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龙
古人勤学苦读,留下好多励志故事,有的就藏在几个字的成语里。比如,悬梁刺股。为了防止读书瞌睡,东汉孙敬悬梁,东周苏秦刺股。又如,囊萤映雪。晋代车胤用囊装萤火虫照明,孙康则借雪地反光读书。
如今,可读的书多了,读书也方便多了,但读书依然是一件苦差事。不一定还要“悬梁刺股”,但是要花费精力、消耗脑力、损伤视力。不谈全部读通、读懂,哪怕读进去,有时也不是易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阶梯之上,多少人上下求索。吃读书的苦,苦一阵子;不吃读书的苦,可能要苦一辈子。今天的人们如何与时俱进读书学习?他们又摸索出什么苦中作乐的独门秘笈呢?浏览微信朋友圈,无意中便有新发现。
朋友供职于教育部门,自贴标签是:买书、读书、教书、写书。那天,他在微信圈里有感而发:平生以来第二次撕字(词)典。第一次是因为《新华字典》有些破损,撕下一页,抄写一张,确保字典内容基本完整无缺。这一次是因为一下发现一个常见的词语,我却不知道含义。昨天在跑步机上跑步时,决定撕开旧版《现代汉语词典》,方便边跑边看,每天60页,争取一月翻完。
撕字典,迫不得已,情有可原;撕词典,自我加戏,有点另类。读书人居然还有这样“野蛮”“粗暴”的操作?转念一想,化整为零,积少成多,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记忆积累。作为语文教育研究者,他的词典版本多多,撕拆老版,知识“搬迁”,也是“断舍离”的一种创新,有舍有得,可谓难得。
转念再想,想到一个人,一个我采访过的当事人。
他是一名中专文化的矿工,长年在地下500 米的矿井里从事机电维修。不甘心矿下的单调生活,他决定报名自学考试,寻求出去的机会。小试几次,发现英语是自己最大的“拦路虎”。黯黑矿井里,如何攀登“虎山”?他被逼出一个办法:将新买的英汉词典逐页撕下,每天只带几页揣进口袋。到了井下,稍有空闲就开始默记单词……为什么一定要“撕”词典?因为带着整本词典下井目标太大,容易被同事和领导发现,轻则被骂“不务正业”,重则遭到处罚通报。
撕词典,本来只是遮人耳目,而实际操作起来他发现,对自己的记忆力和耐力都是挑战,每天不背完撕下的几页,内心总有纠结。某种意义上说,那是对缺乏恒心的自己的一次次“撕票”,也是日复一日的背“井”一战。
8 年时间里,这名矿工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接连通过成人自考大专、本科考试。后来,他又成为一所著名高校的外语系研究生。那些年,他的裤袋里总有几张撕下来的英语单词,背完一张,丢弃一张,大概两三个月能背完一整部词典。背过一遍两遍,不可能全部记住。接下来再买一本,继续“撕”读,依然撕了背,背了丢。如此反复,直到熟练背下1700 页的《新英汉词典》,自己也变成了一部行走的“活词典”。
“撕”读,或可与“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相提并论,堪称史诗级操作。据说,民间不乏这样的“撕大夫”,常常撕几张单词,或是易错题,或是公式定理,随身携带,作为每日任务清单。他们利用边角料时间,边看边记,且行且珍惜,效果杠杠的。比现在手机上的碎片阅读还有仪式感,对当事人而言更有一种紧迫感。
后人将如何回看这样的“撕”读?愚钝如我,生造不出成语,只好顺手改造一句,以表敬意:有志者“撕”竟成。哦,还有一句,转给仿效者:学而不“撕”则罔,“撕”而不学则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