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的思考及探究

2022-12-17 17:53李芳敏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1期
关键词:隐性法治道德

李芳敏

(宁国市天湖学校 安徽宣城 242000)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了迎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要转换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推进隐性教育,基于隐性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其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的发挥,使其汲取知识、增长能力的同时,将课程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全面发展。从教学现状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仍以显性教育为主,很多时候都是直接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学习极为被动,难以生成愉悦深刻的学习体验,教学成效仅限于取得可观的应试成绩,不具延伸性,导致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隐性教育概述

隐性教育,也就是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我国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正是从环境熏陶角度去肯定隐性教育合理性的集中表现。隐性教育由美国著名社会科学家杰克逊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隐性课程”概念演变而来。所谓隐性教育,就是一种受教育者心理上并未明确察觉的无意识教育方法。谈及隐性教育,我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间接教育、内隐教育。当然,我们对于隐性教育的认知,更是来自与传统显性教育的比较。显性教育是直接面向学生的教育,即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由教师采用直接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隐性教育则是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施教于学生,通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及时的鼓励与指导等,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向着目标方向前进。教师可以通过隐性教育的实施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及实践能力,助力其素养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对人才综合素养发展的需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以此来引领和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然而,传统的课堂往往是直接的经验传递,这种说教式或者单向灌输式的教学,不仅会削弱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使其对知识的理解和素养的发展受限。而通过实施隐性教育,这种情况会得到扭转与改变。隐性教育不仅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也更具随意性和开放性。通过强化学生体验,指导独立思考来达到教育隐藏、强化学生素养的目的。可以说,隐性教育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多元能力。而这些,都是学生综合素养得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和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而隐性教育的实施,适应了这种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新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进一步回归生活,要让教学深深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促进教育与生活的深度融合,采用潜移默化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以更加自然的状态去学习和成长,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及时有效地应用于生活实践,以此来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行为品质,真正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式发展。

(三)小学生未来学习及发展的内在需要

人生经验除了来自聆听他人的意识以外,更重要的便是源自亲身经历和体验后所生成的感知,尽管这种感知极具主观性,但这种经验会更加深刻且更能够接受实践的考验。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有时候教师单纯采用口头讲授的方式,他们或许并不能够获得深刻的理解,也难以产生共鸣,导致教师讲得入迷,学生听得走神。对此,要基于实际经历,为学生创造更多真实的学习环境,继而从中获得认知及能力的强化。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而言,通过实施隐性教育,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宽松而有序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主观探索之后的经验和能力的获取。这样一来,就不会是人云亦云的盲从,而是极具创新思维的智能化学习,这对学生未来学习及发展而言极为重要,适应了其内在需要。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揭示了教学主体间以何种状态来相处和共存的现实,同时也能够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来讲,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隐性教育得以顺利且有效推进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来讲,和谐的师生关系本身也是隐性教育广义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师与生,教学上应当是教学相长,人格上应当是民主平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师生相处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的每个时刻。也就是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切不能做“两面派”。有的教师课上不苟言笑,课下谈笑风生,宛如两人。从教师角度来讲或许并没有错,归根结底是为了严谨治学,而从学生角度来看却会让学生捉摸不透,增加与教师心灵上的距离感。教师不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要与学生多亲近,与学生进行平等友好的交流,多交换意见和想法等。与此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秉持人本关怀的儿童视角,以此来组织和开展教学的同时,正确看待和有效指导学生的行为表现,读懂儿童群体和个体,用爱去经营班级。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才会更深入了解学生并给予其针对性指导,学生才会更加“亲其师,信其道”,隐性教育实施起来也会更为顺畅和高效。

(二)多元组合教学方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与推进隐性教育,绝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任凭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或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隐性教育的实施,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特别是教师教学方法要更加多元化,从不同方面和维度出发来给予学生更加到位和精准化的指导,这是确保学习效率及质量的关键。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应用多元组合的教学方法,强有力地渗透隐性教育,以此来指导和促进学生自主而高效地学习。首先,我们可以实施情景教学法。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节课教学中,完成本节课教材内容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情感专线”和“场景对对碰”等情景活动开展隐性教育,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父母的理解,使其学会关心父母,主动为父母分忧等。家长录制视频片段,说出想对孩子说的话,表达对孩子的希望与寄托;学生撰写“给父母的一封信”,并进行诵读和录制。这样跨越时空的情景对话,学生与父母的交流会更深入,获得的感触也会更深刻。其次,可以开展互联网教学。比如教师让学生悄悄拍一张父母的照片,尽量是父母忙碌的身影,然后发送给教师,教师配上感人的音乐制作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学生感动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最后,我们还需要加强课外实践,让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回归生活。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实践任务,如“我给父母捶捶腿/揉揉肩”“今后家里扫地/擦桌子我负责”等。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表达对父母的爱,为父母分担。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维度和层面出发,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加深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转化为实践能力。

(三)回归生活强化引领

让课程教学回归生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贯彻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实施隐性教育的可行办法。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因素,淡化教师教育意图和学生被教育意识,在教学的内容及形式上有效回归生活,引领学生结合生活化视角去自主分析、理解与探究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及现实生活,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一些主题实践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也可以上升为年级甚至是全校的主题活动。比如组织开展“绿色校园,我的家”主题实践活动,由各年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包括实地调查与访问、保护环境方案的制定与执行、文艺汇演等。引领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校园景色环境之中,感知校园这个大家庭的美好,形成保护环境与集体意识的同时,基于活动实践发现当前校园中的问题与不足,找出一些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现象,然后结合课程所学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与建议,检验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为此,平日里我们要多观察和感知生活,秉着让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来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素材,打造更加和谐而高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生活化氛围及情景之中,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深入感知文化知识,体会与人交流协作的魅力,培养多方面能力。

(四)合理优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助力教学发展的一个有效抓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合理优化。具体来讲,除了一般教学评价指标及手段以外,还需要结合具体课程教学实践来进行深度挖掘和实施推进。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开展综合实践调查活动,就此制订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及评分标准。以此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整理和收集资料、思考和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基于这种极具体验属性的隐性教育方式,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评价并没有只关注调查结果,而以学生参与调查的热情、合作的默契程度、参与人数的多寡等为主要依据来进行,这样更能够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更能够深化学生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施隐性教育,极具理论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相关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就此展开更为深入和广泛的探索,除了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以外,还要不断拓宽视野,特别是把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等素质教育新模式更好地融入隐性教育中,推进教学改革发展的同时,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隐性法治道德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