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 沈晓淑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要积极融合优秀文化,在课本资源、教学课堂、校园环境中充分渗透优秀文化,营造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促使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在中国众多的优秀文化载体中,剪纸被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如今,各种新思潮和文化涌入中国,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中国传统文化面临逐渐淡化的现状,手工艺术作品有所减少,亟须人们重视和保护,以及发扬和传承。因此,小学美术课程应合理融入民间手工作品制作,弘扬民间美术文化,促进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精髓,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接触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弘扬优秀的民间文化。
民间美术进入小学,可以增加美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完善教学体系。民间美术作品传承了浓厚的文化思想,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点,各区域的人文、习俗表现出一定差异性,相应形成了多种民间美术创作方法。比如,剪纸、皮影均是民间美术结合区域文化内容产生的民间美术作品,能够增强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喜爱,使其热爱美术实践。民间美术素材是美术课程的有益补充,能够完整展现特定区域的人文思想,强化学生的民间文化意识。
小学美术课程的教育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美术创作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艺术审美思想。民间美术资源的引入,可以端正学生的审美认识,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使学生主动理解美术内容,形成较强的美术创作能力。民间美术作品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和生活性特点,可以增加美术与生活的关联,让学生形成在生活中发现美的意识,创作出更具生活性的手工作品,使学生热爱美术创作。
民间美术拥有长时间的文化创作历程,拥有多样性的艺术形式,时代特点鲜明,能够表达人们对美的追求,使人形成优质的审美思想。民间美术创作及其文化理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认识。小学美术课程中引入民间美术,能够展现民间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促使学生深层理解民族文化思想,达到文化传承的教学目标。
美术教师进行课程规划时,应依托于教材内容,进行课外素材的补充,丰富课程内容。学生生活的本土文化,对学生思想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结合本土文化优势,教师可以优先选择本土资源,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缩短学生与美术的间距,切实增强学生美术探究的主动性。民间艺术融合后,学生可以深入思考美术的创作方法,创新美术表现形式。例如,教师在进行“用彩墨画鱼”课程教学编排时,可以引入民间面塑艺术作品,作为延展学习内容,利用民间艺术创作思想,增强学生对艺术创作的认识,使学生领会艺术创作的意境表达、物态刻画特点。民间面塑艺术作品,是指创作人员将颜料调入面粉中调配成多种颜色,加入颜料后的面团可以像绘画配色一样,随心所欲进行调配,然后创作人员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型工具,将面团捏塑成各种具体形象。面塑作品表现出色彩多样性、造型优美性、体积微小性、携带便捷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完鱼的彩墨画法之后,让学生讨论民间面塑作品的创作思路,学生结合“鱼”这个主题,思考如果要创作一个鱼的面塑作品,那么其色彩、造型、大小等特征应该如何创作。从鱼的种类、体型、结构,从鱼头、躯干、鱼尾等位置,逐一进行研究。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面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捏造出鱼的面塑作品。在这堂课中,学生既学会了如何用彩墨绘画鱼,也实践了如何用彩色面团捏塑鱼,加强绘画技巧与民间创作的结合,促使学生领会艺术创作的内涵,感受艺术创作的多种形式。
