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丽波
(云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自信是人类对坚守的东西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信念,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是尤为重要的精神内核和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度自信,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需要”,[1]这一重大决议集中突出了制度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度自信的权威逻辑和厚重依据来源于实践动力、理论动力、效能动力,是在实践磨砺中不断增强的制度自信,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建立起来的制度自信,是能够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制度自信,能够让中国人民充分体验到我国国家制度的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
制度自信不是凭空出现的,“实践、理论、效能”三大来源是制度自信生成的根本动力。从实践动力来分析,是切实符合我国国情、有效管用、人民衷心拥护的制度,从理论动力来分析,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制度理论体系,从效能动力来分析,是能够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制度机制。制度自信表征着党和人民对建构起来的国家制度的高度信心,认同并坚信这一科学制度能够保障国家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奋勇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判断一个制度是否先进科学,要看它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获得人民的衷心拥护。”[2]这三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尺科学检验制度的具体表现。一是我国的国家制度与国情相符合,其生成与发展植根于中国实践,既避免了照搬照抄马克思的原创国家制度构想,又立足中华文化的血脉,不断延展了国家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国家制度,紧密联系民族复兴来推进制度创新,集中彰显了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党从建立之日起,全心全意致力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设想了科学的国家制度,与全体人民为之共同努力和斗争”。[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巨大转变,基于此形成了适合我国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二是我国的国家制度有效管用。国家制度的建构与发展并不是来自幻想,也不是来自本本和教条,而是来源于时代之问和切实破解社会问题的制度创新。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制度的理论凝聚力在于它具有团结整合全体人民力量的作用,齐心协力共建能够使全体人民站起来的制度;改革开放时期,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富裕生活;进入新时代,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是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谐与经济的繁荣发展验证了国家制度的有效管用。”[4]三是我国的国家制度获得了全体人民的衷心拥护。人心向背直接决定了制度是不是具有延续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经受住了“四大考验”和“国际大气候”的风险考验,把“人民拥不拥护、答不答应、高不高兴”作为制度创新的标准,始终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益,确保国家权力始终属于人民,与各民主党派保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秉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原则,极大地增强了人民源自国家制度的获得感。
党带领全国人民在艰辛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制度的客观评价和科学定位。科学的制度体系来源于科学的理论,我国的国家制度始终根据国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不是单纯照搬马克思主义预想的模板,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翻版,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为科学方法论之后经过创新得来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主义是方法,而不是教义,提供的并不是现成的教条,提供的是供研究使用的方法。”[5](P742)一是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推进国家制度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国家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础,而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制度理论生成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基本原理仅能指引建立制度的发展趋势,唯有充分的客观条件才能建构科学系统的制度理论,离开了列宁主义,苏联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离开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很难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制度的理论创新与伟大实践都始终遵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国国家制度科学性的关键所在。二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指导我国国家制度创新的理论并不是僵化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的思想宝库和根本遵循。三是我国的国家制度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里不可能自发产生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通过共产党将资本主义制度彻底推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6](P52)既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又正确反映了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将我国具体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机结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刻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国家制度集中反映了我国的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以及主要矛盾的演进变化,正确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因此,我国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坚持和完善事关国家繁荣昌盛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制度理论的指导下推进我国国家制度的发展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国家制度是富有效率、特色鲜明的。”[7](P10)中国用短短七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用几百年完成的工业化进程,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位,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获得了整体性的成功,有力证明了我国国家制度能够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显著优势。我国的制度执行机制形成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党领导一切的制度机制。要将制度优势科学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起着协调各方和总览全局的重要作用,唯有在党的领导之下,才能将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新时代党领导一切的制度机制的完善,既要始终维护党的权威,又要切实获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一是坚持党领导一切的机制。