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阿里地区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2022-12-17 18:01熊晓锐
西藏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畜产品农牧业产业化

熊晓锐

(西藏阿里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西藏 阿里 859000)

2019 年2 月19 日中央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紧随其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中,也对农业产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各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本辖区农业产业化工作思路、目标、措施。农业产业化是以“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和产品为重点,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农牧业产业化是西藏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加快西藏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意义重大[1]。阿里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既是边疆地区、也是民族地区,通过农牧业产业化带动,进而实现农牧区经济的大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而目前针对此方面研究开展尚不足,笔者专门检索了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知网(CNKI)、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VIP)3 个数据库中的关于农牧业产业化研究有关文章,其中关于西藏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文章仅20 篇,年份跨度为2003—2019 年,而2018 年以来仅有5 篇,其中涉及阿里地区农牧业产业化文章检索数量则为0 篇。这表明阿里地区在此方面研究相对滞后,本文即从阿里地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诸多方面入手,探讨加快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 阿里地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不断加快

一是不断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压紧压实重农抓粮责任,以良种增产、良田增产、良法增产为突破口,扩大“藏青2000”“喜拉22”等良种推广。2021 年粮食播种面积2.65 万亩,粮食产量达到6495吨。二是以发展农牧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增产增效,围绕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特色种植等优势产业发展,兼顾发展其他特色产业,做大园区规模,提升园区档次,推进高效农牧业园区规模化发展。2021 年蔬菜产量达到5410 吨。三是把绒山羊、象雄半细毛羊、野血牦牛作为畜牧业支柱产业,优化完善相关良种补贴、出售补贴政策,进一步推动阿里地区高原生物产业发展。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年末牲畜存栏199万头(只、匹),牲畜出栏64 万头(只),肉产量1.28 万吨,奶产量0.94 万吨,毛产量1450 吨,绒产量242 吨。落实牲畜良种补贴资金485.08万元,推广牲畜良种4960头,改良2.76 万(头、只)。绒山羊、牦牛、象雄半细毛羊养殖规模分别达99万只、19.78万头(野血牦牛6762头)、5740只。四是本地沙棘、苹果等特色产业开发异军突起、奋起直追,产品地域特点显著、品质独特无以比拟,市场畅销,年产值破百万。五是海拔4300m 以上首次引进成功试种火龙果、百香果、红提等水果,为国内规模化栽培海拔之最。开展藏香猪、藏香鸡良种选育及标准化示范养殖效益良好。采集本地羊肚菌、平菇、灵芝、红乳菇、铜绿菇5 种具有开发价值的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有望选育出阿里首个羊肚菌、平菇及灵芝品种。

1.2 新型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初步形成

一是把培育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作为引导农牧民面向市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加强规范化建设,形成规模经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对促进农牧业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辖区现有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 家(地区外贸公司),2021 年总产值1350万元,同比提升276%,有力承担了“带动农户、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开拓市场”的职责。全地区现有合作社17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8家,自治区级示范社21 家。这些新兴经营主体帮助群众销售各类农畜产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逐步建立农牧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经营主体与农户关系由松散买卖型向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转变,构建了订单合同、价格保护、服务协作、流转聘用、股份合作以及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利益联结模式,新型经营主体与农牧民之间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利润均沾”利益共同体。2021 年底,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农牧民群众近6.3 万人,利益链接率73%.

