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敏,王诗铭,彭 雪,刘成功
(辽宁大学轻型产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随着国民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全面,不仅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要求培养的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高校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各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不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及推进工作,各高校围绕“立德树人”这个重要使命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研究[1-5]。如杨岩涛从当今社会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角度分析,阐述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课程思政对高校学子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任务提供了参考[1]。李三平以机械类专业“传热学与热工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为例,论述了在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包括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2]。彭雪以食品专业实验教学为例,分析了实验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途径[3]。总之,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课堂是育人的主要渠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思政教育融入所讲授的课堂内容,真正做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让“立德树人”发挥成效。教师将所学所教的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从而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材料热工基础》课程为例,根据课程性质及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探讨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和方法,重点分析了课程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并挖掘了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了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辽宁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专业众多,既有纯理科专业、纯文科专业,也有纯工科专业,各专业所属学科特点明显不同,课程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也必将各不相同。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必须要将本学科的特色与国家发展战略完美结合,制定符合本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材料热工基础》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气体力学在窑炉中的应用、传热学、燃料及其燃烧等几章内容[6-11],该课程将物理学中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等引入工程应用领域,理论性较强,难度稍大,内容覆盖度较广,然而,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与我国能源、环境、国防以及航天航空等领域的工程应用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引入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也能够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科技强国、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和改善了育人的成效,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思政教育的引导、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完成“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这一课程目标,鼓励学生要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专业型人才而努力,培养学生要为国家节能减排、资源合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做贡献的家国情怀。课程思政具体实施途径和方法如下。
课程中众多的定律都是根据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而提出来的,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多联系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工程上的问题,即结合案例分析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
如“气体力学在窑炉中的应用”一章涉及三个气体动力学基本方程,分别是质量方程(也叫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重点为单流体和二流体伯努利方程)和动量方程,可以通过分析航海上“船吸现象”、直升机起降和地铁的安全线内外气压问题来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实际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传热学”一章,介绍了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概念、机理及其在工程上的实际应用,可以融入科技兴国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政元素,如跟学生一起观看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时的精彩影像,并了解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的“防热衣”的奥秘,在课堂中即学习了传热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大国工匠精神;在“燃料及其燃烧”一章,重点内容是燃料燃烧的原理及可能产生的燃烧污染物等专业知识,目前不可再生能源燃料的燃烧在能源利用方面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和酸雨对环境及动植物的生存和生长的巨大危害,强调清洁能源及能源的高效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和树立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环境保护意识。各章重点内容与课程思政要点如表1所示。
表1 知识要点与对应的课程思政要点
升入大学之后,由于自我约束能力不足,部分大学生感受到了自由和多姿多彩的世界,开始释放自我,学习的热情及主动性有所下降。此外,传统的教师独自讲授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显得枯燥乏味,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也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要紧跟时代发展、针对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利用大学生慕课和超星学习通等各大教学平台之外,也要充分发挥当下自媒体资源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活跃度,如在课堂上以前沿科学研究中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切入点,弘扬科研工作者的严谨、求真、务实、创新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新闻资讯、科研动态、应用实例等融入课堂,令学生扩宽学科视野、领悟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并要求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提高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13]。近年来,辽宁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创新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推动毕业生考研深造、创业就业和服务国家建设事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课堂教学过程,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以课堂所学知识为基础,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创新课题,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类比赛及学科类竞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认知和锻炼实践动手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乐趣、团队合作精神及集体荣誉感。
经过两年多的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教学实践,不仅调动了学生对材料热工基础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得学生达到了“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这一课程目标。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节能减排和环保意识的角度出发,作为指导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了各类校级“创新创业”类比赛并努力冲刺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竞赛,此外,学生还跨学科参加了辽宁省智能制造科普创意创新等大赛,在学生参加的创新创业实践阶段,能够因材施教,找到适合学生的创新性课题,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9年至今,基于“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环保理念,及针对印染废水处理问题,学生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爱国敬业的精神,增强了大学生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自觉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专业型技术人才,而高等教育正是培养这样人才的主要途径,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科技强国的意识。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