美术创作要求学生进行多次练习,逐步形成创作思路。课程学习期间,美术教师收集各类民间美术素材,进行民间作品的品鉴活动,针对作品中的绘画特点,学生可以自由表达,然后自主进行各类美术创作,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绣在服装上的故事”课程要求:学生知晓苗族服饰的设计理念,领会苗族刺绣的服饰美感。美术教师可以采取剪纸、刺绣等手工实操形式,以小组合作方法,让学生完成苗族服饰的美术创作。课程进行时,教师可以引入多样性的民间刺绣、剪纸作品,融合苗族的民族文化和区域生活特点,使学生形成民族文化认识,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保护非遗文化的意识,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
融合民间刺绣作品时,教师可以从9 大类43 种刺绣针法中,选择其中2~3 种,进行针法示范,挖掘苏州本土民间文化素材,增强学生刺绣的操作能力。针法指导后,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民间刺绣作品,以此补充民间作品。比如,珍禽异兽的民间刺绣,使用施针、滚针进行创作,可以增强“兽物”毛丝柔顺性,灵活展现“兽物”生态;花卉刺绣作品,使用散套针进行刺绣,尽显花卉生态美感;人像、景色的刺绣作品,使用乱针法,利用刺绣针法的多变性,刻画人物表情,展现风景表达的多变性,民族文化浓厚。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入多种民间刺绣作品,如《红色锦鲤》《游龙戏珠》《花团锦簇》等。参照民间刺绣作品的表达手法,为学生准备刺绣手工创作的各类道具,如刺绣半成品、彩纸、刺绣图样等。
美术教师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刺绣交流,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刺绣手工作品。小组交流期间,学生会自行领会刺绣针法的操作过程,找出刺绣图样的对应颜色线,逐步完成刺绣创作。刺绣创作完成后,学生会有美术创作的收获感,体会民间美术的创作精湛性,主动欣赏各类民间刺绣作品,形成手工创作的审美意识。
在民间美术教学实践时,教师应关注教学任务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从校园、社会等视角,全方位地为学生传授民间美术的相关知识,以此显著增强学生美术创作的主动性,有助于提升教师美术指导的顺畅性。教师可以适当举办各项美术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美术创作空间,让学生自行参加实践活动,给予学生美术创作的实操机会,显著激发学生美术绘画能力。教师可以参照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相应的民间美术作品,让学生自行进行美术创作。学生参与美术创作后,对民间美术作品形成浓厚的兴趣,树立文化传承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各类民间艺人的视频,进行手工创作宣传,增加民间艺术的宣传力度,促使学生联合自身所学内容,形成民间美术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切实感受民间美术魅力。民间美术资源表现出区域差异性,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民间美术作品,适当进行作品外延,以此补充美术教学资源,高效开展各项美术教学活动。
民间美术作品,是民间劳动群众努力探索的艺术成果。小学美术课程规划期间,教师应准确把握民间美术的艺术内涵,开展多样的民间艺术实践活动,在作品赏析、作品创作、艺人交流各个环节中,加深学生对民间美术文化的解读,使其感受到民间美术创作过程的智慧,形成鉴赏美、创造美的美术技能。小学美术教师应合理规划各项户外参观活动,比如参观美术馆、民俗馆、博物馆等,带领学生参观民间美术作品,使学生获知民间美术的发展实况,领会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
例如,教师组织开展民间艺术参观活动,活动主题为“发现民间美”,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民间艺术馆。学生到达展区后,深切感知“文化大观园”的文化力量,欣赏各类民间文化素材。如展馆中颇具民间创作代表性的是《龙舟竞渡》,此龙船作品使用手工折纸“三角插”创作而成,放置于展厅一侧。龙头位置使用剪纸、彩纸绘画等处理方式,增加了游龙张嘴动作的生态性;龙尾位置采取上翘设计,增加整个龙形态的灵动性;船只前侧添加了“北极格”牌子,船只后侧添加的文字是“锦彩夺目”,以此展现龙舟文化的内涵。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此种民间文化作品,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又可以让学生切实领会民间艺术文化的内涵,能对美术表达形成全新的认识。