1.3 农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颇具规模

一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牢固树立“出栏就是减灾、出售就是增收”,积极引导群众树立市场观念,鼓励、支持、动员和教育群众转变“惜杀、惜售”传统观念,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减轻草场压力,减少灾害风险,提高产品流通。二是大力实施农牧业标准化,推进建立农畜产品加工业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开展质量认证、标准建设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逐步规范农牧区生产经营方式。打造噶尔蔬菜、普兰糌粑、札达苹果等“一县一品”“一县一园”,已颁证无公害农产品38 个。极大提升了本土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三是鼓励支持发展农牧区电子商务业,积极引进电商企业进入县、乡镇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网络销售。进一步做好基础保障、人才培训、物流配送等后续工作。推进农畜产品网上批发、零售和产销对接等工作,大力宣传推介阿里地区农畜产品,不断扩大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已建成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3个,全地区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率42.86%,建有电商孵化企业16 家,培育网店41 家,电商销售含本土农畜特色产品共70 余种,2021 年销售额1014.9 万元。四是推动农超、农商、农校对接,积极拓展援藏省市消费市场,利用陕西杨凌农高会等大型平台积极宣传和推介本地特色产品,全年销售额逾2000 万元。五是积极搭建物交平台,截止2021 年底共成功举办六届阿里地区农畜产品交易会,逐步打响本土物交品牌,目前每年参展企业多达20 余家、各类经合组织近30 家,呈逐年上升趋势,展销额直逼2000万元。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共启动实施4 个产业强镇项目,分别是:扎日纳木错湖畔自驾游营地建设项目、霞岗江天然饮用水设备生产线添置项目、改则县综合服务站建设项目、改则县洞措乡夏龙村扶贫机械维修厂建设项目。4 个产业强镇项目建成后,将有力促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增添新动力。正式确定全地区乡级供销社点位7 个、村级点位9 个、BJ(边境)基层社点位3 个,对于促进基层农畜产品物流交易、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 阿里地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畜产品产业发展区划工作跟进不足,各县虽然逐步认识到要充分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进行分工化、区域化生产,但产业定位仍不够清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式发展,贪大求全、顾此失彼情况仍未彻底扭转。如一个基地内种植、养殖种类应有尽有、五花八门,主业不突出。二是产业发育不完善,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产业发展比较单一,相对于阿里地区一产占三产比重而言,传统种养殖生产、加工企业不多,流通、专业市场类企业占比小,现代农牧业服务业比较落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严重不足,农牧民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性改变。三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条偏短,经济效益不高,且普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从企业数量、质量来看,阿里地区涉农自治区级龙头企业仅地区外贸公司1 家,带动辐射能力有限。全地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仅4 家,产能产值均不高,从事农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生产经营成本高,企业效益低下。四是金融部门贷款门槛高、程序复杂、授信额度小、周转期短,难以满足农牧户、涉农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经营主体产业化融资需求。五是品牌建设滞后。阿里地区现有农畜产品品牌除绒山羊等少数知名品牌外,其余品牌杂乱且知名度不高,缺乏统一的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导致优质农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不够,难以进入中高端消费市场。六是各类经营主体普遍缺乏管理、财务、专业人才,现有经营管理者的文化水平、工作能力、管理水平相对较弱,难以跟上当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技术服务不到位、市场信息分析研判滞后,难捕捉千变万化的市场动态,容易导致经营决策失误。七是合作社管理松散、运行不规范。组织带动农牧民的作用不明显,一部分合作社名存实亡或名不符实,带动能力弱。

3 建议及对策

3.1 建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把“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要求贯穿始终,紧密结合阿里地区本土特色,巩固扩大西四县(普兰县、札达县、噶尔县、日土县)生态农业示范园、昆莎现代农牧科技示范园和普兰、札达为重点的青稞生产基地产业规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绒山羊品牌建设,大力发展日土县、改则县、革吉县、措勤县绒山羊特色产业,夯实绒山羊特色产业发展地位。加快象雄半细毛羊选与推广,继续完善以地区原种场为中心、各县专业养殖合作社为纽带的,逐步向农牧区辐射的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按照“一核一园带多点”的总体思路,利用本地丰富的野牦牛和野血牦牛资源,扎实推进阿里地区改则县优质野血牦牛繁育建设项目效益发挥。同时探索发展苹果、沙棘、菌菇、水果、藏香猪等产业,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各县特色主导产业定位,大力学习借鉴区内外农牧业产业化成熟经验,正确应对产业化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人才短缺、生产分散、市场分割四大挑战[2]。大力发展高原生物产业、狠抓生产经营模式转变、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做好科技创新保障,全力推进阿里地区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3.2 对策

3.2.1 大力发展高原生物产业。一是狠抓饲草料种植。加强饲草料供给保障能力,优化人工饲草料基地空间布局和种植结构,在噶尔县、普兰县、札达县等低海拔以及光温水条件较好的小气候区域以燕麦、披碱草、苜蓿、青贮玉米为主开展规模化人工种草,为短期育肥和抗灾保畜等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实现草场利用和畜牧业发展的效益平衡。二是狠抓农牧业科技提升。强化良种繁育推广、高产稳产集成技术示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人工授精、接羔育幼、抓绒鉴定等关键领域先进技术,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管理,着力提升粮食、蔬菜、肉、奶、绒、毛品质和产量。三是狠抓品牌价值提升。实施优质品牌战略围绕“品种、品质、品牌”,加大品牌宣传、开发、创新力度,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模式。采取区内外先进的生产营销模式创品牌,打造阿里农牧业品牌。扶持本土优势企业,结合招商引资等渠道,紧盯区内外市场,开发糌粑、风干牛羊肉、酥油、冷鲜肉、羊绒制品等高端产品,注重向产品注入博大精深的藏文化内涵,通过区内外高端平台大力宣传推介,不断提升农畜产品及其衍生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四是鼓励企业及经营主体加大“三品一标”的申报力度,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畜产品予以补助奖励,切实提高农牧业经营主体在品牌打造的积极性。整合同区域、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加强区域品牌的宣传和保护,严厉打击仿冒伪造品牌行为。

