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媛,王 忠,刘美晓,庞 胤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沧州 061001)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学科,它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一门医学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恩格斯说过“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而人类遗体是进行医学研究不可取代的教学工具,也是传授人体形态与结构信息的“大体老师”。随着医学高职院校大规模的扩招,解剖标本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尸源的缺乏和标本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解剖学教学,以及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而目前遗体捐献是医学高职院校所需人体标本的主要来源。据报道,国外发达国家的遗体捐献比较普遍捐献率约为30%-80%[1]。我国的遗体捐献工作开展较晚,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有志愿者捐献遗体,用以进行解剖学教学及医学研究。
2016年河北省红十字会成立了遗体捐献接受联盟,批准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大学医学院、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承德医学院联合成立河北省红十字捐献接受联盟,并委托联盟单位做好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等事宜,严格遵守有关规定,自觉服从省红十字会的统一规定,自觉服从省红十字会的统一管理,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工作,并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设施,规范制度、提升水平。
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身故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民法典人格权为鼓励遗体捐献,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共同决定捐献。这意味着,自然人生前未做安排,该自然人死亡后,可以由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的配偶、成年子女、父母或监护人共同表示捐献意愿[2]。
为鼓励和倡导全社会关注遗体及器官捐献,同时告慰生者,铭记逝者,河北省红十字会在双凤山陵园,搭建起了河北省首座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并于2015年4月2日清明来节临之际,举行了纪念碑落成仪式。沧州市等红十字会也相继建立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每年清明节省、市红十字会和各大医学院校组织开展缅怀纪念活动。与此同时,沧州市红十字会和我校在人体解剖实验楼前花园中,共同树立“爱留人间纪念石”,每到清明节和大一新生开课前,由解剖学兴趣小组学生带领在此分批举行追思祭奠仪式及追思会活动,来悼念那些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无私奉献的遗体捐献者们。
基于理实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解剖学兴趣小组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积极开展遗体捐献教育。在解剖实践教学云平台上发布遗体捐献相关知识的动画或视频,布置小组学习任务,引导小组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并提交学习感悟。课中,在讲授人体解剖学知识与解剖实践操作的同时,结合身边的感人事迹,讲好有温度的遗体捐献故事,尤其是将遗体捐献者的思想历程等融入故事中,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捐献的意义。课后,带领小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一方面让小组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绘制海报,在校园内进行宣讲,同时鼓励他们走出校园,进行遗体捐献知识的普及宣传;另一方面,组织小组学生与遗体捐献登记者进行面对面的座谈与交流,使小组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遗体捐献者的大爱与初心。通过对解剖学兴趣小组学生入组前后发放调查问卷的调研结果发现(见表1,P294),参与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组学生,促使其在思想上有所感悟,在行为上有所改变,在能力上有所提升。通过对解剖学兴趣小组学生的培养,引领更多的学生关注遗体捐献,参与到志愿者行列,使他们能够更加坚定对所学专业的认同与自信,并强化其对生命的敬畏和职业责任感。
表1 解剖学兴趣小组入组前后遗体捐献相关知识及能力的综合比较结果
遗体捐献登记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的自然人,真实表达其捐献意愿,本人需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到当地红十字会或遗体接收单位登记。遗体捐献登记人要认真填写遗体捐献志愿书和遗体捐献协议书,并向逝者家属发放河北省遗体捐献荣誉证书和遗体接收证明。接收时举行祭奠仪式和鞠躬献花,以表达对捐献者的敬意和谢意,随后接收人员将遗体接到学校进行处理。
随着遗体捐献和接收工作的不断规范化,捐受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推动了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造福人类社会,同时提高了社会对遗体捐献工作的了解和认可。有研究证实采用医校联动的方式,通过定期到医院进行多途径宣传遗体捐献的相关知识,并开放人体标本馆进行宣传教育,可使人们转变观念,提高对遗体捐献的认知,促进志愿捐献遗体工作的开展[3]。
人体解剖学是学生接触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课就是认识生命。学生只有正确认知生命的发生、发展规律,才能学会敬畏生命和珍爱生命。在人体解剖学中蕴含着巨大的思政资源,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将其与解剖学教学有效融合,帮助医学生树立对生命及社会的责任感,用耐心与爱心诊疗和照护每一位患者,用正确的态度去直面生命和死亡[4]。
遗体捐献教育就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最好一课。解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同接收老师一起参与遗体捐献全过程,同时也鼓励其他志愿者参与,包括遗体接收、捐献悼念仪式及遗体标本的灌注和固定。首先,在接收遗体之前,教师带领解剖学兴趣小组学生和志愿者打扫接待室的卫生,感受接收仪式的神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意识。然后,将遗体安放好,举行庄重的捐献悼念仪式,解剖学兴趣小组学生和志愿者献花,教师宣读捐献者的生平,并向捐献者集体鞠躬致敬。接下来,老师带着解剖学兴趣小组学生进行遗体的灌注和固定,操作过程要非常慎重和小心翼翼,处处体现对捐献者的尊重与敬仰。并且在每次实践课前教师都会带领学生进行集体默哀,使他们学会对职业和生命的敬畏,只有学会认知与敬畏生命,将来才能在医疗岗位有怜悯之心和同理之心,用仁心仁术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解剖学兴趣小组学生亲自动手解剖尸体来认知人体结构,帮助学生感受生命的脆弱,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作为解剖学意义上的老师,每一具遗体无声地展现了人体形态和结构的全方位信息,无私地为学生传授了知识和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同时也是解剖学兴趣小组育人的重要一课。他们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无语体师”[5]。无言的老师让学生认知了生命,懂得敬畏和珍爱生命,感恩“无语体师”,通过解剖学兴趣小组和志愿者学生进行大力度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结合遗体捐献制度,有效提高我国“无语体师”的捐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