又如,《十里红妆》这一民间作品,承袭了民间婚庆文化,使用彩纸、牙签、胶水等工具,粘贴创作成的“红轿子”,极具婚庆民俗特征。彩纸粘贴民间作品,表现出较强的民俗文化特点,顺应人们对婚庆习俗的认识。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此种民间美术作品,在参观的过程中,为学生普及中国婚俗知识,介绍中国婚庆文化。以“红轿子”彩纸剪裁手工创作,增强学生对生活事物的艺术设计能力。再如,《戏曲脸谱》绘画民间作品,展现了国粹戏曲文化。戏曲作为国内经典的文化类型,教师可以引入各类脸谱,联系学生认识的人物形象,解读脸谱艺术的表现手法,增强学生对脸谱创作的认识。比如,教师可以引入的脸谱有“曹操”“李逵”等。在参观结束,回到教室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行设计脸谱,加强学生色彩设计与人物性格的联合,让学生掌握色彩设计的技巧,使学生深层感受脸谱文化,达到传承国粹文化目的。比如,红色表示正义、黑色表示愤怒等。利用此种绘画练习方式,促使学生形成色彩认识,增强学生颜色搭配能力。
此外,展览馆中陈列了多种民间作品,含有皮影、剪纸等多样性作品。学生经过民间艺术作品的参观过程,可以领会民间美术的内在美感,使学生受到民间艺术熏陶,获得精神愉悦。此次展览馆参观后,学生能够准确认识民间工艺品的创作特点,了解国内各类民间美术的创作风格,对民间艺术形成较高的热忱。比如,某学生对《满汉全席》泥塑作品印象深刻,书写观后感时,想要利用泥塑工艺进行动画人物创作。又如,学生观看“苏州昆曲”后,对于舞台表演、演员服饰等艺术文化形成了准确认识,能够自觉学习昆曲文化。由此可见,开展参观展览馆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识,使其认识民间艺术美,形成民间美术创作的内驱力。
民间生活素材是民间艺术形成的关键资源。可见,民间艺术作品的创作思想源于人们生活,其印证了美术创作必须顺应作者内心追求。因此,在个性化创作期间,应保证美术作品主题的明确性,使其与生活素材相互连接,紧密联合生活实践,将生活人事物均看作绘画素材,找出素材的内在特征,形成全新的美术创作思想,促使学生深层解读民间艺术。美术教师以生活化视角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术素材,感受生活美。比如,“捏泥巴”课程中,泥塑艺术是国内民间艺术创作的代表形式,美术指导教师可以引入各类泥塑作品,让学生欣赏泥塑作品的文化内涵,讲解泥塑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泥塑实操。如此能紧密结合生活素材,适当进行课外延伸,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思路。又如,“剪纸中的古老记忆”课程引入剪纸民间作品,此类民间艺术作品表现出多重文化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实用价值。民间剪纸从手工操作方法、剪纸图意等方面,均表达着区域文化思想,展现地区的艺术风采,突出区域的时代风貌。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选择其中几种剪纸图案,指导学生进行剪纸实操,增强学生的美术实操技能。
剪纸民间美术创作融入美术课程,可以顺应新时代美育的要求,有效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其感受民间文化。在民间剪纸课程规划时,教师可以收集区域内的各类民间剪纸作品,从创作风格、艺术表达等方面,进行民间剪纸作品分类。实践中,美术教师可以翻看各类杂志、报纸等素材,全面收集剪纸素材,丰富民间美术资源,拓宽学生美术学习视野的同时,切实增强学生剪纸操作的主动性,创建优质的民间艺术学习环境。此外,美术教师可以选择剪纸操作视频,带领学生观看复杂剪纸的操作过程,促使学生领会剪纸创作的艺术理念。
在课程指导期间,教师可以从“外形、剪裁”“设计表达”“艺术性鉴赏”“实操练习”四个方面,逐一进行剪纸创作的美术指导。在“外形剪裁”环节,带领学生观看各类剪纸作品,梳理剪纸的操作技巧。在“设计表达”环节,引入各类剪纸工具,指导学生剪裁方式,促使学生领会剪纸艺术。“艺术性鉴赏”环节,让学生解读剪纸的文化内涵,如“太阳纹”象征“希望”,“福”字剪纸象征“祝福”等。在“实操练习”环节,让学生自行练习各类剪纸,强化学生剪纸能力,使学生创新剪纸形式,提升审美素养。
综上所述,民间美术含有较高的文化继承价值,能够拓展民族文化思想。小学美术教师应关注学生艺术思维的形成,加强艺术素材引入,补充美术课程资源。民间美术作品具有一定生活性,含有剪纸、风筝、泥塑等类型,教师应准确梳理各项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技巧,推进民间美术作品与美术课程相融合,促使学生传承优秀民间美术文化,感受民间美术的文化力量,形成全新的美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