3.2.2 狠抓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群众观念,逐年提升出栏率,加大商品转化力度。积极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着力规范开展短期育肥,依托育肥产业扩大冷鲜牛肉生产规模、加强仓储、冷链物流等,不断扩大产品供应量。二是强化市场流通和销售体系建设,完善农畜产品市场销售体系,鼓励支持发展农牧区电子商务业,积极引进电商企业进入县、乡镇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网络销售。进一步做好基础保障、人才培训、物流配送等后续工作。做好乡村级电商服务站点“一键二维码付款”的设计和制作。开展好农畜产品网上批发、零售和产销对接等工作,大力宣传推介阿里地区农畜产品,不断扩大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三是打通农畜产品流通环节,积极探索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畜产品进社区等销售模式。四是积极并联区内外、全国农牧业产销信息网络,促进本地市场与外地市场有机联结。五是积极发展职业经纪人队伍,加强同京东、中通等物流业企业沟通协作,尽快构建本地农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3.2.3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一是贯彻落实《关于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藏产组发〔2020〕6 号)、《阿里地区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阿工信字〔2014〕26 号)等重要文件精神,对规模化集约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科技创新能力强以及辐射带动面广的优势龙头企业的支持,全力打造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分工合理、良性互动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利用龙头企业“航母”“重量级”优势来推动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打造本土拳头、名优、地理产品。强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实力。二是扶持壮大各类经营主体,加强规范化建设,形成规模经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围绕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培育农牧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推进农牧民创业创新,大力发展家庭农牧场等经营模式,进一步实施现代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发挥新型经营主体联结、组织和服务农牧户的积极作用。促进农牧产业朝着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展。三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好做产销衔接,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农牧业组织形式,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保护好产业链条各方利益。

3.2.4 全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积极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政策补贴力度,吸引民间资金、社会工商资本、金融信贷资金等投向农村产业建设。建立健全政策评估体系和退出机制,通过挤出存量、补齐短板和强化政策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政策和财力支持是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必要保障。地方每年列支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对农牧业产业化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畜产品加工、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优势品牌培育、市场开拓、销售渠道拓展和仓储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3]。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途径,加大政策力度出台扶持龙头企业、小微企业、专业组织、相关政策和补贴方式。三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实施“三权”分置,合理引导农牧民流转土地、草场,孵化农牧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提升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四是多渠道整合和统筹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等各类支农支牧资金,在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对涉农产业经营主体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支持力度。五是进一步加大普惠金融支持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作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金融覆盖面,运用金融科技创新普惠金融体制,推动普惠金融多元服务[4],特别要突出特色产业服务重点,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六是建立健全农牧业保险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政策性农牧业保险,逐步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大力发展主要粮食作物如青稞、蔬菜、牲畜等保险业务,提高赔付标准。切实抓好农牧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各县三农保险服务站服务能力,鼓励保险机构依托乡镇农牧综合服务机构延伸保险服务。

3.2.5 切实做好科技创新保障。一是创建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启动农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力争在粮食、蔬菜、种草、畜牧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6]。加大同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培育出一批本土科研团队、科技推广团队、企业自主研发团队,着力打造本土品牌和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二是加大对基层技术指导和服务力度,地县乡三级农牧技术服务单位,在产前、产中、产后对每个养殖场、加工企业、种草基地、设施农业全区等进行一对一的技术服务指导。加大人工种草、人工配种、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科研投入力,努力帮助农牧户提高生产科技含量。三是建立健全乡土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研究制定乡土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分级分类开展乡土人才教育和技能培训。贯彻落实职业农民技能提升计划,充分运用田间课堂、农牧民职业技校、网上教学等形式,发挥各级各类就业培训机构、致富带头人培育基地、农广校、农村电商基地等平台作用,将乡土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工程,通过远程教育、集中培训等多种教育培训方式,促进乡土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四是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助力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制定并享受相关人才引进待遇。

猜你喜欢
农畜产品农牧业产业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内蒙古农畜产品流通堵点探究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影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研讨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