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标准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2-12-17 12:03:09段心定
今天 2022年2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王 曦 段心定

(平顶山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1.厘清相关核心概念

1.1 高校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由国家和教育部门统一规划,将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服务于教育事业各个方面,旨在促进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因而,信息化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应运而生。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高等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过程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信息化人才。

1.2 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技术在人们应用过程中要求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由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组成。”高校开展教育信息化,教师是主力军。教师应具备几个方面的能力:信息化观念和意识、信息化知识和能力、信息化引导和教育能力。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关系人才培养水平,关系着教育教学改革,关系着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因此,重视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应是长期需要坚持实行的一项教育举措。

2.摸清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现状

2.1 教师信息化素养参差不齐

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高低不一,表现在教师年龄结构差异、学科差异、学历差异、入职年限差异上。一般来讲,青年教师比年龄大的教师信息化素养高。青年教师熟悉电子产品,接受新鲜事物的意愿和能力比较强,更容易接受和学习信息化知识,运用信息化资源和手段来尝试教学改革。理工科类比文科类教师更擅长运用信息化手段。文科类教师会遇到很多技术性问题,需要不断学习,付出更多的精力。另外,入职年限也会影响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说明高校组织有关信息化方面的培训、课题研究或技能大赛对于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重要性。一般来讲,学历与教师信息化素养成正相关,即学历越高,信息化素养越高。

2.2 教师信息化意识和观念不强

虽然近十几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但是高校教育信息化推进或发展仍停留在表面,高校管理者和一般教师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化社会已来,信息化教育颠覆传统教育形式,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如果缺乏对信息的敏感性,对信息化基本知识没有足够的了解,就无法在现代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从而导致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升。特殊时期,线上教学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远不如线下课堂教学,教学方式的变更,使得部分教师开始出现不适应感,反映出教师信息化观念和意识缺乏。

另外,高校教师科研压力较大,专注于自身专业知识,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开展科学研究,而对于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其内源性动力不足。因而,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推动信息化教育改革,高校教师亟需转变观念,提高信息化意识。

2.3 教师信息化知识和能力不完备

高校教师缺乏信息化知识主要包括:信息化环境知识。如对互联网、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理念、理论知识的了解不够;信息化工具使用知识。对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软件和硬件知识的掌握不够、对相关教学设备操作不熟练;信息化教育教学知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知识。信息化能力即依托信息化知识,在具体问题解决中凸显的一种能力。包括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如何挖掘和获取网络信息,整合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改革,实现有效学习的能力不足。

2.4 教师信息化引导和教育能力不足

信息化道德主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之中是否在道德标准上有所规范,其中包含信息开发、信息利用、信息管理、信息传播等。高校教师的信息化道德水平对学生道德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部分高校教师在获取和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甚至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道德行为甚至不合法行为。教师信息化道德认识不健全,道德行为出现偏差,就不可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3.构建高等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标准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世界各国的学者和专家意识到,人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学校教育,更多在于后期的继续教育,即个体自主获取信息和运用的能力。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备一种信息素养,从而实现自身更大的发展。80年代开始,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大学得到普及。自9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深化信息素质研究,国内外相继提出一系列教师信息素质能力标准。

我国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提出要求。”该标准对于教师技术培训与晋升考核提供了有效指导。

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合此次对高等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状况的摸查,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标准,具体涵盖五个方面:信息化意识,教师对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改革、自身专业发展、个体终身教育的意识反映;信息化知识,教师应具备的信息化环境知识、理论性知识以及工具性知识;信息化能力,教师需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化道德,即信息获取、应用、传播符合道德规范;信息化引导和教育,指教师应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

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主要包含五个方面: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知识、信息化能力、信息化道德、信息化引导和教育。教师自身对教育信息化持敏锐态度,才能不断学习信息化知识,提升信息化技能,合理、合法获取优良信息,积极传播正面信息,对学生具有示范性作用。

4.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路径与策略

4.1 教师自身

“互联网+”背景下,尤其特殊时期下的教育变革,线上线下教学方式随意切换,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借鉴吸收,课后线下辅导成为常态。这些要求教师:第一,教师必须转变信息化意识,主动吸收掌握信息化知识能力,完善自身知能结构。首先,教师应学会通过正当渠道获取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将网络资源与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提高课堂质量。其次,教师应主动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网络学习,基于学科专业背景,开展跨学科,宽领域学习,可以拓宽教师视野,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最后,加强资源整合的能力,会不会用,能不能用好网络资源,关键在于资源整合,加强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多种学习需求。第二,坚守师德,严格信息化道德约束。信息化社会,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渠道丰富。高校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在获取、运用、传递信息过程中,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明确责任,应符合社会整体目标。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禁止在网络上随意传播不实不当信息,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第三,主动参加信息技术相关培训、专业进修。学无止境,在职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部分教师后期的学习动力不足,乐意躺平,影响教师自身发展,也影响学校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起来,通过培训去发展自己。

4.2 高校

第一,高校应紧抓网络平台,资源共享、教育管理平台建设,提高软件和硬件条件,营造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环境。例如校园网络建设应具备覆盖面广、设计先进、运行速度快、实用性强等特点。高校应该积极搭建网络平台,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鼓励教师自建网络课程,开展线上教学。第二,重视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例如,引进校外专家,进行计算机基本知识、课件制作和网页制作培训;校园网应用培训,使教师学会使用教室投影仪、教学平台、微格教室和录播系统等软件,学会搜索和使用教学资源库的方法;计算机简单维护和网络维护培训;以科研立项和资金资助促进培训。学校需结合本校实情做好全面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地开展教师信息化培训,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信息化建设的舆论与氛围,有助于带动全校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及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第三,提高教师准入条件,将教育信息技术知识纳入技能考核。以此带动准教师的学习。另外,在教师晋级考核中,也增设相关条件。第四,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将企业先进技术带入课堂通过实践,教师不得不突破自身信息素养的局限,从而提升自身信息能力。

4.3 教育行政部门

第一,与时俱进,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发布条例,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明确提出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工作的重要性。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定标准,聘请专家指导,以此来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第三,持续推进建设国家级、省级等教学资源库、数字化教材、在线开放课程等。通过政策导向,倒逼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倒逼学校重视信息化培训。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月“睹”教育信息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8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
信息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