耳片颜色转淡并充分舒展、边缘开始卷曲、将要弹射孢子时采收。推迟采收会降低产品质量,并延迟下潮耳的耳基形成。选择在晴天早上采收,采摘前1 天停止喷水,以利于干制。耳片去掉耳基所带的培养料,在晒场晾晒2天左右即可完全晒干。采收后,停水4~5 天,待袋口菌丝恢复生长并形成耳基时,再喷水保湿,进入下一潮出耳管理。

4 结语

培养料的预处理是半熟料栽培的核心环节之一,选择颗粒大小合适的培养料、把握好发酵和灭菌时间是成功的关键。栽培者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设施条件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半熟料技术原理改进生产工艺。

毛木耳熟料栽培技术虽然已较为成熟,但对灭菌、接种等环节的操作要求较严格,稍有不慎便会出现系列问题,使生产者蒙受巨大损失[15,16]。半熟料栽培规避了熟料栽培中的常见难题,在规模化生产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在生产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显著提升毛木耳栽培的成功率,降低病虫害的发生,还有助于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显著提高生产效益,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耳片装袋杂菌
非比例多轴载荷耳片的疲劳分析方法
民用飞机耳片结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
基于三维模型耳片接头几何参数敏感性分析
新型液动食用菌装袋机的设计要点与应用*
熟料生产双孢蘑菇基质培育过程中杂菌防控措施
板栗的塑料薄膜袋贮藏技术
茶树菇感染杂菌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三种常见杀菌剂对白僵菌纯化以及生产中作用研究
交换生的计谋
含孔边套筒的厚截面复合材料接头耳片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