就是要增强广大人民的“四个意识”和“两个维护”,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使党的工作覆盖到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紧密联系群众是为民执政制度的有效保障机制,通过依靠人民从而切实掌握国家的政权,时刻与人民心连心、共命运是我们党执政的宝贵经验和阶级基础。通过依靠人民实现党的目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途径,也是保障制度顺利执行的机制。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集中凸显了广大人民参与抗疫做出的巨大贡献,彰显了我国疫情防控制度的优势,再次用实践表明了只有紧密联系群众,我国的国家制度才能落到实处。二是完善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我国的法治体系是制度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需要保障宪法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实施,切实做到依宪治国,将宪法至上放在首位,建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机制,引导广大人民切实遵守法律,成为法律的捍卫者,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三是统筹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要充分彰显制度优势,各方协调构建科学完备、系统规范、高校运行的制度体系。顶层设计需要立足中央发挥协调各方、总览全局的功能,制定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分层对接需要立足地方发挥创造性,使来自人民的顶层设计能够精准地实施,切实凸显制度的强大效能。
坚定制度自信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推进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践履,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的常态化和持久化,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于初心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直接决定了使命,使命切实落实了初心,集中彰显了动机和效果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不要忘了我们是什么、要干什么,不要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8](P15)要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坚定制度自信中切实践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一是坚定制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的内在要求。党和国家始终要求全党将勇于担当作为新时代的一个伟大实践,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具有风险担当、角色担当、责任担当以及任务担当的勇气。坚定的制度自信对于共产党员履行好使命担当发挥着重大作用,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需要以坚定的制度自信起到带头模范作用,给全国人民做出榜样,坚决完成自身担负的时代使命。二是坚定的自信能够增强党和人民的制度认同。我国的国家制度以其显著的优势彰显了强大的生机活力,既体现了理论的阐释力,又展现了实践的验证力,实现了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经济的繁荣快速发展,凸显了制度的高效能,增强了党和人民从内心深处对国家制度的高度认同。三是坚定的制度自信能够有效应对各种敌对势力的破坏与挑衅。尽管中国取得了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成就,但一些西方国家依旧在固有价值的主导下曲解和攻击中国的制度,试图达到颠覆中国国家制度的险恶目的。这种挑衅和污蔑尽管不能直接威胁我国的国家制度,但持续的舆论发酵和思想攻势会消解和冲击中国人民的制度自信。“各种势力分化、西化我国的图谋从未停止过”,[9](P648)“敌对势力往往借助制造错误舆论,试图搞垮中国的制度、搞乱中国人民的思想”。[10](P83)面对一系列敌对势力的破坏与挑衅,需要在制度自信上不动摇,在制度坚守上不乱分寸,严格执行我国的各项制度,将坚定制度自信与勇担使命担当有机统一,切实践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重要场合强调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紧密关系,二者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坚定的制度自信能够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国人民的头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问题,将坚定制度自信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视为深化改革的核心,重视国家制度理论和国家治理实践的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国家制度、国家治理的系列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和悟透其内在旨趣和精神实质,积极运用这一科学思想探索和破解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的突出难题。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国家制度现实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制度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武器。马克思有许多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的深刻论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在民主制中,法律、国家制度是人民的特定内容和自我规定,马克思主义政党依靠人民的拥护而执政,离开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机器就面临着支离破碎的危险。”[11](P590)马克思的这些观点,对于今天我们坚定制度自信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依旧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和实践者,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的优势,以坚定的制度自信和制度权威有效应对各种风浪和挑战。三是总结国家制度建设、国家治理的经验与破解新时代的突出难题相结合。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如何增强制度自信和治理好这么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先例可循。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辛的探索,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十九届五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在国家制度建设、国家治理领域积累的经验和重要原则,这些经验和原则深化了全国人民对国家制度的深刻认识,是各族人民坚定制度自信的根本所在。新时代全国人民需要始终坚定制度自信,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以制度问题为导向,扬优势、强弱项、补短板,精准完善制度与治理的薄弱点和空白点,以高度的制度自信实现国家制度执行力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双重攀升。
