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琰
(潍坊学院 山东潍坊 261000)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研究比较火热,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优秀载体。各高校引导大学生了解乡村、深入乡村、服务乡村。然而,现阶段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缺乏乡村振兴意识、活动调研力度不足、活动组织协调性有待改进等。因此,有必要探索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初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可以将在校期间老师所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际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自身对于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习和运用相结合,从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当乡村振兴开始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乡村建设,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服务于乡村人民,开拓农村居民的视野,提升农村经济、教育等社会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学生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能融入乡村环境,了解我国乡村实际情况,在感受乡村人文的同时体悟到社会责任,产生强烈的建设祖国的意愿,这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另一方面,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在农村和大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双向链接,大学生亲身下乡能了解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使得农村居民充分认识到身处城市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格修养,驱使他们和大学生群体一同参与乡村建设,实现共同进步。
支教即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基础活动方式之一。我国一直提倡大学生投身支教工作,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多的教育资源。大学生群体作为知识分子,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虽然多数没有经受过系统性的教学知识技能培训,但也能胜任初级、简单的教学工作。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规范有序,整个支教活动会由专业学院指导教师带领,全程参与指导大学生活动工作。学院指导教师会制定全面的支教计划,安排大体事项,由大学生群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完成具体教学任务。大学生群体进入农村地区支教无疑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教育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升农村整体教学质量。农村中小学生群体在与大学生教师接触的过程中也能收获前所未有的新鲜体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萌生出努力学习,成为像支教大学生一样优秀人才的想法。当这一批农村学生未来成才后,小时候在他们心中埋下的种子也会生根发芽,出于早年的经历和感恩的心理,越来越多的农村籍大学生会主动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信息时代背景下,全国各地的新闻信息都在互联网上传播,所有的人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相较于发达的城市地区,许多贫困农村地区的信息环境依旧较为闭塞,网络基础设施极度不完善,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的人才更是少之甚少。整个农村俨然变成了一座信息孤岛,各类信息只在农村内部流转,难以传播到外界,同样,外界的信息也很难进入农村内部。而经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是最早接触和使用新媒体和互联网的群体,每一名大学生都是移动的信息对外输出窗口。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将自身的所见所闻以直播、图片展示、推文的形式发布到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帮助农村政府宣传农村风景、乡村文化、农副产品,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特色产品和独有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和农产品产业发展,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文化信息流入互联网,有利于我国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由于城乡发展差异,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农村许多老人成为了留守群体,缺少子女的陪伴和关爱,容易感受到孤独。这些老人是农村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探望农村留守老人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必要活动形式。各高校组织大学生群体下乡探望留守老人,陪伴老人,给予老人形同子女一般的关怀和帮助,缓解老人长期的孤独,使得老人感受到被国家和社会所重视。也使大学生领悟敬老孝亲的优秀传统美德,迸发出乡村建设热情和爱国情感。
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乡村振兴意识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投入乡村建设工作的前提。各高校应抓好宣传关、教育关,拓宽宣传和教育渠道,将乡村振兴战略理念贯穿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扩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校内影响力,使大学生全面充分地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相关信息,潜移默化地唤起大学生的乡村振兴意愿。一方面,各高校可以整合乡村振兴信息资源,在学校网站、校内宣传栏、学校微博、学校公众号等官方信息平台上实时更新乡村振兴相关内容,借助官方渠道宣传乡村美丽环境、乡村优秀文化、乡村质朴的居民生活,唤起大学生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各高校可以面向广大学生群体开展公开宣传课,介绍乡村振兴的生动实例,讲好乡村建设发展故事,梳理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知识,引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此外,为了获取更多的宣传和教育资源,各高校可以组织专业团队下乡考察,遴选出一批发展趋势向好的典范乡村作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定期调研和参与示范乡村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并根据调研报告结果在大学校内进行指向性地宣传和教育,确保乡村振兴教育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下乡”社会实践不只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常规性活动,也是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团队应充分理解乡村振兴理念,亲身下乡考察新型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根据现阶段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设计“三下乡”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并交由项目立项评估机构审核。立项评估机构应重点考察活动内容和形式是否符合乡村建设的实际需求,是否有利于促进乡村发展,客观全面地评估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各高校在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时还需兼顾高校大学生的感受,注重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活动的新鲜感,提高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兴趣。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的管理水平决定“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的推进度和完成质量。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效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团队应做好过程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社会实践计划,优化日常安排,确保学生能稳定有序地完成每一个活动事项。同时,“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团队还需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明确每一名大学生的活动目标和实践安排,根据活动内容开展事前培训工作,从而初步打造出一支能力达标、分工合理的实践团队。除此之外,保障大学生安全是社会实践项目团队管理的重中之重。大学生身处人生地不熟的乡村地区,相关管理人员应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每一名大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任务。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乡村振兴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乡村振兴意识,加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组织丰富的下乡实践活动,规范化、精细化“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管理,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乡村振兴牢牢契合,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注重“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反馈,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成就感,从而使得每一名大学生都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属于自身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