坚定的制度自信能够使各项制度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落到实处,推动制度创新的实现,推进改革开放的常态化和持久化。一是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建党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在艰辛的制度探索中不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以贯之的制度实践逐渐推进了我国制度的成熟定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开拓性进展,顺利完成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有机融合的制度创新。中国的改革使我国国家制度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离开了制度自信就不会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决心,离开了持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能持久彻底。二是制度自信是改革开放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必须增强四个自信,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12](P4)改革开放就是建立在党和人民坚定的制度自信基础之上的,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始终发挥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的整体发展验证了我国制度明显优于西方国家制度。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底气,主要来源于我国高度的制度自信,我国的制度自信必将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不断得到锤炼、洗礼而变得更加持久稳定。三是制度自信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政策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政策也相应地出现了新特征和新内涵,其中尤为关键的一条就是更加重视制度建设。新时代坚定制度自信,能够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政策的与时俱进,实现改革开放的常态化和持久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自信,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一是制度自信彰显了我国的国家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我国的制度是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建立起来的,是立足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是中国人民自己掌握自身命运的制度。新时代不断增强制度自信,突显人民在推进制度发展完善方面的主体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制度自信能够整合社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社会根基。在社会发展中制度自信能够最大范围整合社会中的各方资源和力量,使社会各个组织凝聚在一起,依托社会组织的驱动力,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所担任的角色,充分发挥其整合资源的功效,集中力量突破当前阻碍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难题。三是制度自信能够激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之力。唯有坚定制度自信,才能以饱满的爱国情怀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中,制度自信对于中国梦的实现至关重要。新时代党和人民高度的自信,来源于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靠近中国梦的目标,比任何时候都更有自信、有能力实现中国梦,高度的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根本的保障。
新时代需要通过加强政治性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人民性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加强理论性深化制度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教育,加强创新性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加强世界性为人类制度文明做贡献等方面来坚定制度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中心工作围绕经济建设来展开,但这并不表示可以忽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问题中蕴含着政治建设问题,政治关系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关系,我国的制度体制中既包含了基本经济制度及与其相关的制度,又包含了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各种制度之中,处于核心环节的是政治制度,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起着重大作用。”[13](P18)新时代必须加强政治性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坚定制度自信。一是要坚定政治制度自信,增强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做到坚信不疑,始终坚持党领导一切的根本领导制度,“将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其他领域的体制机制结合在一起”。[14](P33)二是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国家的制度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具备强烈的制度竞争意识,将“制度守正”和“制度创新”有机统一,保持制度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使我国的国家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防止陷入资本主义的话语陷阱和理论预设,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三是坚定政治立场,防止各类“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国家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阶级性尤为突出,不同的制度之间往往存在试图改变对方制度的政治斗争,因而国家制度往往首当其冲被攻击。因此,维护国家制度安全迫在眉睫,需要加强政治性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时刻提防来自国内外一切破坏我国制度的势力,不断提升制度软实力和竞争力。
在我国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需要治党与治国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制度治党与制度治国,而治党治国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制度的创新发展,使制度趋于成熟定型,最终目的就是使广大人民更有获得感。”[15](P348)人们制度自信的强弱,关键在于制度效益的高低,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国国家制度的受益者,唯有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制度才能使人民坚定制度自信。一是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拓展为人民谋福祉的制度空间。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升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要在各项工作中切实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释放国家制度服务人民的力量,使制度无缝对接人民的需要,在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凸显制度优势,使广大人民获得更多来自制度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维持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的延续性。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的制度,有针对性的创新制度,全方位满足广大人民对实现美好生活所需的制度,推动制度的不断创新完善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三是党性与人民性有机结合。我国的国家制度兼具党性与人民性,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在为人民谋幸福的探索中形成了植根于人民的党的领导制度,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在疫情抗击中,党和国家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彰显了我国人民至上的制度价值追求,体现了国家制度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结合。因此,新时代党和国家需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始终将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工作目标,使人民在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中坚定制度自信。
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教育对于坚定制度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对制度的理论研究,建构起中国制度理论的话语、理论以及学术等方面的体系,增强制度的感召力和影响力。”[16](P142)立足理论性深化制度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教育,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思想支撑。一是深化制度理论的研究。鼓励高校、研究所、智库、专家、学者等积极开展制度理论研究,产出一大批高质量的制度理论成果,为全国人民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丰富的思想宝库。二是做好对内的制度宣传教育工作。科学指引全国人民深刻认识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加强人民对国家制度的自信和认同,特别要注重对青少年的制度自信教育,因为青少年的特殊年龄和阅历局限极易受到不良意识形态的干扰和渗透,难以借助切身经历感悟我国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很难透彻地看清我国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差别,从而在思想和行为中出现错误的制度价值判断。因而需要大力宣传制度自信教育,利用中国抗疫的成功在两种制度的比较之中让青少年真正感悟我国国家制度的比较优势,全面认识西方国家试图“分化”“西化”中国的险恶用心,使青少年在“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中始终坚定制度自信。三是做好对外的制度宣传推介工作。在国家发展面临复杂的外部形势的背景之下,怎样利用机遇发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关键在于如何让世界各国了解并认同我国的制度,这需要充分做好对外的制度推介工作。当今国际舆论的主导权仍然在西方国家手中,尤其美国的遏华反华言论甚嚣尘上,大肆诋毁和指责中国制度,既要具有爱国情怀的海外中国人与外交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和据理力争,又要党员干部、专家学者、政协委员等关键少数走向国际舞台,借助多种外交场合、国际论坛等积极参与制度推介实践,“讲清楚、讲精彩”中国的制度故事。因此,深化制度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教育既可以增强全国人民的制度自信,又可以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的了解和接纳,打破我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被动局面,在制度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教育中加强我国的制度话语权。
“中国之治”充分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制度优势又得益于我国制度的本质继承与内容创新。新时代需要高度重视完善和发展制度问题,在既有的基础上有新作为。一是我国国家制度是人民拥护和支持的好制度,但还不是完美的制度。“坚定全国人民的制度自信,需要大刀阔斧地革除体制机制的弊病,使制度更加持久成熟,”[17]制度自信并不意味着不思进取,而是需要不断去创造、发现、前进,将改革创新与制度自信有机结合,善于探寻当前存在的制度短板和软肋,完善和发展制度体系以修补存在的制度漏洞,及时破解制度困境和瓶颈。二是在制度的守正创新中创造经济发展奇迹。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其成功的密码在于中国制度的守正创新。回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虽然今天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依旧不能忘却过去经济发展的艰难历史。近代以来,中国国土沦丧,民生凋敝,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直到中国共产党以改变中国命运、寻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己任,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辛的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构建起了社会主义制度。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国家制度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发展创新,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使人民群众获得了来自经济发展真真切切的实惠。三是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伟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国家制度,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积极获得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攻克制度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制度本质,又积极补充先进的内容,使我国制度趋于完善,夯实广大人民的制度自信根基,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
新时代坚定制度自信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立足国家远大发展战略高度认识我国国家制度的世界意义,为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一是我国国家制度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胜利的结果。马克思认为注重设计未来社会制度的细节而忽视实践经验必然不会取得成功,“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设计?在我们这里影子都没有”。[18](P629)立足各国的现实国情和生产力水平,才能真正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苏联国家制度的建立实现了对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制度的重大创新。此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巨变,转向了资本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制度受到重创。但转型之后的这些国家切身体验了两种制度的差异,在制度比较中深刻认识并眷恋着社会主义制度,将羡慕的眼光转向了中国,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中国国家制度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是一种成熟科学的制度形态,克服和摆脱了传统僵化体制的束缚,使“乌托邦”变为现实,再次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二是我国国家制度是优于西方国家制度的新型制度。当前世界上两种制度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制度,因为价值霸权和功利主义使之与制度文明渐行渐远,但西方国家的制度还不会消亡,“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19](P33)我国国家制度是一种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切实保障着广大人民的权益,是西方国家制度的取代品和对立品,其目标就是取代不公平的具有剥削性质的资本主义制度,天然与西方国家保障资产阶级权益的制度对立,体现了中国制度是充满希望和具有显著优势的先进制度。三是中国制度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建设供给了有益借鉴。当前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多,但发达国家的比例很少,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未实现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反而饥荒、战乱、贫困如影随形。在这样的背景下,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制度的理念、原则、方法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因此,作为资本主义制度超越品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游离于人类制度文明之外,既坚持了自身的制度特色,又吸纳了一切制度的先进因素,为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法宝,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利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对于党和广大人民而言,制度自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力量之源。因此,中国需要在新时代的不确定性中探寻确定性,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拓新的发展格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践中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使各项制度日渐完备成熟,着力提高国家制度的软实力和竞争力,释放和发挥更多的制度优势,使广大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制度自信,在制度探索、制度自信和制度实践中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之力。